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8,388
  • 关注人气:1,0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宋诗人故事-白居易|张学淳著

(2024-09-17 20:33:49)
分类: 图文:诗联词曲赋
唐宋诗人故事-白居易|张学淳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白居易,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个很响亮的名字。他的诗,被视为祖国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他的名字,被誉为诗歌王国里的“诗王”。元稹是他同时代诗人,不但与他同年制举登科,同年对策入等;而且在诗坛上也与他并驾齐驱,世有“元白”之称。元稹就称许他的诗:
        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
        这就是说,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诗就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不但大家竞相抄写和传诵,有意思的是,还可以拿它来卖钱买酒喝……试想,就是今天,有哪一位作家或诗人享有这么高的知名度,拥有这么庞大的读者群?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艺术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还是听听他在给元稹的信中是怎么说的吧:
        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乃须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
        看来,白居易成才并不完全是取决于翰墨环境的濡染熏陶,更重要的是他勤学苦读,昼夜不息,甚至废寝忘食,口舌成疮,手肘磨出老茧,直至形容憔悴,两眼昏花……
        这种孜孜不倦、奋发进取的精神,不但成就了他出类拔萃的才华,不也磨砺了他向理想高峰攀登不息的百折不回的勇毅和披荆斩棘的坚强?
        白居易在诗歌领域的突出贡献,是他继杜甫之后继承并发扬《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一种全新的诗歌运动——“新乐府运动”。在中国诗歌史上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创作高潮。
        “新乐府”这个名称是白居易提出的,就是用一种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的《与元九书》既是为“新乐府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指导“新乐府运动”的行动纲领。
        白居易五六岁便学为诗,他享有七十四岁高龄,几乎创作等身,现存诗近三千首。作品之丰,居唐人之最。对中国诗歌的丰富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曾将五十一岁前写的一千三百多首诗编为四类;一、讽喻诗;二、闲适诗;三、感伤诗;四、杂律诗。其中“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更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杰作。不但是他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光辉实践,更是新乐府运动的核心和精髓。
        所谓“讽喻”,李善在《毛诗序》中的解释是“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指陈时弊,引起执政者的警觉,从而达到政通人和的旨归。这正好是实现白居易“兼济”之志。
        讽喻诗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一、揭露和抨击弊政
        (一)“羡余”,一种残酷的榨取
        据《唐会要》卷八十八载,德宗贞元年间,盐铁官们在收盐铁税之后,还要征收一些珍玩时新物品来讨好上司,以求恩泽。称为“羡余”,就是盈余的赋税。苛捐杂税本来就不堪重负,像这样税外加税,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如: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重赋》)
        那么多绸帛丝絮堆积在官库里像山一样高,日子长了,变质腐烂,化为尘土;可是老百姓呢,却衣不蔽体,在刺骨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诗人忍不住一声断喝——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二)“宫市”,一种变相的掠夺
        贞元末年,宫中所需物资直接由太监向民间采购,号称“宫市”,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一千多斤木炭,要砍伐多少木材,耗费多么艰辛的劳动?可是只能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这种不等价的交换,不明明是倚仗宫廷势力,向老百姓明目张胆地抢劫吗?
        (三)“进奉”,又一种形式的弊政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宣州(约为今安徽省宣城市)太守每年十月组织大量织工用丝绸翻新花样精心织造出红色地毯献给朝廷,名曰“进奉”。如:
        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红线毯》)
        通过一千多年历史时空的隧道,我们还仿佛听到诗人对残民以逞的宣城守义正词严的斥责声。
        二、反对穷兵黩武
        天宝年间,以杨国忠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开疆拓土,以邀恩宠,发动对西南少数民族的不义战争,前后几次战役,死亡近二十万人,为补充兵力,分道捕捉壮丁。为此,诗人用第一人称手法,为我们塑造个“折臂翁”的艺术形象——
        这年他二十四岁了,正是征兵的对象。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他偷偷地用大石把自己的手臂锤折……
        听听他是怎么哭诉的——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骨碎筋伤,痛苦无寐,还犹自庆幸能魂归故里;这种惨不忍闻的人间悲剧,不正是统治者穷兵黩武种下的恶果吗?
        三、关心民生疾苦
        五月,南风乍起的盛夏,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白居易到农村体察民情,在《观刈麦》这首诗中,为我们描画了两幅图景:
        (一)割麦送浆图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回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男劳动力在南冈割麦,妇女和孩子给他们送饭送水。在这炎暑酷夏,脚下的土地像蒸笼般冒着热气;背上像燃烧着烈火般的太阳灼热烫人,他们汗流浃背,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白天长想多干点活儿……
        为了维持艰难的生计,他们累断了筋骨,流干了汗水……
        (二)贫妇拾穗图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一个抱着襁褓中婴儿的贫妇,左臂上挎着一个破旧的竹篮子,弯着腰在捡起那些丢失了的麦穗,她说,家里田地为缴纳官府的赋税早就卖光了,只好靠拾起这些零零星星的麦粒来填充全家人的辘辘饥肠……
        这么拼死拼活,还是被官府繁重的赋税逼到家园破败的境地,底层人民生活多艰难啊!
        对此,诗人心怀愧疚——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是宪宗元和二年(807),白居易任陕西周至县尉。一年到头,节衣缩食,到年终还有一点剩余的粮食也要感到惭愧,还不是因为他始终把自己视作劳动群体中的一员,对底层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深切关怀吗?
        四、同情女性命运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属弱势群体,有多少人对他们的痛苦命运施与过哪怕是最廉价的同情?更别说为改变女性命运而抗争!白居易不甘沉默,他曾大声疾呼过。先读《新乐府》中《上阳白发人》:
        未容得见君王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照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计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是啊,那些宫女们,一年到头,空闺独对,只有在百无聊赖的空虚和寂寞中咀嚼没有爱情的苦果!宫廷深苑,葬送了她们的青春,也埋葬了她们终身的幸福!
        宫女的命运固然是痛苦的,就是社会上其他女性又何曾幸免!
        在旧社会,无论是炙手可热的权贵,还是腰缠万贯的富豪,乍一看,他们仿佛是彬彬有礼的道德家!其实,又有多少人不是妻妾成群、喜新厌旧的伪君子?这首《母别子》就是对这种人的辛辣讽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床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当然,在白居易的诗集中,尤为脍炙人口的当推两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写景状物,鲜明生动,叙事抒情,调度得宜。飘逸如行云流水,哀艳似带露秋花。一气舒卷,风华掩映,谁不服膺作者的自我评价:“一篇《长恨》有风情”呢?
        《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在于:它把琵琶女跌宕起伏的情感艺术化为抑扬顿挫的乐声;又把这感情化了的乐声演绎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再把诗情、画意、乐声三者相互交融,定格为一幅永恒的静态画面。尤为可贵的是,诗作者本属声名显赫的封建士大夫,却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琵琶女引为同调,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这种屏除世俗偏见的襟怀,也强化了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
        耐人寻味的是,这么两首受人喜爱的长诗,却被作者归入不被自己看重的“感伤类”。之所以形成“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与元九书》)的悖论现象,不正好说明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主旨在于讽喻吗?
        白居易逝世之后,当朝皇帝宣宗李忱惊闻噩耗写诗悼念他: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白居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