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大道,独不得出
陆调告诉李白,这些人虽然像流氓般胡作非为,敲诈勒索,诱拐良家妇女,甚至杀人越货,犯了事却有强大的后台保护,又能到哪去说理?如果案子实在犯得大了,他们就会被发配到边塞过个一年半载,立些军功后就又会被召回来,在羽林军的名簿上,也只是暂时消失一段时间,谁都奈何不得。
李白听得瞠目结舌,考虑了一番,决定离开长安。这满城繁华,映在他的眼中,却是一片伤感。
随后,他写下《古风》其二十四,将在安陆的冤屈遭遇,在长安的挣扎痛苦,没有隐晦地全部倾吐了出来。对长安城中贵族的作威作福和斗鸡之徒的强行霸道做了正面的抨击。“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出来的呢?诘问?呐喊?质问?申诉?这几种情绪应该都有吧!李白此前的苦恼只是政治理想上得不到实现,而从那时开始,他又多了一重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担忧和苦恼。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遥想那些在乱世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英雄,在盛世中安定国家的将相——不论他们的出身如何,都会得到他人的赏识,为何自己就没有这样的机遇遇得明主呢?“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昭王已经过世很久了,世上再难找到像这样知人善用的明主了。最后,李白也只能疾呼“行路难,归去来”,来为自己壮志未酬饯行。
李白在陆调给他饯行的筵席上认识了王炎,王炎是陆调的老乡,也是久居长安诸事不顺,此时正准备去蜀中。席间,王炎向李白打听了蜀中的风土人情,并请他留些诗文作纪念,于是李白挥笔书成了《剑阁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一切只能言尽于此了。
王炎意犹未尽,希望李白再作一首。李白痛饮三杯后再次提笔:“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陆调怕又引发李白心中的悲愤情绪,便叫了几个歌女前来佐酒。王炎伸手拦住,准备自己演奏一曲。
琴声响起,仿若奇峰拔地而生,壁决千仞,下临深渊;而后是一段游丝般的音乐,时隐时现,上下蜿蜒;接着是一段疾雷滚滚,随即又转为迂回低沉,几声叮咚让人仿佛进入幽谷,渐渐归于沉寂。
沉寂了很久,李白才回过神,问:“这是什么曲子?”王炎答:“《蜀道难》。”李白极为欣赏这首古乐府曲子,就答应了王炎的请求为曲配词。
沉思那雄奇的声乐,回想当时澎湃的心情,那条险峻的古蜀道愈加清晰地呈现在他的眼前。渐渐地,长安的宽广大道也闯入脑海,于是,龙楼凤阁成了鸾凤叠嶂,红柳成了古藤老树,莺莺燕燕成了虎啸猿啼,承天门、朱雀门、丹凤门也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
多年来潜伏在心头的种种,或是激情澎湃,或是委屈压抑,抑或是壮志难酬,全都涌现出来,令李白下笔如有神助: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蜀山的高峻恰似理想之峰的高度,遥不可及,善飞的鸟儿尚且飞不过,善攀的猿也攀不过——令人心生恐惧的蜀山是如此险峻奇耀!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敢问卿何时归还,这样陡峭的峰峦又岂是你我凡人可攀登的——李白自己也已有些畏惧了。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峭壁上的猛虎蛇虫都虎视眈眈地看着人,它们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还是早些回家吧!
这首《蜀道难》无疑是大唐文化一处标志性的圭臬——它兼具司马相如的恣意和屈原的雄奇,想象宏阔,却又不失慷慨唏嘘,深入刻骨地描述了一位怨慨之人的心情。
伤别长安,重返家园
带着满怀“羞为无成归”的心情,李白离开了长安,轻舟随着黄河水渐渐远离了这个繁华得有些冷漠的城市。
回到安陆,李白整日找人对饮,寻人聊天,讲述自己的郁闷和委屈。除了在安陆附近走动,他还会到孟浩然那里,与他痛饮,于是便有了《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激愤之辞。酒,已成了李白最好的朋友,它是李白排遣苦闷之物,也是他壮志未酬的见证者。
开元二十二年(734),“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的襄阳州刺史韩朝宗来到了李白的家乡。李白喜出望外,心想:“真是天不绝我,这定是上天的安排!这位为朝廷举荐过无数千里马的伯乐一定会赏识我,并把我带到殿堂内见君王的!”
于是,李白写下了《与韩荆州书》,字词中充满了对韩朝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的颂扬,还称赞他文采诗艺令人赞叹不已,想让他举荐自己,从而能够“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所以龙蟠凤逸之士,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虽然韩朝宗知道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但骨子里有些保守的他对这咄咄逼人的文辞有些反感。他想,如此桀骜不驯的人如果做了官,一定不会循规蹈矩,于是拒绝为李白举荐。
这时,李白的好友崔成辅邀他同游南阳。想到南阳是当年诸葛孔明隐居之所,李白也正想去吊唁一次,于是两人结伴前行。
身处诸葛亮高卧隆中的遗址,想起他出山以前高歌的《梁甫吟》,李白感慨,原来怀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的人也会感到困惑,那么自己眼下的逆境算什么呢?于是,他套用了《梁甫吟》这一古乐府,写了一首诗来表明自己安于困厄,以待时机的决心。
在李白游历安陆、江夏的这些日子里,他认识了元丹丘的从兄元演。两人一见如故,成了莫逆之交,常在一起把酒言欢,还一同前往隋州,拜访在那隐居的胡紫阳。胡紫阳乃是司马承祯的再传弟子,也是元丹丘的师傅。李白曾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说起过:“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
后来,元演就在那里住了下来,李白和元丹丘返回嵩山。第二年,元演的父亲做了太原尹,李白就应邀去了太原。
据说在那期间,李白还结识了当时正在当兵的郭子仪。郭子仪因为犯了事正待被惩罚之时,李白向长官说情,为他开脱了罪责,郭子仪对此非常感激。后来安史之乱时,郭子仪因平定大乱被封为大官,李白却因永王之事遭受牢狱之灾。郭子仪知道后,马上要求用自己的官职来保住李白,这样李白才免去了杀身之祸。
千百年来,这件事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就此成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