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词中容易读错的字(1)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

“尽管”中的“尽”读“仅”,不读“进”(尽力的尽)。
“溘然长逝”中的“溘”读“课”,不读“磕”。
“扪心自问”中的“扪”读“门”。
“觐见”中的“觐”读“进”,不读“谨”。
“腈纶”中的“腈”读“京”,不读“晴”。
“粳米”中的“粳”读“京”,不读“更”。
“颈部”中的“颈”读“警”,不读“境”。
“痉挛”中的“痉”读“净”,不读“经”。
“拘泥”中的“泥”读“逆”,不读“尼”(水泥的泥)。
“狙击”中的“狙”读“居”,不读“阻“”。
“龃龉”读“举与”,上下牙齿对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互相抵触。
“踽踽”读“举举”,独行;引申为落落寡合的样子;小步慢行。
“卷帙浩繁”中的“帙”读“志”,包书的布套。
“绢花、手绢”中的“绢”读“倦”,不读“捐”。
“镌刻”中的“镌”读“捐”,不读“倦”。
“皲裂”中的“皲”读“军”,皲裂,出现裂口,也作龟裂。
“龟裂”中的“龟”读“军”,不读“归”。
“倔强”中的“强”读“匠”,不读“墙”(坚强、强大、强迫)和“抢”(勉强)。
“开封繁塔、姓氏繁”中的“繁”读“婆”,不读“凡”(繁荣的繁)。
“窠臼”读“科就”,不读“巢就”。
“空城计”中的“空”读“崆”,不读“控”(空地的空)。
“倥偬”读“恐总”,窘迫;事情迫促;匆忙。不读“空忽”。
“口角”,注意:读“口决”意为争吵;读“口脚”指嘴边。
“框架”中的“框”读“况”,不读“筐”。
“喟然”,“喟”与“溃”同音。
“溃脓”中的“溃”读“绘”,不读“愧”(溃烂的溃)。
“拉祜族”中的“祜”读“户”,不读“姑”。
“狼奔豕突”中的“豕”读“史”,不读“食”。
“醪糟”中的“醪”读“劳”,不读“老”。
“老牛舐犊”中的“舐”读“是”,不读“底”。
“唠叨”中的“唠”读“牢”,不读“涝”(唠家常的唠)。
“羸弱”中的“羸”读“雷”,不读“赢”。
“罹难”中的“罹”读“离”,不读“罗”。
“力能扛鼎”中的“扛”读“刚”,不读“扛枪”的“扛”。
“傈僳族”中的“傈僳”读“立素”。少数民族。
“连累”中的“累”读“垒”,不读“累了”的“累”、“果实累累”的“累”。
“靓妆”中的“靓”读“镜”,不读“亮”(靓女的靓)。
“量杯、思量”中的“量”读“梁”,不读“辆”(量体裁衣的量)。
“良莠不齐”中的“莠”读“有”,不读“又”。
“趔趄”读“列切”,身子歪斜,行路不稳的样子。
“淋病”中的“淋”读“赁”,不读“林”(淋漓的淋)。
“碌碡”读“六轴”,不读“路毒”。
“流水淙淙”中的“淙”读“从”,不读“宗”。
“露马脚”中的“露”读“漏”,不读“路”(揭露的露)。
“荦荦大端”中的“荦”读“落”,不读“莹”。
“落不是”中的“落”读“烙”,不读“蜡”(丢三落四)、“洛”(降落)。
“屡见不鲜”中的“鲜”读“先”,不读“显”(鲜有的鲜)。
“绿林好汉”中的“绿”读“录”,不读“律”(绿叶的绿)。
“螺蛳”中的“蛳”读“司”,不读“师”。
“埋怨”中的“埋”读“蛮”,不读“埋头”的“埋”。
“买椟还珠”中的“椟”读“读”,不读“赌”。
“玫瑰、瑰丽”中的“瑰”读“归”,不读“贵”。
“迷惘”中的“惘”读“网”。
“面面相觑”中的“觑”读“去”,不读“虚”。
“酩酊”中的“酊”读“顶”,不读“丁”。
“抹墙”中的“抹”读“末”,不读“抹眼泪”的“抹”,或“妈”(抹桌子)。
“蓦然”中的“蓦”与“漠”同音。
“木讷寡言”中的“讷”读nè,不读“纳”。
“仫佬族”中的“仫”读“木”,不读“么”。
“南无”中的“无”读“模”,不读“吴”。
“内疚”中的“疚”读“旧”,不读“纠”。
“拈花”中的“拈”读“粘”,不读“沾”。
“嗫嚅”读“聂如“”,不读“捏需”。
“宁缺毋滥”中的“宁”读“泞“”,不读“宁静”的“宁”。
“弄巧成拙”中的“拙”读“捉”,不读“茁”。
“弄堂”中的“弄”读“龙”(第四声),不读“玩弄”的“弄”。
“女红”中的“红”读“工”,不读“红旗”的“红”。
“排忧解难”中的“难”读第四声,不读“困难”的“难”。
“牌坊”中的“坊”读“方”,不读“房”。
“滂沱”中的“滂”读“乓”,不读“旁”。
“咆哮”中的“咆”与“袍”同音。
“陪奁”中的“奁”读“连”。嫁妆。
“配角儿、角色”中的“角”读j“决”,不读“狡”。
“辔头”中的“辔”读“配”,不读“胚”。
“喷香”中的“喷”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喷泉的喷)。
“澎湃”中的“湃”与“派”同音。
“纰漏”中的“纰”读“批”,不读“皮”。
“披靡、风靡”中的“靡”读“米”,不读第二声(奢靡的靡)。
“砒霜”中的“砒”读“批”,不读“皮”。
“毗邻”中的“毗”读“皮”,不读“比”。
“癖好、洁癖”中的“癖”读“匹”,不读“僻”。
“睥睨”读“屁立”。眼睛斜看,看不起之意。
“辟谣”中的“辟”读“屁”,不读“皮”。
“媲美”中的“媲”读“僻”,不读“比”。
“貔貅”中的“貔”读“皮”,不读“披”。
“翩跹”读“骗仙”。
“剽窃、剽悍”中的“剽”读“飘”,不读“瓢”、“彪”。
“漂白”中的“漂”读第三声,不读第一声(漂泊)、第四声(漂亮)。
“缥缈”中的“缥”读“飘”,不读第三声(缥色的缥)。
“嘌呤”中的“嘌”读“漂”,不读“飘”。
“拚命”中的“拚”读“盼”,不读“乒”。
“嫔妃”中的“嫔”读“贫”,不读“聘”。
“娉婷”中的“娉”读“乒”,不读“聘”。
“屏息”中的“屏”读“丙,不读“屏”(屏风、孔雀开屏的屏)。
“鄱阳湖”中的“鄱”读“婆”,不读“勃”。
“破绽”中的“绽”读“站”,不读“定”。
“匍匐”读“葡扶”,以腹贴地前进。
“蹊跷”中的“蹊”读“欺”,不读“西”(蹊径的蹊)。
“卡壳、关卡、哨卡”中的“卡”读“掐”的第三声,,不读“卡车、卡片”的“卡”。
“迁徙”的“徙”与“喜”同音。
“牵强附会、强词夺理”中的“强”读“抢”,不读“墙”。
“悭吝”中的“悭”读“千”,不读“坚”。
“掮客”中的“掮”读“前”,不读“肩。
“前倨后恭”中的“倨”读“具”,不读“居”。
“潜力”中的“潜”读“前”,不读“浅”。
“戕害”中的“戕”读“枪”,不读“呛”。
“镪水”中的“镪”读“枪”。
“强劲、劲敌、劲旅、刚劲、疾风知劲草”中的“劲”读“净”,不读“进”。
“锲而不舍”中的“锲”读“怯”,不读“契”。
“勤能补拙”中的“拙”读“桌”,不读“浊”。
“亲家”中的“亲”与“庆”同音。
“倾轧”中的“轧”读“亚”,不读“扎”、“嘎”。
“清癯”中的“癯”读“渠”,不读“驱”。
“情不自禁”中的“禁”读“金”,不读“进”。
“氰化物”中的“氰”读“情”,不读“青”。
“请帖”中的“帖”读“铁”,不读第一声(妥帖)或“贴”。
“龋齿”中的“龋”读“取”,不读“禹”。
“蜷缩”中的“蜷”读“全”,不读“倦”。
“逡巡不前”中的“逡”读“群”,不读“唆”。
“麇集”中的“麇”读“群”,不读“鹿”。
“冉冉”读“染染”,不读“然然”。
“人才济济”中的“济”读“挤”,不读“救济”的“济”。
“妊娠”中的“娠”与“身”同音。
“入场券”中的“券”读“劝”,不读“倦。
“三聚氰胺”中的“氰胺”读“情暗”,不读“青安”。
“色子”中的“色”读“筛”的第三声,不读“颜色”的“色”。
“丧钟”中的“丧”读“桑”,不读“丧失”的“丧”。
“歃血为盟”中的“歃”读“霎”,不读“插”。
“潸然”中的“潸”与“山”同音。
“赡养”中的“赡”与“善”同音。
“禅让”中的“禅”与“善”同音。
“赏赐”中的“赐”与“次”同音。
“商贾”中的“贾”读“古”,不读“假”。
“少安毋躁”中的“少”读“多少”的“少”,不读“少年”的“少”,“毋”读“无”。
“审时度势”中的“度”与“夺”同音。
“哂纳”中的“哂”读“审”,不读“晒”。
“莘莘学子”中的“莘”读“申”,不读“辛”。
“生肖、肖像”中的“肖”读“笑”,不读“萧”。
前一篇:唐宋诗人故事-贺铸|张学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