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笑得出来的养育(3)|李一诺

(2024-12-29 20:20:31)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笑得出来的养育(3)|李一诺

        二、为什么笑不出来
        傻笑,不容易。因为,这很难。(逻辑论证满分!)
        为什么不容易?咱们说说。

        做父母,精神分裂式的存在
        做父母可能是最精神分裂的一种存在。一方面,被赋予巨大的意义:对个体的生理意义、情感意义、哲学意义,对家庭的传承意义、伦理意义,对社会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对人类文明繁衍的重大意义。
        做好父母,是爱,是奉献,是无私,是反思,是自省,是进步,是推动文明!
        就是说着说着,得张开双臂,大声“啊”一下才行的那种感觉。是啊,如果有一代人决定不生孩子,那么几十年后人类就不存在了。
        这意义,能不大吗?!
        另一方面,又低到尘埃里。尤其对女性,每一粒“尘埃”都无比沉重和具体,从怀孕的妊娠反应,到围产期的多重痛苦;从照顾新生儿的“屎尿屁”,到抚育过程中不断的小病小灾、鸡毛蒜皮;从幼儿园到上小学,做不完理还乱的琐事;还有因为孩子,出现了无处不在的家庭矛盾。
        这还没提自己——工作与生活无法兼顾的永恒困境,以及那些没法言说的黄斑、疲惫、脱发、皱纹、衰老和下垂。
        “巨大意义”和“具体尘埃”,都是真相。
        但“我”在这种“精神分裂”中存在的状态,这个更深层次的“真相”,却是很难被看到的
        看到,也似乎是不被允许的,因为我们最容易怪罪自己:不够能干,不够努力。
        但,真是这样吗?

        笑不出来,不是你的错
        如此精神分裂,怎么笑得出来?所以,这并不是你的错。因为,做父母是天下最难的工作,没有之一。
        但这最难的事,却没有培训,想学也没有地方学。
        这工作不只难,时间还长,强度还高,容错率还极低,似乎“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每一位父亲或母亲,都像从没有经过培训,却要上手术台做脑外科手术的医生,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你说,这个“冒牌医生”能不难吗?如果做不好,是咱这个“冒牌医生”的错吗?
        笑不是简单的面部肌肉运动、嘴角上扬这么简单。
        笑得出来,是需要有能量、有心境的。咱们凡人,在这种精神分裂般的撕扯下,谁不能量低下呢?而我们最爱的孩子,往往成为最消耗能量的那个人。
        所以,要因养育而笑,谈何容易!
        笑不出来,当然也不是你的错!
        重点来了,即使不是你的错,你也得解决这个问题。
        嗯,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我知道你不喜欢,我也不喜欢!但又能怎么样呢?)
        在《醒来的女性》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的人生无计划地绵延,下沉,就像一条宽松的旧裤子,可不管怎么宽松,你还是得穿上它。
        嗯,还是得穿上它。

        育儿是天底下最高级的工作
        好吧,那就聊聊怎么“穿上”。第一步,自我“洗脑”。所谓“洗脑”,就是换一个视角来看待养育这件事,意识到这件事不“低级”,反而最“高级”。
        我是分子生物学博士,曾在前沿科学领域和很多聪明人一起工作;后来,在美帼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工作了10年,帮助解决了许多大企业高管层面临的战略和商业问题。
        15年的科学研究和商业咨询经验,让我生出两个错觉:
        首先,世上的一切存在都是“问题”;其次,没有什么“问题”是科学方法+数据分析+逻辑叙事不能解决的。
        既然如此,那做父母岂不是一样?
        后来才发现,真不一样。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人不是“问题”,不是“产品”,而是具有神秘性、复杂性、不可知性的灵性个体。
        家庭教育也不是“行业”,而是每一天都无法预知的发生和体验,是我们真切、密实又常常不堪重负的生活。
        从麦肯锡离开,用前辈的话说,是职业“降维”、职业“自杀”。因为一般麦肯锡合伙人离开,都是去大企业做高管,而去一个慈善基金会工作,看上去是没有前途的。
        后来又创办了一土学校,做社区。    
        写了《力量从哪里来》,为了宣传推广这本书,又开始了直播和做短视频。
        看上去是在不断地降维了!
        但是回看这些年,我可以“自欺欺人”地说,是一直在升维。
        怎么“升维”的?
        你想想,学习商业管理可以去商学院,学法律可以去法学院,学医可以去医学院,学其他技能还有各种技工学校……
        但如何做一个母亲,或者一个职场母亲?没有地方可以教你,只有“生活”这一个学院。
        之所以没有人教,就是因为教不了。
        太——难——了!
        所以你说,从做一件有“学院”可学的事,到做一件没人能教得了的事,是不是升维?
        那这件事是不是最高级的事?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一个幼儿园老师带着一群三四岁的孩子,面对的“客户”也好,提供的“服务”也罢,其复杂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无法清晰表达自己、又充满了灵性、每天都在快速发展的智慧生物!因此,幼儿园老师算是一个难度极高的职业。
        可做父母比做幼儿园老师还难,因为面对的不仅是孩子这个“人”,更是藏在各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后面的“我自己”。
        就算可以解决孩子的“问题”,又如何解决“自己”的呢?
        意识到这一点,就知道:用“解决问题”的思路来面对养育是个“无底洞”。问题会层出不穷,解决了今天的“问题”,明天孩子还会有新的“问题”。而且孩子的问题会不断折射出背后的“我”的问题。
        因此,得换思路。
        换思路,首先就是要意识到,如果从“问题”的视角出发,养育是“最难”的问题,而且有“永远解决不完”的问题。
        这时候就会意识到不能用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看待养育了,同时也就“升维”了。

        父母的“不容易”,很具体
        虽然我们已经完美论证了育儿这件事一直是“升维”且是最“高级”的,但是这个“高级”体验,是赶鸭子上架、后知后觉、痛苦不堪的。
        因为那些“不容易”,一个个都是无比真实而具体的。
        首先,时间超长。
        孩子未成年前有十八年,是所有哺乳动物里最长的,而这也是我们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黄金十八年。是事业发展的十八年,是父母老去的十八年,是婚姻变得乏味的十八年,也是身体衰退的十八年。
        上面的每一行字,背后都是无数个具体的“不容易”。
        其次,情感超浓。
        做父母是最浓厚和复杂的情感体验,爱,期待,喜悦,焦虑,恐惧,气愤,后悔……蜂拥而至,保证你一个也不会错过。不仅一个不会错过,还会有各种混乱组合和大杂烩。
        所以到最后,要开口,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终于理解那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再者,矛盾超多。
        应该让孩子懂礼貌,让他们先聆听,还是鼓励孩子主动表达?应该和孩子亲密无间,还是让他们尽早独立?应该让孩子有充盈感,还是少给资源,让他们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来之不易?
        成为父母后勤奋学习,习得了不少养育理论、框架,但很快就发现,这些在书中看上去很有道理的东西,面对真实的情境却很难应用,在用的时候发现,有些理论甚至是相悖的,每一个看似相反的想法似乎都有道理。
        我需要的是,有人告诉我:我,现在,面对眼前这一个,应该怎么做?

        如何养育,知道也很难做到
        矛盾的例子虽然很多,但是很多时候,是没有“理论”上的矛盾的。
        比如,我们都知道对孩子发火不对,但你能做到不发火吗?
        我们会在某一个当下怒不可遏:
        可能是孩子答应了要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可能是大的欺负小的了,或者小的欺负大的了,可能是不让孩子做的事情他偏要做,可能是孩子狡辩,让你无话可说……
        我们耐心耗尽,突然爆发,把孩子训斥一顿。孩子会害怕,会哭,会沉默。你呢?会生气。但是,等暴风雨过去,你再回想,又非常后悔,你下定决心以后不再这样了。直到下一次重演……
        这个循环我很熟悉,因为我就是这样!
        为什么那些我们非常认可的,也很合理的事情,做起来会这么难?
        因为我们是在两个层次上矛盾地存在的。一个是“小我”,一个是“真我”。
        这就像我们坐飞机时的体验:小我,在云层之下,时而晴空万里,时而电闪雷鸣。真我,在云层之上,始终碧空如洗,一片蔚蓝。纵使云层之下狂风骤雨,云层之上总是晴朗平静。
        “狂风骤雨”是因为受到某件事的触发,同样的触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原因是我们内心的那些沟沟壑壑,没有意识到的自我评判、恐惧和焦虑。
        不去面对那些沟沟壑壑,就会每次都“掉进沟里”,回到老路。
        所以,最终,要面对。
        但面对,谈何容易!能做到,不就成佛了吗?
        是啊,我们成不了。所以第一条,就是不要用“佛”的标准要求自己!切记,切记。
        但是不成佛,做人也可以轻松一点,是吧?成为一个好一点的人,还是可以努力的。起点是给自己种下一颗觉知的种子,并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自己。
        这本书里会反复讲到。
        那咱们现在开始,种一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