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晚清·王永彬(1)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围炉夜话》是晚清著名文学品评家王永彬著的儒家通俗读物,与明代洪应明编著的《菜根谭》、明代陈继儒编著的《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
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
译文:教育孩子要从他们年幼时抓起,这样才能培养出他们正直磊落的品质;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万万不可有任何的松懈和麻痹大意。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们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
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译文:与朋友交往,一定要留心学习他们的长处,这样才能从中受益;对圣贤之言,必须要在平日里照样践行,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
贫无可奈惟求俭;
拙亦何妨只要勤。
译文:穷得走投无路时,唯有节衣缩食才能渡过难关;头脑愚笨没关系,只要勤奋学习就可以弥补不足。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
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看者甚少。
译文:妥贴的话也即平常的话,所以听得进妥贴话的人不;本分的人也即快乐的人,只可惜愿做本分人的人太少。
处事要代人作想;
读书须切己用功。
译文:为人处事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读书学习要自己扎扎实实下功夫。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
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译文: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所以人不可不讲诚信;宽容是处世的要诀,所以人须一辈子践行。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而杀身;
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译文:谁都想能说会道,可是战国的苏秦却因为太会说话而惨遭刺杀;谁都想发家致富,可是西晋的石崇却因为敛财太多而命丧黄泉。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
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译文:管教孩子一定要严格,严格了才能够去除他们的浮躁气性;对待小人一定要客气,客气了就可以化解他们的邪恶心思。
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
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译文:善于谋生的人,只是让家中年长年少的人,不分内外,都能勤奋地操持自己的事业,持之以恒地辛勤工作,即使家道不是十分富有,却能保持家业稳定兴旺。擅长处理各种事务的人,却能够根据情况判断是否可行,如何才能完成,而制订合理的办事规则和程序,而并不是要对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
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译文:不该得到的名利竟然得到了,这种福分终究会变成为祸患;最难熬贫困熬过去了,最后肯定会苦尽甘来。
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
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译文:人品高贵不在于弄巧玩术,而在于忠诚信实;学业精深不仅仅表现在文章上,而且还反映在德行修为上。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
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译文:社会风气逐渐趋向于奢侈放纵,没有停止的迹象,真希望能有一个不同于流俗而又质朴厚有才德的人,振臂呼吁,改变社会风气江河日下的状况,恢复善良质朴的社会风俗;人们的心态逐渐变化,已失去了过去清廉知耻的心,再这样下去,旧的廉耻标准终究会消失,真希望出现一位德高望重、有很高名誉和气节的人,唤醒世人的廉耻之心,作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
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终身无安逸之时。
(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
译文:心统治着人的五官及全身,可以说是身体的主宰,一定要随时保有清楚明白的心思,才能使见闻言行不致出错。人的脸是合眉、眼、鼻、口而成形,将两眉当作是部首的草头,把两眼看成一横,鼻子为一竖,下面承接着口,恰巧是一个“苦”字。由此可知,人的一生是苦多于乐,没有安闲逸乐的时候。
伍子胥报父兄之伊,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也;
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还也。
译文:伍子胥决心为父兄报仇,最后攻破了楚国都城郢;申包胥决心拯救楚君于危难之中,结果保全了楚国。由此可以看出,人只要有决心,事情都是能够办到的。秦始皇灭东周的那一年,正是后来推翻秦王朝的刘邦刚刚出生的时候;梁武帝灭南齐的那一年,正是后来起兵破梁都城的侯景率部投梁的时候。此所谓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
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译文:一个人的应该隐藏起来,要像未加冶炼的金子和未经琢磨的玉石,渐渐彰显自己的光芒;一个人做学问切不可时断时续,而应像奔腾的流水和飘浮的行云,每天都要有所收获和进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译文: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许多的德泽;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遗留给子孙的只是祸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为子孙留些后福,这才是为子孙着想最长远的打算。贤能又有许多金钱,容易不求上进而耽于享乐;愚笨却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只有让他增加更多的过失。由此可知将金钱留给子孙,不论子孙贤或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
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
译文:常见对待子孙十分严格的,子孙比较容易成为有才德的人;对于子孙太过宽容的,子孙的德行大多败坏,这完全是因为父兄教育的关系。又见到有些后辈原为十分聪明,却突然做出品性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鲁,倒成为品德很好的人,这就是在于父兄的栽培教养了。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译文:一个人品格之所以不清高,总是因为无法将一个“利”字看破;而学问之所以不长进,就是因为偷懒不精勤的缘故。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
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译文: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身在高位而有威权,那么,要感化众人趋于正道就很快了。财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的人,若处于不太平的时代,钱财的拖累就更严重了。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
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译文:读书不论天资高低,只要勤学好问,凡事都探个究竟,自会有明白其中含义和道理的那一天。立身无关家世贫贱,只要忠厚老实,从来不做有失体统的事,就一定会成为众所敬仰的人。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
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译文:孔夫子为什么厌恶伪君子?就是因为他们看似忠厚老实,其实是一副虚假伪善的嘴脸。孔夫子为什么鄙视世俗小人?就是因为他们太患得患失,全然是一副唯利是图的心肠。
打算精明,自谓自计,然败祖父子家声者,必此人也;
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
译文:算计十分精明,得逞后便暗自窃喜,然而败坏家庭祖传名声的,必定是这种人;为人忠厚老实,初看平淡无奇,然而能培养出子孙质朴品质的,必定是这种人。
心能辨事非,处事方能决断;
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译文:心中有了正确的是非观,处理起事情来就能做到果断坚决;人人不忘廉耻,为人处世就自然不会做出有损品格的事来。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怜俐人做得来;
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途,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译文:忠有冥顽愚昧的忠,孝有冥顽愚昧的孝,由此可知,真正的忠和孝不一定是那些八面玲珑的人可以做得到的;仁有假模假样的仁,义有假模假样的义,由此可知,在讲求仁义的人群里,未必没有奸佞邪恶的人混迹其中。
前一篇:鲁迅骂过哪些人?
后一篇:相思莫相负·白落梅谈宋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