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号入座(3)|季羡林

(2025-01-03 20:22:38)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对号入座(3)|季羡林

        论说假话
        我曾发表过两篇《论撒谎》的千字文。现在我忽发奇想,想把撒谎或者说谎和说假话区别开来,我认为两者之间是有一点区别的,不管是多么微妙,毕竟还是有区别。我认为,撒谎有利于自己,多半却有害于别人。说假话或者不说真话,则彼此两利。
        空口无凭,事例为证。有很多人有了点知名度,于是社会活动也就多了起来。今天这里召开座谈会,明天那里举行首发式,后天又有某某人的纪念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事实上是不可能全参加的,而且从内心深处也不想参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都说实话的话:“我不愿意参加,我讨厌参加!”那就必然惹得对方不愉快,甚至耿耿于怀,见了面不跟你打招呼。如果你换一种方式,换一个口气,说:“很对不起,我已经另有约会了。”或者干脆称病不出,这样必能保住对方的面子。即使他知道你说的不是真话,也无大碍,所谓心照不宣者,即此是也。中国是最爱面子的国家,彼此保住面子,大大有利于安定团结,切莫把这种事看作无足轻重。保住面子不就是两利吗?
        我认为,这只是说假话或者不说真话,而不是撒谎。
        《三国演义》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曹操率兵出征,行军路上缺了水,士兵都渴得难忍难耐。曹操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坐在马上,用马鞭向前一指,说“前面有一片梅子林”。士兵马上口中生津,因为梅子是酸的。于是难关渡过,行军照常。曹操是不是撒了谎?当然是的。但是这个谎又有利于士兵,有利于整个军事行动。算不算只是说了点假话呢?我不敢妄自评断。
        有人说,我们在社会上,甚至在家庭中,都是戴着假面具生活的。这句话似乎有点过了头。但是,我们确实常戴面具,又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现在各商店都大肆提倡微笑服务。试问:售货员的微笑都是真的吗?都没有戴面具吗?恐怕不是,大部分的微笑只能是面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决于戴面具熟练的水平。有的售货员有戴面具的天才,有假微笑的特异功能,则能以假乱真,得到了顾客的欢心,寄来了表扬信,说不定还与工资或红包挂上钩。没有这种天才的人,勉强微笑,就必然像电影《瞧这一家子》中陈强的微笑,令顾客毛骨悚然,结果不但拿不到红包,还有被炒鱿鱼的危险。在这里我联想到“顾客是上帝”这个口号,这是完全不正确的,买卖双方,地位相等,哪里有什么上帝!这口号助长了一些尖酸刻薄挑剔成性的顾客的威风,并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总之,我认为,在日常社会交往中,说几句假话,还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应当说谎?
        我已经在“夜光杯”上写过两篇《论撒谎》的短文,我对这个问题已经阐述得差不多了,本不应,也不想再来饶舌了。但是,我最近在《书摘》1998年11期中读到了摘自何怀宏先生的《底线伦理》中的名曰《我们为什么不应当说谎?》的文章,心有所感,便写了这一篇短文。
        何文在开始前就用黑体字写了或引了一段话:“说谎不仅是对直接受骗者的伤害,也是对整个社会的伤害。”这个纲上得够高的了。下面在文章中,作者首先说:“说谎本身即恶,诚实本身即善。”然后根据康德的学说,对说谎作了哲学的分析。康德认为,说谎由于其本身的性质而要自己否定自己。作者在下面又根据康德的学说对说谎进行了分析,他首先提出了普遍化原则。他说:“它(指说谎——引者)一旦被试以能否普遍化的原则,就要自相矛盾,自行取消。”接着他又提出了说谎违反了人是目的的原则,说谎者把人仅仅视做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进一步又说,说谎也可以说是违反了意志自律的原则。以上是康德的三原则。
        作者接着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康德不赞同根据效果来进行道德论证,他却说有必要把效果也考虑进来。他的结论是:说谎从其性质和效果上都是一件坏事,而诚实却从两方面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我不懂哲学,不喜欢哲学;但是从我的日常经验来说,我总觉得这是哲学家之论,书生之论,秀才之论。崇诚实而抑说谎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场合,考虑谎言的质。在敌人的法庭上,在夹棍、油锅等等逼供刑具的威胁下,你能对敌人诚实吗?你能把自己方面的秘密诚实地和盘托出吗?在这样的场合下,诚实反而是罪恶,而说谎则是美德。即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常常碰到说实话与说谎话的矛盾。比如有人请你去开会,你因某些原因不想去,那么,你就可以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或者说身体不适。这样一来,如果对方是聪明人的话,他会心照不宣,双方都保持了面子。如果你想遵守诚实的原则,直白地说:“你们的会不够格,我不想去参加。”对方会被置于尴尬的境地,气量小者则会勃然大怒。双方本来有的友谊可能因此而破裂。这样的谎言我们几乎常常会说,它对双方都无害。它不但不是非道德的,而且是必要的。对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安定团结,是不可或缺的。
        我再重复一遍,我不是哲学家,也不是伦理学家,但是,我说的话,虽然看上去是幼儿园的水平,可都是大实话。

        我害怕“天才”
        人类的智商是不平衡的,这种认识已经属于常识的范畴,无人会否认的。不但人类如此,连动物也不例外。我在乡下观察过猪,我原以为这蠢然一物,智商都一样,无所谓高低的。然而事实上猪们的智商颇有悬殊。我喜欢养猫,经我多年的观察,猫们的智商也不平衡,而且连脾气都不一样,颇使我感到新奇。
        猪们和猫们有没有天才,我说不出。专就人类而论,什么叫做“天才”呢?我曾在一本书里或一篇文章里读到过一个故事:某某数学家,在玄秘深奥的数字和数学符号的大海里游泳,如鱼得水,圆融无碍。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他能看到;别人解答不了的方程式之类的东西,他能解答。于是众人称之为“天才”。但是,一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的智商还比不了一个小学生。比如猪肉三角三分一斤,五斤猪肉共值多少钱呢?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天才”即偏才。
        在中国文学史或艺术史上,常常有几“绝”的说法。最多的是“三绝”,指的是诗、书、画三绝。所谓“绝”,就是超越常人,用一个现成的词儿,就是“天才”。可是,如果仔细分析起来,这个人在几绝中只有一项,或者是两项是真正的“绝”,为常人所不能及,其他几绝都是为了凑数凑上去的。因此,所谓“三绝”或几绝的“天才”,其实也是偏才。
        可惜古今中外参透这一点的人极少极少,更多的是自命“天才”的人。这样的人老中青都有。他们仿佛是从菩提树下金刚台上走下来的如来佛,开口便昭告天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种人最多是在某一方面稍有成就,便自命不凡起来,看不起所有的人,一副“天才气”,催人欲呕。这种人在任何团体中都不能团结同仁,有的竟成为害群之马。从前在某个大学中有一位年轻的历史教授,自命“天才”,瞧不起别人,说这个人是“狗蛋”,那个人是“狗蛋”。结果是投桃报李,群众联合起来,把“狗蛋”的尊号恭呈给这个人,他自己成了“狗蛋”。
        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并不少见,他们成为社会上不安定的因素。
        蒙田在一篇名叫《论自命不凡》的随笔中写道:
        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把自己看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我绝不反对一个人对自己本能的爱。应该把这种爱引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自命“天才”,引向傲慢,则会损己而不利人。
        我害怕的就是这样的“天才”。
        1999年7月25日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
        我在这里写的“值得担忧”,不限于中国,而是全世界。
        我曾在本刊上写过一篇《论包装》的文章,内容主要是谈外面包装极大而里面的商品极小的问题。现在这一篇《再论包装》,主要谈的是外面包装和里面商品的价值问题。重点有所不同,而令人担忧则一也。
        我先举一个小例子。
        最近有友人从山东归来,带给我一些周村烧饼。这是山东周村生产的一种点心。作料异常简单,只不过一点面粉、一点芝麻,再加上一点糖或盐,用水和好,擀成薄皮,做成圆饼,放在炉中烤干,即为成品,香脆可口,远近闻名,大概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因为成本极低,所以价钱不高。过去只是十个或八九个一摞,用白纸一包,即可出售。烧饼吃完,把纸一揉,变成垃圾,占地也不多。
        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岂知这一句话也能应用到周村烧饼身上。现在友人送给我的这些烧饼,完全换了新装,不是白纸,而是铁盒,彩绘烫金,光彩夺目。夥颐!我的老朋友阔起来了!我不禁大为惊诧。
        在惊诧之余,我又不禁忧心忡忡起来。我不是经济学家,这里也用不着经济学。只草草地估算一下,那几个烧饼能值几个钱?这金碧辉煌的铁盒又能值多少钱?显然后者比前者要贵得多。可是哪一个有使用价值呢?又显然只是前者。烧饼吃下去,可以充饥,可以转变成营养成分,增强人的体质。铁盒,如果只有一两个的话,小孩子可以拿着玩一玩。如果是成千上万的话,却只能变成了垃圾,遭人遗弃。《论包装》中提到的那一些大而无当的包装,把其中小小的一点商品取出来后,也都成为垃圾。
        这有点像中国古书上的一个典故:“买椟还珠。”但是,这个典故不过是讥笑舍本逐末、取舍不当而已,那个椟还是有用的,决不会变成垃圾。
        古代人生活简朴,没有多少垃圾,也决不会自己制造垃圾。到了今天,人类大大地进步了,然而却越来越蠢了,会自己制造垃圾,以致垃圾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为处理垃圾而大伤脑筋,至今也没能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此持续下去,将来的人类只能在垃圾堆里讨生活了。
        但是,还有更严重的问题。人类衣、食、住、行的资料都取之于大自然。但是,小小的一个地球村里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当年苏东坡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东坡认为造物无尽藏,是不正确的。造物是有尽藏的,用之是有竭的。可惜到了今天,世人还多是浑浑噩噩、懵懵懂懂,毫无反思悔改之意。尤其是那一个以世界警察自居的大国,在使用大自然资源方面,肆无忌惮地浪费,不禁令人发指。有识之士已经感觉到,人类已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但感觉到这种危险者不多。这是事实,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杞人忧天。
        我希望有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悬崖勒马,改弦更张,再也不制造那一种大而无当的商品包装和那种金碧辉煌的商品铁盒,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多留下一点大自然的资源。
        2002年5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