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开国皇帝是否是精神病
拓跋珪,北魏开国皇帝,一位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他白手起家,一路奋勇拼搏、策马扬鞭,从西北边缘地区挺进中原核心地区,建立了北魏帝国。为稳坐江山,他继续开疆拓土,北征西讨,纵横驰骋,功绩显赫。同时,拓跋珪还积极效仿中原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以便彻头彻尾地、由内至外地来一个从胡人到汉人的大转身。最后,他成功了,北魏帝国一统了中国北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是这样一位盖世英雄,三十岁以后却全然变成了另一番模样,前后判若两人。
三十岁后的拓跋珪精神有点异常,常常焦虑不安,闷闷不乐,严重的时候接连几天水米不进,连续几夜不睡觉。平日嘴里还念念有词,时而笑,时而怒,时而哀,不知道在和谁说话。他还开始怀疑身边人,就连他以前的亲信都怀疑,而且变得极度敏感,身边的人稍有一点点异常举动,如面部表情变化,打喷嚏、打哈欠,话语不清等,他都将其认为是他们对自己怀恨在心的表现,并对他们劈头盖脸地大骂,弄得人心惶惶,气氛异常紧张。一位横扫天下的英雄怎么突然间就变成这样了?
有人认为拓跋珪之所以这样,是其作为夷族固有的天性所致。也有人认为拓跋珪的异常行为,是因为他后期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并且还对拓跋珪为什么会患上精神病做出了进一步分析和说明。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道教盛行,几乎人人都希望能长生不老,北魏帝拓跋珪自然也不例外。为了使自己活得更长,拓跋珪服食了大量当时流行的一种名为五石散的药物。这种药中含有铅、汞、锰、硫、砷等有害金属元素,长期服食此药物,容易引发药物中毒,产生精神障碍。拓跋珪之所以会精神失常,也许就是因为他服食了大量的五石散。此外,拓跋珪患病还与其当时的处境严重刺激到其精神有关。建立北魏后,拓跋珪虽然已入主中原,但他的政治统治不断受到中原汉人的威胁,皇位难保。面对这种困难境地,拓跋珪极其苦恼,无计可施,过分焦虑的心情也导致了他精神上的分裂。
以上猜测终归是猜测,北魏建国皇帝是否真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仍然是疑团。
总有皇帝想弃位出家
不愿当帝王却想当和尚,听起来有些不可理喻,但历史上还的确就是有这么几位皇帝,脱下龙袍,换上僧袍,走下殿堂,走进庙宇。
身为一国之主,先后几次舍身佛寺为奴,再由臣僚用高价“赎”出。这种咄咄怪事的主角,乃是梁武帝萧衍。
萧衍,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公元501年发兵攻入建康(今南京),灭齐建立梁朝。他原来信奉道教,但称帝三年后,便下诏宣布自己舍道事佛。他广建佛寺,仅京城建康一处,寺院就多达五百余所,僧尼十万余人。他本人也被称为“皇帝菩萨”。由于他的倡导,汉地僧尼改变了原来食三净肉的习惯,改为完全素食。
几次北伐失败后,为博取美名,他曾多次出家当和尚,只是他当和尚纯粹是作秀,并非真的皈依佛门。
公元527年,萧衍到当时建康最大、僧侣有数千人的同泰寺进香时,忽然脱下龙袍,要做和尚,说是舍身佛寺,为国家祈福。不过,三天后,他又灰溜溜地回去了。
此后不到两年,萧衍又一次舍身同泰寺。他对大臣们的哀求置若罔闻。两个多月后,大臣们终于明白皇帝的心意:给同泰寺捐钱。于是,大臣在捐钱一亿万后,才把他“赎”了出来。
此后,萧衍又去“舍身”了两次,每次都以身价一亿万钱让大臣“赎”回来。
公元546年三月,年近八十岁的萧衍又进了同泰寺去讲《三慧经》。这次是白天讲经晚上回宫。一个月后,同泰寺着了一场大火,把庙里的泥像和佛像画都烧光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佛祖并没有保佑这个虔诚的弟子。公元548年,叛东魏降梁的侯景发动兵变,第二年,梁武帝在饥饿和疾病中凄凉地死去。
历史上,当过和尚的皇帝如梁武帝、明太祖,是众所周知的事。据说,唐朝还有一位,鲜为人知,那就是唐宣宗李忱。他究竟是否做过和尚,至今仍有争论。
唐宣宗较有作为,有“小太宗”之誉。野史载,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小儿子,因为有才能,深遭他那两个做皇帝的侄儿唐文宗、唐武宗的妒忌。唐武宗登基后,曾派人将光王李忱抓来,浸在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宫。李忱削发乔装为僧,最后在浙江盐官(今海宁)镇国海昌院(安国寺)当了一个小沙弥,方丈齐安还替他取名为琼俊。几年后,武宗病死,李忱返京当了皇帝,他不忘方丈恩德,赐其“悟空国师”的谥号,并将禅院扩建,取名为齐丰寺。
据康熙时《海宁县志》说,齐安亦系“帝子”,自幼落发为僧,为唐末一代宗师。李忱与齐安关系密切,缘本深远。
也有学者认为,唐武宗曾进行灭佛运动,引起僧人的愤恨。宣宗即位后,重兴佛教,这些僧人感激不尽,大造舆论,编出此事。
正史中也有些蹊跷。比如在《旧唐书》中就记载有唐宣宗在还是光王时为了避祸,假装痴呆,文宗、武宗常常在宴会上把他当作笑料等语句。接着又云:“宣宗皇帝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民间疾苦。”让世人产生疑问:此话从何而来?武宗病死不几日,唐宣宗便即位,时间仅相隔十余天,宦官们为何那么容易就将他找到?此外,宣宗恩怨分明,他即位后,为何不对武宗进行报复?
看来,唐宣宗是否当过和尚一事,仍需一番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