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旧体诗9首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偶成》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
【译文】
文章如同尘土,我还能做什么呢?举目遥望,又引起我无穷的思念。
我痛恨祖国的文艺园林一片寂寞荒凉,什么时候啊,春兰秋菊才能相继开放。
《莲蓬人》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译文】
以菱叶作衣荇茎为带的莲蓬人,如同纯洁的少女居住在仙乡。即使秋风停止了,仍然散发着清香。
在秋风轻吹的时候,鹭鸶鸟早已飞逃远方。在寒露浓聚的深夜里,只有洁白的芦花伴她入梦乡。
她洗净了滑腻的脂粉,更显露出品格的高尚。她脱掉了过去浓艳的矫饰,换上了如今纯朴的淡妆。
这正好告慰在天的濂溪先生,她仍然洁净地挺立生长。永远保持淡雅绝尘的风采,不随残叶坠入冰冷污秽的荷塘。
【题解】
这首《莲蓬人》是鲁迅早期的一首咏物诗,应作于庚子年(1900)。这首诗将莲蓬拟人化来描写,借赞美莲蓬净植于秋寒之中,表达了诗人高洁的情操。
《庚子送灶即事》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译文】
供品仅有一只鸡,仅有胶牙糖,仅有一瓣香,只因家中困顿,典当衣物度日。
家穷,没有值钱物品可当,祭供物品不丰,不是故意缺少黄羊作祭。
【题解】
这首诗作于旧历1900年庚子腊月二十三——旧俗所谓祭灶日之夜。鲁迅当时正回家过寒假,遇到家里有这样的习俗,有感而作。此时鲁迅的故家已经相当破落,送灶的供品很简单,还是靠典当衣物来凑办的。
《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三首
其一
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
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
其二
日暮舟停老圃家,棘篱绕屋树交加。
怅然回忆家乡乐,抱瓮何时共养花?
其三
春风容易送韶年,一棹烟波夜驶船。
何事脊令偏傲我,时随帆顶过长天!
【译文】
其一
梦魂常常向着故乡飞驰,这才相信人世间别离的痛苦。
在深夜,靠在床上思念着自己的兄弟们,周围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光和明亮的月光相伴。
其二
傍晚客船停泊,来到一个种菜老农家里,那层层叠叠的树木和环绕屋舍的篱笆墙,让我触景生情,在家乡提水灌园的欢乐已成往昔,什么时候能再与诸弟一起抱瓮浇花呢?
其三
青春易逝,正如客船转瞬间就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中隐去一样,看见脊令鸟鸣叫着从帆顶飞上云天,又勾起了我与诸弟分离的伤感。
【题解】
这是鲁迅收到二弟周作人的《送戛剑生往白》三首后写的和诗,并有跋云:“仲弟次予去春留别元韵三章,即以送别,并索和。予每把笔,辄黯然而止。越十余日,客窗偶暇,潦草成句,即邮寄之。嗟乎,登楼陨涕,英雄未必忘家;执手销魂,兄弟竟居异地!深秋明月,照游子而更明;寒夜怨笳,遇羁人而增怨。此情此景,盖未有不悄然以悲者矣。”后署“辛丑仲春戛剑生拟删草”。
《惜花四律》
其一
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
怵目飞红随蝶舞,关心茸碧绕阶生。
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
最是令人愁不解,四檐疏雨送秋声。
其二
剧怜常逐柳绵飘,金屋何时贮阿娇?
微雨欲来勤插棘,薰风有意不鸣条。
莫教夕照催长笛,且踏春阳过板桥。
祗恐新秋归塞雁,兰艭载酒桨轻摇。
其三
细雨轻寒二月时,不缘红豆始相思。
堕裀印屐增惆怅,插竹编篱好护持。
慰我素心香袭袖,撩人蓝尾酒盈卮。
奈何无赖春风至,深院荼已满枝。
其四
繁英绕甸竞呈妍,叶底闲看蛱蝶眠。
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文禽共惜春将去,秀野欣逢红欲然。
戏仿唐宫护佳种,金铃轻绾赤阑边。
【译文】
其一
在梦中我也牵挂着花的命运,仿佛听到鸟儿啼唤,铃儿摇晃的声音。闲立在花阴深处,我盼望着雨后天晴。
那随蝶飞舞的落花啊,叫我触目心惊,那绕阶而生的嫩草啊,我更时时关心。
老天啊,你为什么偏偏嫉妒那娇艳的好花?人们啊,为什么对她也怀着备加珍惜的感情?
最使我觉得愁苦的,那是细雨打着屋檐,送来了一阵阵秋天萧杀的声音。
其二
痛惜落花常常追逐柳絮飘零,什么时候,才能筑起金屋请你们安身?
小雨快来了,快把护花的枝条插好;多情的东南风啊,也只轻轻地吹拂,不发声音。
凄凉呜咽的长笛呵,请不要把黄昏催来;趁着明媚的阳光,我要走过板桥,欣赏春景。
怕只怕雁阵从塞上飞回,秋天来临,快快携酒乘船,轻摇双桨去把春寻。
其三
二月细雨轻寒的天气啊,不因红豆也引起了相思。
飞红败叶惨遭践踏,令我心头怅然若失。插上竹杖哟编成篱笆,且把花儿好生护持。花香满袖,令我慰安,我举杯痛饮,如醉如痴。
奈何那春风频频催春归,呀,你看满院迟开的荼也已花满枝!
其四
繁花环绕田原,争妍斗丽,我静立花下看蝴蝶小眠。
室外独留栽培花卉的好园地,喜庆今年又得养花的好天气。
羽毛美丽的鸟都珍惜春天的时机,秀丽的原野上红花如火燃遍。
我也仿效唐宫护持好花的故事,把金铃轻轻地系在红栏杆旁边。
【题解】
此诗原是鲁迅早年与二弟周作人合作写成,后来他改得很多,已近于重写,所以周作人直接将它们称为鲁迅的作品。此诗写爱花护花的心情颇为细致动人,这与他早年喜欢种花关系很大。
《悼丁君》
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道九秋。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译文】
黑夜像磐石一样压着层层高楼,吹拂柳枝的春风却引来肃杀的秋天。
琴上积尘而清丽幽怨的曲调断绝了,可惜不再有女作家来光耀文坛。
【题解】
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被捕,六月谣传她已被害(事实上并没有遇害)。鲁迅听到谣传后,便做了这首诗。
《所闻》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译文】
深宅大院的豪门权贵,华灯照耀下酒宴大开;侍女也只得装束端整,替阔佬们去递菜传杯。
侍女想起焦土下的亲人,柔肠寸断啊多少苦悲;低下头佯装整理罗袜,赶忙擦拭去啼哭泪痕。
【题解】
此诗写于1932年,一方面写待宴女子的痛苦,对她们寄予同情,另一方面写豪门权贵的奢华奢侈。
《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译文】
我一人在新文化阵地上寂寞地战斗,曾经的战士们在古战场里安于平稳。
两个势力间只剩下我一个人。天地间,我背着战戟,独自徘徊。
【题解】
1933年3月2日,鲁迅送《彷徨》给日人山县初男,并在书上题写了本诗。
《题<呐喊>》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译文】
写文章会招致文字狱的灾难,反抗世俗则又违背世情。
不断的诽谤可以摧毁人的意志,最终只留下文字的回响。
【题解】
此诗亦为1933年3月2日鲁迅送《呐喊》给日人山县初男所题。
(另见本博《鲁迅诗九首》)
前一篇:四季读诗(5)|叶嘉莹编
后一篇:【我学京胡】江姐-春蚕到死丝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