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古典诗词的若干冷知识(上)

(2024-11-10 20:18:15)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有关古典诗词的若干冷知识(上)

        一、关于《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很高,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两大创作流派或者说两大创作方法,在唐朝有三大诗人中,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李白则是浪漫主义诗人。形象地说,李白是“天马行空”,杜甫是“脚踏实地”。在创作数量上,现实主义的诗歌作品要远远多于浪漫主义诗歌作品。
        二、关于唐代诗人的排序
        我们的习惯说法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如果要说第四位的话,应该是王维,这是毫无争议的,因为他的诗作艺术价值高超,富有特色。而我国的港台地区则正好相反,把王维排在第三位,白居易放在第四。同是炎黄子孙,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呢?我认为,这主要是海峡两岸评判的标准与认识的不同所造成的结果。
        曹雪芹的艺术眼光似乎不容怀疑,他也曾在《红楼梦》中有意无意地给大诗人排过座次。在《红楼梦》中的第48回,他写了一个“香菱学诗”的故事,非常经典。香菱聪颖好学,拜林黛玉为师学习作诗。林黛玉本着“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原则,让香菱苦读三位大诗人的作品,即王维、杜甫和李白。不用说,林黛玉的见解,其实也正是曹雪芹的见解,这三位诗人着实代表了曹雪芹心目中的殿堂级神圣宝座。
        无独有偶,余秋雨和他的学生也曾为唐代的诗人排了一个座次,审慎地选出了唐代“十大诗人”。他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会认可这个排名。现公布如下,供大家参考:第一,李白;第二,杜甫;第三,王维;第四,白居易;第五,李商隐;第六,杜牧;第七,王之涣;第八,刘禹锡;第九,王昌龄;第十,孟浩然。
        关于李白与杜甫,他们的地位是很难动摇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的不同喜好与欣赏口味,历朝历代,李、杜两人各有自己的拥趸,可能喜欢杜甫的人会更多一些。当然也有不少人喜欢李白的诗歌,代表人物是郭沫若先生,他在文革期间撰写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就有明显的“扬李贬杜”的倾向,但其书中批判杜甫的种种理由大多是站不住脚的,有些则是荒唐可笑的。可是,后来郭沫若在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时题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字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似乎与他之前的评述十分矛盾,抑或之前的著述有违心之处?不得而知,大约只有他本人清楚。而在日本、朝鲜等国中,人们尤其喜欢白居易的诗歌,竟远远超过对李杜的喜爱程度。
        谈到李杜两人,顺带也说说这两位伟大诗人在中国大历史观中所处的位置分野。按余秋雨先生的说法,李杜两人是唐诗至高地位上的“双峰对峙”,难分轩轾,重要的是,一道巨大的裂口,恰好将他们两人界分开来。这道裂口,就是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不仅把唐朝一折为二,而且也把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一折为二,一切都变了。好像上天也要向人间强调这条分界,故意安排一个李白,一个杜甫来描绘分界。站在这条历史分界前面的,是李白。安史之乱之后他还写诗,但最辉煌的诗作已经完成。而杜甫的光彩,则主要展现在安史之乱以后。李白诗作是充满欢乐的高歌猛进,杜甫诗作是包含诚恳的沉郁苍凉。这两番神情意态截然不同,正是中国历史的巨大分野。
        晚唐时期的李商隐与杜牧被人们并称为“小李杜”,这其实是很高的评价,说明他俩的作品很有特色,成就也是十分了得。
        毛泽东同志的古典诗词写得不错,算是闻名中外的诗人,在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中十分罕见。他特别喜欢唐朝的三位诗人,巧得是,他们全都姓李,称为“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
        三、唐诗与宋词的比较
        人们一提到古代诗歌,张口便是“唐诗宋词”,确实,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颗明珠,涌现出一大批名家作品,有如群星灿烂、百花盛开。诗与词的格律特点各不相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提到它们的创作情况,恐怕许多人就不太清楚了。以下部分借鉴了张中行先生的说法。
        1.诗是老字号,历史悠久,从结集来看,也是战国以前开业。词就晚了许多,晚了差不多两千年,开业时间在残唐五代。
        2.从创作者来看,诗,当时的读书人几乎都可以作,词却 不然,有不少人能作诗而不会填词。
        3.还有,在诗词都能作的人当中,以名家为例,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姜夔等,也是诗多而词少。这样一来,其结果是诗的数量远远多于词的数量。
        4.另外一点,诗的题材范围也比词要宽广得多,凡事皆可入诗。如下所述:
        国家兴亡/民生疾苦/政治讽喻/战争风云/咏史怀古
        壮志豪情/人生感慨/情诗恋歌/妇女形象/母爱亲情
        友谊之歌/乡思离愁/山水风景/田园乡土/日月雨雪
        花木鸟虫/哲理寓言/时序节令/学习修身/论诗说艺
        宫廷应制/边塞羁旅/生活琐事/隐居坐禅/游乐宴饮
        相较之下,词的题材范围显然就狭小了许多,且大多集中于儿女风情及乡愁羁旅方面,感情婉转缠绵,语言清丽圆润,所以便有“词以婉约为正宗”的说法。
        5.从阅读方面来说,读词的难度一般要大于读诗。
        原因有三点。一是词的表达形式复杂。词主要采用长短句杂合,字数多的还要分片,而过去长期没有标点,所以很难断句,不像诗的句子那样有规律。再加上词牌多得不可胜数,一般的人很难熟悉各种词牌的格律。不像诗,基本是五七言两类,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只要会数数,断句就没有问题。二是词作者大多喜欢用典,对于今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阅读障碍。今天一般的人,大多不清楚各种典故的来历和含义,于是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三是词的语句大多含蓄而隐约,似有难言之隐。读者总感到隔了一层东西,较难悟入,难以透彻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像诗的语句敞亮、通透,更容易引发共鸣。当然,有人会说含蓄也是一种美,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推想空间。这话固然有其道理,但词在客观上确实比诗更难懂,这是事实。
        四、风格问题简说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点。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俗”之说。词又有婉约与豪放之别。
        另外,不同类型的诗也有不同的风格,比如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慷慨悲凉,送别诗情深意长。不同诗人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是创作成熟的鲜明标志,比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易浅近,王维的恬静优雅,陶渊明的冲淡自然,杜牧俊逸,李贺凄艳,还有“郊寒岛瘦”之说(孟郊与贾岛)。
        论及宋词亦如此,如苏轼清旷放逸,秦观委婉清丽,辛弃疾雄健清壮,姜白石清空雅洁……
        五、唐代大诗人的雅号
        除名、字、号以外,诗人往往还有一些别的的雅号,这些雅号倒也贴切有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人的某些特色。比如李白诗风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工整著称,被誉为“诗圣”;白居易吟诗成痴,如同着魔,自称“诗魔”;王维中晚年念佛参禅,半官半隐,幽居深山老林之中,诗作透露出佛教意味,所以人称“诗佛”;李贺诗作奇崛冷怪,人称“诗鬼”;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定,人称“诗豪”;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人称“诗囚”;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陈子昂的诗作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之余绪,被誉为“诗骨”;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又是“初唐四杰”之首,故人称“诗杰”;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其诗也豪放不羁,人称“诗狂”;齐已皈依佛门,诗风古雅清和,人称“诗僧”。
        另外,宋代苏轼的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人称“诗神”,不妨一提。
        六、唐诗与宋诗的大致比较
        宋诗,是在唐诗的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同样也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但我们发现,宋诗在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却远不及唐诗那样大受欢迎,喜欢读唐诗的人远远多于读宋诗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概括地说,唐诗重于抒情,运用的是形象思维;而宋诗偏于说理,运用的是逻辑思维。毛泽东曾在一封给陈毅的信中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击中了宋诗的要害。这方面不用举例,大家可以随便找出一些著名的作品,如苏轼、王安石、朱熹等人的诗作,就可明显地感觉到这种特色。当然,这个规律是就整体趋势而言,大多作品而言,似不能具体到每位诗人或每首作品。
        仅以苏轼为例,他喜欢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语出严羽《沧浪诗话》)。这是苏诗的特点,也是许多宋诗的特点。正由于议论入诗过多,有些作品便发生了枯燥无味、生硬晦涩的流弊;又由于过分散文化的结果,许多诗忽视形象思维的运用,减少了民歌情调,便带来了士大夫的书卷气味,降低了艺术的魅力。
        但唐诗不是这样,唐代诗人极善于白描或借景抒情,从而大大扩展了想象的张力,每个读者都可从诗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获得审美的满足。“形象大于思想”这句话,便是最好的诠释。可是宋诗呢,是一种直接“触类生理”的低级阶段,读者从诗中仅能获得有限的理趣,而不能让读者获得丰富的联想、快意的感情宣泄,或者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当然也就不能得到深刻的长久的愉悦和共鸣了。究其原因,这与宋人普遍崇尚理学思想和封建道统观念有关,故如此。比之唐人,宋人反映在诗中的说教意味显得更加浓厚,这方面恕不详加论述。
        (转自江南一苇百家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