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幽默诗文(3)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招婿诗
据说明朝嘉靖年间,浙江绍兴府秀才徐文长,因巧对“招婿诗”而得到美貌娇妻。“招婿诗”是:我有一女名二乔,三从四德体窈窕。
五村六镇七乡里,可谓八九十分娇。
此诗藏有从一到十的10个数字,对诗者必须采用“珍珠倒卷帘”格式,将10个数字倒过来嵌入。一时竟无人能对,倒有个赌棍对上了一首:
十分热气九分凉,八成希望七成黄。
六五四三藏软统,二板一出全输光。
不过,赌棍被轰了出去。
有一天,徐文长因路过避雨,夜宿此处,他平常就爱做诗,应付此事自然不在话下。由于大雨过后,天空格外明朗,月色分外皎洁,他面对夜景,触景生情,一挥而就:
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人应对六人完。
五更四点鸡三唱,二乔随我一人还。
对诗招亲,本是别出心裁,难度很大,而该招婿诗还规定必须用嵌字、卷帘格,更是难为求亲之人。若没有十分才气,就算美色当前,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圣手诗医
相传,蒲松龄曾用小土方给一位县太爷治好了病,被人们誉为“圣手时医”。不料,一传十,十传百,后竟误为“圣手诗医”。
有一天,几个秀才一块拜访蒲松龄。刚一见面,其中一个满脸堆笑地拱拱手说:“听说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不吝赐教!”说完,递上一纸。
蒲松龄骑虎难下,此时无论是拒绝还是推辞都显得不好,心想,诗医就诗医吧,随手接过一看,正是妇孺皆知的那首《四喜》绝句: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蒲松龄明知他们是公然挑衅,脑筋一转,想到了一条妙计,当即在接过的纸上写下8个大字:“补药一剂,方有起色!”
众秀才一看,以为蒲松龄无计可施,胡言乱语,不由得个个冷笑:“诗文哪有吃补药的?”
蒲松龄从容不迫地答道:“首句补‘十年’,次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诸位觉得如何?”
改过后的诗为:
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老童金榜题名时。
众秀才反复琢磨诗意,不得不佩服“医”得高明。
头两句加以“十年”、“千里”数量短语作状语,将旱灾的持久性和他乡的遥远加以强化。后两句加上主语“和尚”、“老童”,格外渲染了洞房之夜与金榜题名的喜悦之情。
倒读成词的回文诗
回文诗词中有一种奇妙的诗能倒读成词,词能倒读成诗。如清代一位女才子写的一首七律: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待留。
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倚望高楼。
迟迟月影斜依竹,叠叠诗余赋旅愁。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倒读成为一首《虞美人》词:
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
欲将愁旅赋余诗,叠叠竹依斜影月迟迟。
楼高望倚长离别,叶落寒阴结。
冷风留待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八字四必
古时有一考生,苦思冥想,面对题目却难以答出,只好写了四句打油诗交上。诗曰:
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赴黄泉。
主考官批阅考卷时,见到这首打油诗,不觉得哑然失笑,于是提起朱砂笔,在每句诗后批了两个字,使诗成为: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
回家一命赴黄泉——何必!
这“八字四必”的总括,既切合原诗,又恰到好处地对考生进行了批评。
落地无声令
苏东坡、晁补之、秦少游三人一同去见佛印禅师,佛印留他们喝酒聊天——僧家称酒为“般若汤”。众人喝酒行令,上句要求是落地无声之物,中间要贯穿人名,末了要一句诗。
东坡说:
雪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白起。
白起问廉颇:如何爱养鹅?
廉颇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补之说:
笔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管仲。
管仲问鲍叔:如何爱种竹?
鲍叔曰:只需两三竿,清风自然足。
少游说:
蛀屑落地无声,抬头见孔子。
孔子问颜回:如何爱种梅?
颜回曰:前村风雪里,昨夜一枝开。
佛印说:
天花落地无声,抬头见宝光。
宝光问维摩:僧行近如何?
维摩曰:对客头如鳖,逢斋项似鹅。
“白起”可指雪飘,亦可指战国时大将名;“孔子”一指虫蛀之洞,一指春秋时大思想家、教育家名;“管仲”一指毛笔(人称“管城子”),一指战国时相国名;“宝光”一指佛光,一指佛名,都是“双关法”。
“……见白起,白起问……”等是采用顶真词格。未了各说一句诗,是引用法。各人酒令,有极强的艺术性,遣词俱妙,尤其是双关法的运用十分巧妙,不可多得。
仙佛寺的回文诗
湖北来凤县仙佛寺的山门前,曾有一块高约六尺的青岩石碑,碑上镌刻一首回文诗:
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
霞落潭中波漾影,纱笼树色月笼烟。
据说这是一位真人从四川峨眉山云游到此,一时兴起,在门前挥笔而就的。这首诗,不管顺读倒吟,减字跳句,都可以演绎成诗。
名落孙山
宋朝吴地人孙山,素喜滑稽诙谐,某年,到外郡考举人,同乡托他把自己的儿子也带去同考。同乡的儿子名落金榜,孙山考中了最末一名,就先行返回。
同乡问孙山,他的儿子是否考中,孙山不直接回答,而是仿照欧阳修《踏莎行》词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念了这样两句: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孙山两句仿词说:榜上最末一名是我孙山,您的儿子还在我的后边呢。言外之意是说您儿子没有考上。从此人们就把榜上无名称为“名落孙山”,后来的这个成语,就从这个故事而来。
一字诗
唐代王建《古谣》云:
一东一西陇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
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
作者将东与西、聚与散、来与去、颠与倒四对反义词,通过八个“一”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矛盾得到统一,形象更为突出,既增添了新意,又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乾隆南巡过江时,见一渔船荡桨而来,命纪晓岚咏诗,限用十个“一”字。纪晓岚立成一首七绝云: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梢头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在短短二十八个字之中,连用十个“一”字,把诸多景物和动作排成诗句,别有韵味。同时期的陈沆,也有一首与纪晓岚大同小异的七绝,不知是谁模仿谁。陈诗曰:
一帆一浆一扁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清代才女何佩玉,也曾做有一首“一”字诗: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水一山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这几首诗,反复嵌用若干个“一”字,不但无重复之弊,倒还能形象生动地创造出美好的意境,实属难得。
前一篇:父爱如山·名家文萃(6)
后一篇:母爱似水·名家文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