《围炉夜话》晚清·王永彬(6)
|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
古人以往之得失,且不必论,但须记己。
译文: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对是错,还不能确实知道,哪里还能够知道他人的对错呢?过去古人所做的事是得是失,暂且不要讨论,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己的得失。
治术必本儒术者,念念皆仁厚也;
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虚浮也。
译文:治理国家之所以必定要本于儒家的方法,主要的原因乃在于儒家的治国之道都出于仁家宽厚之心。现代人之所以不如古代人,乃在于现代人所做的事情都十分不实在,不稳定。
莫之大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译文:再大的祸事,起因都是由于一时的不能忍耐,所以凡事不可不谨慎。
家之长幼,皆倚赖于我,我亦尝体其情否也?
士之衣食,皆取资于人,人亦曾受其益否也?
译文:家中的老小都依靠自己生活,自己是否曾经去体会他们心中的情感和需要呢?读书人在衣食上完全凭着他人的生产来维持,是否曾也让他人也由他那里得到些益处呢?
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
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
译文:在富有的时候不肯好好读书,在显贵的时候不能积下德业,错过了这富贵可为之时实在可惜。年少的时候不肯敬奉长辈,愚昧却又不肯向贤人请教,这是最不吉的预兆!
自虞廷立五伦为教,然后天下有大经;
自紫阳集四子成书,然后天下有正学。
译文:自从舜令契为司徒,教百姓以五伦,天下自此才有不可变易的人伦大道;自从朱熹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天下才确立了足为一切学问奉为圭臬的中正之学。
意趣清高,利禄不能动也;
志量远大,富贵不能淫也。
译文:心意志趣清雅高尚的人,金钱和禄位是无法变易其心志的,志气广阔高远的人,即使身在富贵也不会迷乱心志而隐溺其中。
最不幸者,为势家女作翁姑;
最难处者,为富家儿作师友。
译文:最不幸的事,莫过于做有财有势人家女儿的公婆。最难以相处的,就是做富有人家子弟的教师和朋友。
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
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
译文:钱能为人造福,也能带来祸害,有钱的人一定要明了这一点。药能够救人,也能够杀人,用药的人不能不谨慎。
凡事勿徒委于人,必身体力行,方能有济;
凡事不可执于己,必集思广益,乃罔后艰。
译文:不要凡事都依赖他人,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对自己有帮助。也不要事事只凭自己的意思去做,最好参考大家的意见和智慧,免得后来突然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难。
耕读固是良谋,必工课无荒,乃能成其业;
仕宦虽称贵显,若官箴有玷,亦未见其荣。
译文:耕种读书并重固然是个好办法,总要在求学上不致荒怠,才能成就功业。做官虽然富贵显达,但是如果为官而有过失,也不见得是光荣。
儒者多文为富,其文非时文也;
君子疾名不称,其名非科名也。
译文:读书人的财富便是文章多,然而并不是指一些应付考试的文章;有德的人担忧死后名声不能为人称道,这个名不是指科举之名。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
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
译文:广博地去吸收学问维持志向的坚定,切实向人请教,并仔细地思考,这是追求学问的重要功夫;心神安祥,气不浮躁,拥有深刻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气,这是做大事所须具备的主要能力。
何者为益友?凡事肯规我之过者是也;
何者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
译文:哪一种朋友才算是益友呢?凡遇到我做事有不对的地方肯规劝我的便是益友。哪一种人算是小人呢?凡遇到自己做错事,只会一味地因私利而偏袒自己过失的便是小人。
待人宜宽,惟待子孙不可宽;
行礼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译文:对待他人应该宽大,惟有对待子孙不可太宽大。礼节要周到,惟有在办婚事时不必大肆铺张。
事但观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
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
译文:事情只要看它已经如何,便可推知它未来的发展;一个人要努力做到他的本分,其余的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
观规模之大小,可以知事业之高卑;
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
译文:只要看规制法式的大小,便可以知道这项事业本身是宏达还是浅陋。观察德被恩泽的深浅,便可以知道家运是否能绵延长久。
义之中有利,而尚义之君子,初非计及于利也;
利之中有害,而趋利之小人,并不愿其为害也。
译文:在义行之中也会得到利益,这个利益是重视义理的君子始料所不及的。在谋利中也会有不利的事发生,这是一心求利的小人不愿得却得到的。
小心谨慎者,必善其后,惕则无咎也;
高自位置者,难保其终,亢则有悔也。
译文:凡是小心谨慎的人,事后必定谋求安全的方法,因为只要戒惧,必然不会犯下过错。凡是居高位的人,很难能够维持长久,因为只要到达顶点,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而后世乃假以谋富贵矣。
衣取其蔽体,食取其充饥,此衣食之实用也,而时人乃藉以逞豪奢矣。
译文:耕种是为了糊口活命,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这是耕种和读书的本意,然而后世却被人当作谋求富贵的手段。穿衣是为了遮羞,食物是为了充饥,衣食原本是为了实际上的需要而用,然而现在却被人用以夸示豪富奢华。
人皆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样施行?
人皆欲富也,且问万贯缠腰,如何布置?
译文:人都希望自己贵显,但是请问一旦做了官,要怎样去推行政务,改善人民的生活?人都希望自己富有,但是有没有想过,自己一旦富可敌国,要如何将这些钱用到有益之处?
文、行、忠、信,孔子立教之目也,今惟教以文而已;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孔门为学之序也,今但学其艺而已。
译文:文、行、忠、信,是孔子教导学生所立的科目,现在却只教学生文学了。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孔门求学问的次序,现在只剩最后一项学艺罢了。
鲁如曾子,于道独得其传,可知资性不足限人也;
贫如颜子,其乐不因以改,可知境遇不足困人也。
译文:像曾子那般愚鲁的人,却能明孔一以贯之之道而阐扬于后,可见天资不好并不足以限制一个人。像颜渊那么穷的人,却并不因此而失去他的快乐,由此可知遭遇和环境并不足以困往一个人。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故安刘氏者,必绛侯也;
谨慎之人,方能成大功,故兴汉室者,必武侯也。
译文:忠厚诚实的人,才可将大事托付给他,因此能使汉朝天下安定的,必定是周勃这个人。惟有谨慎行事的人,能建立大的功业,因此能使汉室复兴的,必然是孔明这般人。
以汉高祖之英明,知吕后必杀戚姬,而不能救止,盖其祸已成也;
以陶朱公之智计,知长男必杀仲子,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难宥乎?
译文:像汉高祖那么大略的帝王,明知在他死后吕后会杀死他最心爱的戚夫人,却无法挽救阻止,乃是因为这个祸事已经造成了,而如陶朱公那么足智多谋的人,明知他的长子非但救不了次子,反而会害了次子,却无法保全此事,大概是因为次子的罪本来就让人难以原谅吧!
处世以忠厚人为法;
传家得勤俭意便佳。
译文: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应当以忠实敦厚的人为效法对象,传与后代的只要能得勤劳和俭朴之意便是最好的了。
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恐人误入虚无,而必使之即物穷理,所以维正教也;
阳明取孟子良知之说,恐人徒事记诵,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译文:朱子注大学格物致知一章时,特别加以补充说明,只恐学人误解而入于虚无之道,所以要人多去穷尽事物之理,目的在维护孔门的正教。正阳明取了孟子的良知良能之说,只怕学子徒然地只会背诵,所以一定要教导他们反观自己的本心,这是为了挽回那些学圣贤道理只知死读书的人而设的。
前一篇:中国最美的散文(6)|南怀苏/编
后一篇:咏除夕|古诗词14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