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笑得出来的养育(5)|李一诺

(2024-12-31 20:23:30)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笑得出来的养育(5)|李一诺

        三、理解儿童
        种下种子之前,要先了解土壤,学会松土。
        所以我们先来学一点基础课,从理解儿童开始。

        儿童不是小号的成年人
        儿童不是个头小一号、能力差一点的成年人,儿童更像是另一个物种。
        很多父母没有时间系统地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没关系。只要常常提醒自己,儿童不是小号的成年人,就是个很好的起点。
        儿童和成年人有什么不同呢?我总结了两个“核心矛盾”,并经常提醒自己这两个“矛盾”的存在,觉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它们可能就是救命稻草。而每次提醒自己时,都算给那颗小种子培了一次土,浇了一次水。

        矛盾一:想象世界vs现实世界
        孩子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想象世界里的,而不是在我们成年人认为的“现实世界”。
        为什么说是“成年人认为”的呢?因为成年人的想法不一定就是对的。
        孩子说:“爸爸,我想看恐龙。”这个恐龙可以是博物馆里的标本,但是,如果去不了博物馆,你在被子里用拳头假装的“恐龙”,也是恐龙。
        孩子是生活在想象世界里的,但这不是矛盾产生的原因。矛盾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成年人很难“回到”想象的世界里。
        我们在“现实”的世界里,会觉得:“这有什么用?”但如果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谁又没有过想象的世界呢?
        孩子都爱玩过家家,他们在这个游戏里通过想象来构建世界,构建他和世界的关系以及和他人的关系。这个游戏随时都可以开始,不是非要买一套玩具。玩具商店会卖一些成套的情景玩具,做一系列角色,当然如果有能力也可以买,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对想象力的固化。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孩子,就会发现他们拿几颗小石子、几根小树枝,就可以开始玩过家家了。石子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动物,一会儿是士兵,一会儿是野兽……想让它们是什么都可以。
        所谓“想象的世界”,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玩”。而“现实的世界”,是“做事”,是逻辑和道理。
        记住:孩子的语言是“玩”。这时候你脑子里的“警察”(容易引发“焦虑、评判”的“小我”)就跳出来了,它迫不及待地问了两个棘手的问题:
        问题一,光玩怎么行!玩能当饭吃吗?
        其实,真能!
        第一点,孩子们在想象的世界里玩耍,是一个高效学习的过程。就像过家家,孩子们在玩中能够学会表达、倾听,学会构建复杂角色之间的关系,学会和其他人协作。而且,这些东西,在“玩”里学,其实才是唯一的正路。
        不信?你把孩子按到椅子上听你“讲课”,讲如何和小朋友好好玩耍,如何表达,如何倾听,看他能学会不?
        我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之一,是邻居樊明阿姨家“小蜜蜂”大战“大笨熊”的游戏。那时候物质贫乏,樊明阿姨不知从哪里搞到了一大套塑料积木。我和她儿子就用积木搭了一个比我们还高的大“蜂巢”,我们是足智多谋的“小蜜蜂”,她是蠢笨的“大笨熊”,“大笨熊”每次进来“偷”蜂蜜时都会被我们蜇得抱头鼠窜、落荒而逃。这个游戏,百玩不厌。我后来的幽默感和自信心,大抵和这些经历有关。
        所以,第二点来了,玩可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和自信心!
        想想我46岁了,回忆童年能有着这样美好的经历,也算人生赢家了吧!所以我在家里一直备着一套玩具地垫,孩子们可以搭成屋子,搭成隧道,在里面玩各种游戏。他们是武士,我是入侵者,可怜的入侵者每次都失败,只能落荒而逃!
        仨孩子拿地垫搭建“城堡”,然后自导自演你问——你还没回答“玩能不能当饭吃”的问题!
        别急。我和孩子们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他们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大关丁”。大关丁喜欢玩,喜欢吃“糖堆儿”(天津话:糖葫芦)。后来家道中落,从吃糖堆儿到做糖堆儿,从借钱买“山里红”(山楂)走街串巷开始,到靠自己重新站起来,这故事有趣得很,也励志得很。
        看,会玩,能安身立命。也就是说:玩能当饭吃!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回到根本,孩子在“玩”里所学习和锻炼的能力——从创造力、执行力,到与别人合作、解决纠纷……哪一个不是孩子在社会中生存生活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呢?
        问题二,但光有这些能力不够啊,还得能“做题”啊!
        我在《力量从哪里来》那本书中分享过一个例子:
        2020年要开学的时候,我们准备买一辆二手车。10岁的安迪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们不能买一辆坦克?”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胡闹!买什么坦克?”后来我想,为什么不可以呢?于是我放下了“胡闹”的想法,问他:“你为什么想买坦克呢?”安迪说:“坦克很酷!你要是开坦克送我去上学,那我就是全校最酷的学生啊!”
        听到这句话,我完全能够体会到这份想象带给他的喜悦。就是!多酷啊!于是我说:“我同意!那咱们讨论一下。你看街上没有人开坦克,为什么那么酷的一件事情却没有人做呢?”
        他开始查资料,过了一会儿告诉我:“因为坦克太沉了,会把路轧坏;坦克有履带,履带会把地面弄坏。”
        我说:“那我们看看有没有带轮子的坦克。”
        他又去查,的确有带轮子的坦克,还有几万美元的二手坦克,价格和小轿车差不多,并非不可接受。但是他有了另一个发现,大家不开坦克的主要原因是耗油!按照他看的那款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战坦克和网上相关数据,他核算出该坦克的耗油量约是一般轿车的40倍,是一辆混合动力车的80~100倍。计算一番,讨论一番,最终放弃了买坦克的计划。
        你看,信息检索能力与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是不是都锻炼了!所以,“玩”说到底是一个对儿童友好的“入口”,通过这个入口,不仅可以学,还可以学得更好、更高效。
        最后,允许我拔个高:会不会玩、有没有想象力,其实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如果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其实延续了童年时期的丰富想象力,一直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从凡·高、贝多芬,到凡尔纳,无一例外,他们都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探索和表达,才有了那些了不起的视角与艺术作品。
        科学的发展,也都是来自这些充满想象力的问题。爱因斯坦和费曼就是经典的例子。前面安迪研究坦克的例子,也是一个典型科学探究的过程:他先有了问题,接着提出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开始,去找数据,证明或者推翻假设。
        所以,当孩子和你说要一起玩的时候,真的是向你伸出了一根橄榄枝,是在提醒你从“动物”变回“人”呐!

        矛盾二:用身体表达vs用语言表达
        儿童是用所有感官感知世界的,其实成年人也是。但是我们在成为“成年人”的过程中,很多能力都“退化”了。只有两个能力突出发展、持续精进,一是视觉,二是语言。
        为什么所有孩子都喜欢玩沙子、玩水?因为这个过程有触觉,有身体参与。
        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因为“玩”的时候,很多感官都在参与:身体在运动,风拂过皮肤,花草的味道,手上的虫子,触到的泥土……哪怕是在室内玩,孩子也经常是趴在那里,摆弄东西。
        通过美术馆的设计也能看得出成年人和儿童的区别。面向成年人的美术馆,展品往往挂在墙上,或者是将装置放在展位上,供人赏看,很少能触摸和互动。这样的美术馆对孩子来说是很无聊的。所以如果费尽心力地带孩子去世界各地著名的美术馆参观,而孩子对墙上的展品没兴趣,并不能说明孩子没有艺术细胞,只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通过视觉去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
        而儿童美术馆和儿童中心都是有大量“五感”设计的,能够让孩子触摸、闻、听、摆放、构建,参与其中,孩子会玩得不亦乐乎。这个现象背后是同样的道理。
        2023年,我们在日旅居的这段时间,孩子们最喜欢的艺术设施有两个。
        一个是无界里的“柔软的黑洞”:一个大黑屋子,墙是软的,“地面”也是软的,想要迈步向前走时,双脚就会往下沉陷。空间本身会受到人的体重影响而不断变化,同时,人的身体也会受到不断变化的空间的影响。人的身体会“改变”空间,同时,空间也会“改变”人的身体。孩子们会在里面不断碰撞、跌倒。
        这个作品有一段意味深长的介绍:生活在现代都市,被冰冷、坚硬的平面所包围,我们不用时刻关照自己的身体,也能生存下来。渐渐地,我们已经忘记了身体的存在。本来,在自然森林中,平坦的地面并不存在。这套装置的目的就是提醒我们记起已经遗忘了的身体,让我们对身体有更多的感知。
        另一个是位于箱根的雕刻之森美术馆。这是一个基本纯室外的美术馆,整个美术馆设在山坳里,其间散布着雕塑。其中有一个特殊的“雕塑”作品,叫“花园里的星星”,实际上是一个迷宫,进入迷宫后可以和迷宫里的其他人在转角不期而遇。我和孩子们在里面相互寻找,玩得不亦乐乎。孩子在这里面玩,眼睛都在发光。孩子眼睛里的光对我来说是一个强烈的提醒,他们在用身体感知世界,而我们却常常忘了这回事。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我没有机会去这样的地方,所以孩子错过了这样的体验。不是的,有机会体验当然很好,但如果没有,这些启示是可以随时在日常生活中提醒我们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