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作者——方成,著名漫画家,也是百岁老人(1918-2018)
活埋和埋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知识界的百岁老人,不知为什么他的家人只说他九十九岁。邻居们笑着说:几年前他就是九十九,老也活不到一百岁,就老也不会生病。老寿星自己承认是一百零三岁,且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口齿清楚,简直是成精了!
他并不是生活在农村(至今为止发现的百岁以上老寿星大都生活在乡村),也不是没有文化,生活单纯。而是一生都生活在大都市里,经历丰富:当过翻译,当过律师,还行过医……
我像其他见到他的人一样,不论出于礼貌还是出于好奇,都先打问他的养生术,老人说:“我的养生秘诀只有一句话,六十不死就该活埋。”
我不解:“您这种活埋可真埋得好,越埋活得越好。”
“这就叫埋活,越埋越活。不是死埋,埋死!”
我想起一部日苯影片《楢山节考》。一个偏僻贫穷的山区,有一个法律般严格的风俗:人活到六十岁就要被活埋。一个大雪天,儿子背着已经六十岁的母亲上山活埋,儿子不忍,母亲则泰然、欣然,说自己死了可节省下粮食给渐渐长大的孙子。老的不去,后辈怎能长大成人?
老寿星的“活埋养生法”显然不是《楢山节考》里的埋法。我继续请教,老人又讲出了一番理论:“英帼诗人弥尔顿总结老年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贪,到老了什么都没有了,还是有野心。西方人直来直去说实话,东方文明讲究含蓄,不说老年人的缺点,只讲老年人应该注意养生。要养生先养心,用曾国藩的话说叫君逸臣劳,省思虑,除烦恼。所有的中国养生学都叫人要清心寡欲,淡泊无为,定静生慧,据传说活了二百五十七岁的李庆远在《长生总诀》中归纳出十条:打坐、降心、炼性、超界、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养生术一大堆,操作起来却很困难。”
老人发明了这个简单易行的办法,一到六十岁就把自己活埋,有了被活埋的勇气和智慧,视自己是该死的人了,就能治贪和消除野心,再要降心、断缘、泰定就比较容易了。他如果不是在六十岁的时候就把自己活埋了,怎能平安度过一场接一场的运动,置之死地而后生?到了九十多岁反而写出了两本书,一下子跻身老年新作家的行列,不全是因为写作的时间长,而是开始写作的时间晚。
把自己埋起来,躲避灾祸和烦恼,干自己喜欢的事。既然是自己喜欢的事就会有助于养生,在自己喜欢中活,活得喜欢。
养生的办法很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能持之以恒,就是福气。
人身上有多少泥
《红楼梦》里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一清一浊,既分得很清楚,又很容易混合在一起。男人们尤其喜欢这么说,喜欢混合。
可,他们中又有谁真的愿意承认自己是一堆泥呢?
人的一生都在躲避泥,天天洗泥,直到洗死。死后还要通身擦洗一遍。擦洗干净以后却要入土为安,最终化为泥土。人都是在土里刨食,最后被泥土所吃。人虽然厌恶泥,却注定要和泥为伴,难解难分,相互转化。
由此看来,无论男女都是泥做的。
摸摸身上的肉,用力掐会痛,用刀子割会流血,怎么会是泥呢?
当你接触水,认真观察水的时候,就由不得你不信。游泳中心有两个池子,大池五十米长,八个泳道,可举行正式的游泳比赛,平时有专业运动员在这里训练。还有一个浅水小池,供初学游泳者在里面练习水性。大池是循环水,永远清澈湛蓝,一碧到底。小池是死水,一周换一次水,换上新水后能清澈两天,第三天就有点像清汤的颜色,第七天就变成了广东的沥汤。我一直在大池里游,只是对小池里的水的颜色感到奇怪,但没有想得太多。
有一次服务员放水清理小池,我走过去看,不禁大吃一惊,池底一层黄乎乎的黏泥。我问服务员这泥是哪来的?服务员对我的大惊小怪不以为然,说是人身上掉下来的。我仍不解:人身上哪有这么多泥?
答:人身上都是泥。
看了这一幕,谁还敢说自己“体面干净”呢?
此后再看社交场合那些红男绿女,会场的主席台上那些衣冠楚楚的人物,车站、码头、广场上那些拥挤的人群,觉得和自己一样都有一股泥腥味。下了水池没有一个人能保持神秘感。水真是一种伟大的液体,不仅一视同仁地接待所有裸体,还能测出裸体上的泥。
农民讲,出水才见两腿泥。永不沾水,就不显泥。文明人发明衣服就是为了遮泥,遮住泥就是遮住了羞。所以到处都只见衣服不见泥,人于是就变得大模大样了。
热了容易出泥,即便是刚洗完澡,再一出汗,仍是一搓一把泥。“四清”时有句名言:“让干部下楼洗个热水澡。”历届政治运动都运用热水下泥这一道理。不仅政治运动出泥,体育运动也出泥,如果人站在水池子里不动,池底就不会存那么多泥。谁若不承认自己有泥,一运动泥就出来了,运动洗泥。
大池子里游泳的人更多,池底反而看不到黄泥,因为是活水。活水冲泥,死水存泥。人也是一样,不活动泥就往里长,久而久之,泥把内脏封死,离整个人变为泥土就不远了。
泥养人,泥埋人,人讨厌泥,人又沾泥、生泥。一部人类史,就是生命和泥土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过程。
大自然设计的规律就是如此绝妙,没有任何生灵能够违背。人该躲泥的时候就得躲,该承认有泥的时候也得承认。顺其自然,抵制不自然,方能自自然然。
傻子当红
演艺界曾有过一段佳话:一位潜质不错的演员名叫姜武,出道多年演过不少神经正常的人物,却一直未能大红大紫。由于千方百计地在电影《洗澡》中争取到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扮演一个傻子。想不到一炮打红,好评如潮,立即收获了一座分量不轻的“金鸡奖”奖杯。谁都知道,这是沾了傻子的光。过去老听人讲“傻人有傻福”,现在似乎真的到了应验这句话的时候了。
一个经常抱怨电视节目低劣乏味的老先生,突然打电话来向我推荐一台他认为非常之好的电视连续剧——《傻子阿甘》。由祖国大陆、台弯和相港的影视界联合拍摄。我一听这名字就感到有些熟悉,不久前好莱坞曾拍过一部轰动一时的电影《阿甘正传》,也是讲一个傻子的故事,主演汤姆·汉克斯为此获得了奥斯卡大奖。《傻子阿甘》的编导者们没有避嫌,用同一个名字公开打出傻子的旗号。
想不到这傻子的旗号还就是灵。只要你一想到傻子,立刻就会发觉现代影视已经进入了一个“傻子时代”,世界各地一窝蜂地推出一大堆傻子:相港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肥猫正传》,表现一个肥肥胖胖的诚实善良的傻子,比正常人还要可爱得多重要得多,据说收视率也很高;奥斯卡影帝达斯汀·霍夫曼演过一部著名的傻子电影《雨人》,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他演的那个傻家伙,傻得极富哲理,深刻得让正常人有被穿刺的感觉;还有好莱坞当红的女星朱迪·福斯特,也不甘落后地演过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傻子,片名是《奈尔》……
一些影视剧中傻子当道,傻子走红,傻子成了获奖的保证和票房的救星,傻子让不傻的人傻了眼……这是怎么回事?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多多才多艺的傻子?中国的傻子阿甘是作曲家或者是活雷锋,美帼的傻子阿甘是英雄、圣人……所有影视中的傻子个个都正直无私,忠诚坦荡,普施爱心,似乎凡傻子都有近于完美的人性。
人们对傻子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喜欢和崇拜,反衬了对正常人的厌恶和失望。
随着人类生存竞争的越来越激烈,某些正常人对正常人的越来越工于心计、越来越精于算计感到恐惧,感到沮丧。同时,物化使某些正常人越来越庸俗,越来越浮浅。相比之下,在一些人的感觉中,倒是傻子不会伤害同类,给人以安全感,并时有惊人之语和惊人之举。所以,敏感的艺术家们便拼命制造出许多关于傻子的童话。
歌颂傻子不等于自己想当傻子,某些现代人的理想好像就是除自己以外别人都是傻子,最好还是天才的傻子,只会创造不会争夺,心甘情愿地永远处于弱者的地位,不想害人也害不了人——你看看,周围都是傻子的世界多么美妙!
理想归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可爱的傻瓜毕竟是太少了,现代人往往是一个比一个精明。如果有人仔细研究一下傻子在荧屏上大受欢迎的原因,就知道聪明人是多么的讨厌聪明人了。唐代贤相张九龄早就说过:“高龄逼神恶。”在现实生活中不妨经常当当傻子,有许多美妙的事情也并非不会发生。
去年春季的某一天,扭约各大报纸同时登出一则广告:一美元出售豪华汽车。成千上万的人都看了,看过也就放下了。因为他们都是正常人,或者叫太聪明,一看就认定这是愚人节的把戏,或是一个无聊的家伙在耍小幽默、讲笑话。在这个充满尔虞我诈的社会上怎么会有一美元就能买到豪华汽车的美事呢?除非你是个傻瓜才会相信这样的广告!
生活中偏偏就有这样的傻瓜,这是个男人,根据报纸上提供的地址找到登广告的人,对方竟然还是位彬彬有礼的中年女士,先带他去看汽车,果然是一辆很新的豪华型轿车,前来买车的傻瓜忽然也变得有些开窍,不敢相信了:“您确实是想要一美元就出售这辆车吗?”
“没错,是一美元。”女士的口气非常肯定。
那傻子赶紧掏出一美元交给这位女士,她果真就把车钥匙给了他,并说“:先生,这车是你的了。”
傻瓜接过钥匙兴奋至极,却又忍不住问:“我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女士说:“我丈夫去世了,他在遗嘱中把这辆车赠给他的情妇,但把转赠权交给了我,所以我就以一美元出售它。”
就这样,被认为是傻子的人办了件聪明事,许多自以为是正常而又聪明的人反而失去了好机会。这些人犯起傻来都是真“傻”,他们是把自己当傻子,结果非但不傻,反而大智。
有人也想找这样的便宜,而且中国有很多这种看似冒傻气的好事。诸如“一块钱的婚纱摄影”有人就信以为真地找上门去,结果是最低先要交八百八十八元,或高至上万元加入一个“套系”,然后才能获得一张一块钱的照片。如果跟商家就广告词进行理论,很容易就被当成是财迷转向的大傻瓜——这可不是影视剧中才华横溢的傻子,而是货真价实的遭人戏弄的傻子。
因为,这些老板真的把别人都当成了傻子。所以,他的买卖也就砸了。
可见,在银幕上欣赏可爱的傻子是一回事,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当傻子又是一回事。许多时候,我们把事情搞糟了,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好机会,不是因为太傻,而是因为太精。就因为老把别人当成傻子,才干了许多猫盖屎的事。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也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