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去国,初游江陵
途中的一个夜里,李白看到半轮秋月倒映在静静的江水中,透着淡淡的离别思绪,这让他感到无限眷恋和亲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里清溪出发前往三峡,而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渝州。峨眉山上的月亮,不知道见不到你的日子,会有多么难熬,多么寂寞啊!这就是李白在途中有感而发写下的《峨眉山月歌》。在峨眉山,他找到了太多疑问的答案,找到了太多的坚定和兴趣,找到了太多的使命和理想。
人生起起伏伏,辗转各处,这让他对生命百感交集,心情无比舒畅——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方向,他不再是那个曾经迷茫的青年。如今,豪情不减,方向已明,经过了岁月沉淀之后,也更多了几分理性。
李白乘舟继续游走。他腰佩宝剑,站在船头,毫不惧怕高耸险峻、水流奔涌的三峡山川。江水滔滔,撞击着他心中的豪情。此时的李白心中满是兴奋之情,他自信这个朝代有他的立足之地,有他挥斥方遒的机会,他和每一个青年一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越是艰难险阻,越是兴奋难抑——就好像最想得到的东西,简单得到不如历尽万难得来的印象更加深刻。
自信,赋予李白更加洒脱的光环。古代的很多文人都有政治理想,李白也是其中之一,却比别人都更自信而坚决。
其实现在看来,李白的理想是有些不被理解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辉煌的朝代。而就在那个文艺繁荣、疆域辽阔、思想积极开放、物质极度丰富的朝代,李白却拥有属于他自己的梦想。那个文艺的时代,与李白同龄的王维,小李白十二岁的杜甫,他们也都拥有伟大的政治梦想,并为之努力。没有梦想的人是没有生活的,但是梦想如果过于缥缈,一旦无法实现就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焦虑和绝望。
李白的梦想没有变成现实,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他没有成为政坛中的佼佼者,却成了历史上人人为之骄傲的诗仙。他用诗文,描绘了一个繁华锦绣的唐朝。曾经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随着那江水,消失得无影无踪。
转眼间,李白来到了荆楚。即便豪情万丈,毕竟远离了家乡,思乡的情绪与日俱增,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就有了那首《荆门浮舟望蜀江》。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早春三月的江水虽没有汛期那样猛烈,却也异常汹涌澎湃。江面上船只飘荡,眼观前方,桃花漂浮纷飞,就像家乡锦江一样春意盎然。
江水明亮碧绿、浩浩汤汤,与天际平齐。两岸的巴山逶迤护水而来,在荆州地界已经和地平线平齐了。楚地的水汽袅袅,倒也模糊了界限,结出巍峨摇曳的云山。
岸边的沙滩上有很多正在沙里“沐浴”的大雁,它们颜色雪白;出入山谷觅食的黄莺鸟正在用独特的舞姿来炫耀自己美丽的色彩。翠绿色的沙洲仿佛围绕着船转动,洲上的绿树也在热情地招手。
放眼远眺,江浦上水汽氤氲,海上明月和白帆一同冉冉升起。看到江陵城上的灯火,就知道渚宫城就要到了。这时,李白想到了成都的峨眉山,想到了蜀山上的僧侣,想到了过往遇到的一切,忧伤慢慢袭来。而那川蜀的江水,也像是舍不得他一般,一浪接一浪地拍打着岸边,演奏着离别的乐符,为他饯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是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的心声,悲伤的情绪蔓延开来,那样委婉低徊。思乡的情结在李白的心中悸动,但是他依然会迈出脚步,去寻找心中的伊甸园。
大约在春季,李白到达了江陵。
古时候的江陵就是现在的荆州,是唐代山南东道的第一大洲的首府。一千多年前,这里叫作郢城,是楚国的首都,有着古朴的繁华与壮美;汉末时,这里是蜀国的重镇。繁华在岁月里沉淀出历史的陈香,在这座城里沉淀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
李白在江陵这座古城里探寻了那些名胜古迹,也先后拜访了很多好友。
在一个晴好的天气里,李白偶遇了在蜀中游玩时结识的好友元丹丘。元丹丘告诉他,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要前往南岳,而现在正路过江陵。司马承祯字子微,号白云子,是唐朝很有名气的道士。他曾受到武后、睿宗和玄宗的召见,而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更是尊他为师父,向他学习休养生息之道。
李白一心向道,久闻司马承祯大名,如今有机会能见到本人,当然不会放掉这个机会。司马承祯见到李白后发自肺腑道:“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极之表。”
得到这样的评价,李白自然兴奋得不能自已。一连几日的相处中,李白突然想到了《神异经》里的“希有鸟”,以及《庄子·逍遥游》里的鲲鹏。
长夜漫漫却不得寐,幽深的暗夜里,他看到灵感的火花在跃动。欣然起笔,一首《大鹏遇希有鸟赋》就这样一气呵成。这首诗中,李白将自己比作大鹏,将司马承祯比作希有鸟。他嘲讽黄鹄、玄凤、精卫、天鸡之类,又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大鹏“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恢宏气魄。
大鹏鸟始终是李白的最爱,他羡慕大鹏鸟的心胸体魄,也羡慕它可以在天空自由地翱翔。李白一生都在追求大鹏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就算折了翅膀也丝毫不影响他那悲壮豪气的风度。即使晚年卧病在床,一贫如洗,他仍在《临终歌》中以大鹏自况。
就像苏蕤对李白的肯定,司马承祯对李白的赞扬也对他的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他开始慢慢偏离原来为自己设下的人生轨迹,向着求仙问道的方向走了过去。那时,道教早就被唐王奉为国教,道行高深的道师能出入皇宫,就像司马承祯这样。然而,当时李白渴望悟道却和谋求仕途没什么关系,他并不想以道士的身份出入皇宫。
不管是求仙问道,还是追求功名,李白都以自己的方式,坦荡地去追寻,这是李白的骄傲。这一股骄傲的气魄,被注入到了中华民族的魂里,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南穷苍梧,存交重义
梦回盛世唐朝,李白的一生是一番如梦之旅,辗转、漂泊,历尽风雨。大唐的每一处山水,都承载着他的记忆,被他用笔墨记录,更被后世传唱。李白到江陵后的第一次远游,是与蜀中的好友吴指南结伴而行的。良友相聚,共享湖光山色,是人生难得的悠然时光。
他们沿着江水而上,然后在苍梧山,也就是现在的九嶷折返而归。游走一段旅途,载满丰盈的心情,带着好友相聚的欢快之情,留下快乐的音符。
据说苍梧是虞舜安葬的地方,神话传说为这片风景增添了神秘之色。这里的风景着实令人着迷,湘水两岸的秀色就像是为了仙山而发,浓墨重彩的线条勾勒出美轮美奂的仙境。
峻山、秀水、清风、骄阳……这样的风景总会激发诗人的兴致,李白也曾说过这次游历算是“南穷苍梧”。他将美好的光阴镌刻在心中,化作美好的回忆,涤荡灵魂,浸润生命。
从苍梧归来后,两个人又驻足岳阳、畅游了八百里洞庭湖,甚是欢畅。从前都是自己游玩欣赏,现在有了随行的朋友,一种默契感萦绕在心中,充实而快乐,山水美景也更增色不少。
然而,所有的美好总是易逝,悲伤在那美丽的画面上,晕染了一笔哀愁。吴指南突然暴病而故,李白为此事备受打击,“炎月伏尸,泣尽继之以血。行人闻者,悉皆伤心”(《上安州裴长史书》)。据说,守尸期间,李白就在旁边一动不动,最后将吴指南葬在他们一同游历谈心过的湖边,之后经过江夏前往金陵。
人们都说,时间能冲淡伤痛。然而,悲痛从李白心中涌出,化在血液里,和他的生命一般长。三年后,李白重游故地,发现吴指南的尸骸还没有完全腐烂,他将那些尸骨用清水涤净,然后亲自背着走到鄂城,也就是今日的武汉市武昌,借了钱将好友厚葬在城东。
光阴辗转三载之后,悲痛依然清晰可闻。这就是李白,侠骨柔情的李白,那样重视感情。其实,在《侠客行》中,他就讲述了自己的为人之道——不仅要宽厚待人,更要用心去助人:“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足以见得,“存交重义、轻财好施”已经不仅仅是他的人生信条,他早就将其融入血液中。
离开了洞庭湖,李白经过江夏,登上了庐山。庐山的风景已无法仅仅用壮观来形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上的香炉峰在阳光直射的地方,紫气蒸腾,烟云缭绕,交相辉映成一幅灵动磅礴的美景。那陡峭迅疾的山峰,那远崖峭壁上绝美的流畅,让人怀疑那山峰是不是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
一首《望庐山瀑布》成了李白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让后世之人都难以忘怀那庐山胜景。
每一个诗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他们在现实里生活,却在精神世界经历真正的人生,或婉转、或豪情、或快意、或潇洒。李白的精神世界里一片清新率直,带着些许童稚。经他描述,庐山瀑布仿佛真的带着袅袅仙气。他笔下的风景,都是有生命的。
李白赶赴金陵的途中所作的《望天门山》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远一近,一动一静便表现出了那山色青黛、落日红火的苍茫壮景,毫不夸张,也毫不做作,却将他所见到的物景渲染得淋漓尽致。
一支笔,墨色轻染,就成了一首壮美的诗,而每一首诗,描摹的不仅仅是一片风景,更是李白的一段人生。在金陵,他写过一首《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这一生重情重义,关于朋友离别的诗篇真是数不胜数,其真情可见一斑。
在山川壮美的吴越大地,李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也因此得到了较大的诗名。而他却在作诗之余,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用在了饮酒歌舞、结交豪雄上。
繁华盛世里,游宴夜场,琵琶轻弹,一场场盛世笙歌,觥筹交错,靡靡之音绕梁……如此画面总会给人一种颓靡之感,而李白却在其中尽洒豪情,追寻快意人生。他每到达一处州县就会与当地所谓的“落魄公子”相互交往,他待他们像是朋友,仗义疏财,以至于“不逾一年,散金三千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不仅救济钱财,就连仗义杀人,李白也是做过的。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他有过这样的描述:“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这种壮举不仅震撼了一方江湖,更惊动了当地的官吏。仗剑天涯,一直是李白的梦想。然而,梦想的花朵,还未及灿烂,就遭受了狠狠的打击,在冷雨中凋落。
开元十六年(728)的秋天,枝头枯黄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拉扯着瑟瑟的愁思,一场场秋雨浇熄了浓情火热的夏,也浇灌了人们满心的凉愁。
……
世事凉愁,人情寡薄。如今,他又读懂了一个人生真味:“黄金散尽交不成。”他忽然对自己产生了怀疑,究竟是哪里错了?
李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病痛中,人们的神经会变得更敏感,痛会更深,思念也会更绵长。病中的李白脆弱多思,开始想念故友。若一切回归旧时,故人仍在左右,自己的处境一定不会是今天这般模样。于是他写了第一首抒发对人生失意的感怀的诗篇——《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
“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楚冠怀钟仪,越吟比庄舄。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历史如同碧蓝的天空,无边无际,而人生却太匆匆。当时的李白正像那会稽吴县的一朵浮云一般,是漂浮不定的他乡客,随着命运的风雨辗转。干谒没有任何成果,时运不济,却没有任何事能挡得住时光的步履,以前心中壮美的蓝图怕是难以实现了,就如海市蜃楼一般,只能活在飘远的梦中。
如今疾病缠身,越拖越重,心事也越来越多了。秋风吹入房中,让心头寒意更浓,古松清朗,却只能在梦中苍翠,也请这鸿雁带着书信交给故人,聊表相思之情。漂浮的命运和疾病让李白的心染上了浓浓的乡愁,他是如此思念故乡,想念家乡的一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