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幽默诗文(1)

(2024-07-24 20:26:25)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古代幽默诗文(1)

谐趣妙文篇

柴米油盐酱与茶
明朝有一位妇女对丈夫纳妾一事非常恼怒,于是给丈夫写了一首诗,诗曰:
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理家。
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酱与茶。
本来开门七件事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妻子只交付六件,却把“醋”意单单留下。利用“缺省”措辞法,别具情趣。

秋夜回文诗
清代时,云南张月错先生善做诗词,一生著作很多,可惜留下较少。他死后50年,《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从他孙子张旭那里得到一首《秋夜回文诗》:
烟深卧阁草凝愁,冷梦惊回几树秋。
悬壁四山云上下,隔帘一水月沉浮。
翩翩影落飞鸿雁,皎皎光寒静斗牛。
前路客归萤点点,边城夜火似流星。
这是一首写景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边城秋夜的清冷和萧瑟情景。如果倒过来读,也还清新有味,不失为一首好诗:
星流似火夜城边,点点萤归客路前。
牛斗静寒光皎皎,雁鸿飞落影翩翩。
浮沉月水一帘隔,下上云山四壁悬。
秋树几回惊梦冷,愁凝草阁卧深烟。

二郎庙记
四川某地有一座二郎庙,庙内竖着一个石碑,刻着一篇《二郎庙记》,总共是72个字。文曰:
好人莫如行善,行善莫如修二郎庙。
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
庙前有二株树,人皆以为树在庙前,我独以为庙在树后。
庙内有钟鼓二楼,钟声咚咚,鼓声嗡嗡,因而为之记。
碑文短则短矣,却言之无物,多用废话,读之令人发笑。

自嘲
一儒出身于仕宦之家,从不为生计发愁,每日以琴棋书画、饮酒赋诗、赏花出游为乐,后父兄丢官,家境以富转贫,只得自谋生计,因做诗自嘲云:
书画象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
而今七字都更换,柴米油盐酱醋茶。

王安石改诗
北宋时期,王安石有一次外出巡视,夜宿于一座寺庙中,见寺院墙壁之上题有一首诗:
彩蝶双起舞,蝉出树上鸣。
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蕊。
王安石看罢连说“荒唐”,问寺僧是何人所写,寺僧说题写者是山下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王安石听了说:“像他这样的蠢材,若能及第岂不是笑话!”并随即将诗的后两句改为:
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王安石改罢,其随从大赞“改得好”。而寺僧却对王安石说:“丞相有所不知,秀才写的是一首即景诗,诗景是一幅画,不是两幅画。明月并非月亮,是本地的一种鸟,它能对天气的阴晴进行预报。白天如能听到它的叫声,夜里必是晴天,并能看到月亮。黄犬并非黄狗,它是一种金黄色的小虫,习惯躲在花蕊里睡觉。”
王安石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惭愧,说道:“都怪我不了解情况,妄下雌黄,请恕我再改过来。”

一句诗
宋代有一位诗人叫潘大临。有一年入秋以后,他对每个景物都有感触,觉得景物都有诗意可言,于是天天构思,想写出不同凡响的诗篇,可是又总觉得为俗气所蔽,不好贸然下笔。
一天,他闲躺在床上,在清苦的境域里想象重阳佳节的到来,想象亲友团聚的欢乐情景,忽然听到“搅林风雨声”,创作灵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他从床上跳起来,提笔在墙壁上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刚刚写完还没有对第二句进行考虑,突然催租子的人闯进来,立刻把他的诗兴冲走了。
以后他想接着写,谁知再也找不到那样好的灵感了。
他的朋友向他要诗,他不得不说明情况,只将这一句寄去。可是,即使这一句,也成为流传后世的名句,历代受到称誉。吕本中《童蒙诗训》说:“文章之妙,至此极矣!”成语“满城风雨”就是由这句诗而来。

袁枚得诗于民
清代诗人袁枚自称“随园主人”,非常注意向平民百姓学习。他说:“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
一个冬天的夜晚,袁枚借着朦胧的月光在家里的随园散步,欣赏有岁寒三友之誉的松竹梅。偶然间,他发现一仆人挑着粪桶路过,那仆人看到一树梅花含苞待放,便在主人面前信口赞道:“有一身花矣!”
他的意思是把梅比作妇人,孕育着一树繁花。袁枚暗暗记在心中,后来竟据此点化出两句名诗:
月映竹成千个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
有一次,袁枚出门,在某僧人处借宿,趁机在主人花园中观赏梅花。第二天告别,主人送行时风趣地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出!”袁枚听后,诗兴大发,随即吟诵道:
只怜香雪梅千树,
不得随身带上船。

题墙仿桃花
顺治庚寅、辛卯年间,秦世桢巡按江南,因为刚直无私,赢得了“铁面”的美称。继任者名叫李成绍,安静无为,只是每天饮酒作乐而已,人们称之为糟团。有人改崔护《人面桃花》诗句贴在墙上,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
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日日醉春风。
唐代崔护有《题都城南庄》曰: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将此诗巧改活剥,使诸多妙趣于诗中显露,余味无穷。

逆挽诗
做诗要有妙句,但如果句句皆工稳守旧,便不奇妙。有一种逆挽诗,前头不像诗,在平淡之后却迭出佳句,化腐朽为神奇,令人惊讶、拜服。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与群臣饮酒,约定好以“金鸡报晓”为题做诗,庆贺鸡年来到。朱元璋吟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群臣一听,无不窃笑,这两句一点诗味都没有,如何算得诗?朱元璋停了停接着吟道: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众人听完,没有不连声叫好的。
郑板桥有一次应朋友李君之请,冒着雨去赴宴祝寿。主人请郑板桥作诗一首相贺,他写道:
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板桥所吟为何意。只见郑板桥接着写道:
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大家看了,个个称赞。郑板桥还写过一首《雪》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前三句平淡无味,末尾一句见神奇,把前面的三句都救活了,这首诗历来为人所称道。

张玉书写题画词
清代有一个暴发户得到一幅好画,画面是垂柳夹道,小鸟啁啾,中有一行人呈欲行又止之状。因为画上无字,实在是美中不足,暴发户便大摆宴席,请人题字。
客人们个个凝视画面,过了很久都无人动笔。这时,有位路过此处的闯馆先生毫不谦让地提笔写道:
前面一棵杨柳树,后面一棵杨柳树,
左边一棵杨柳树,右边一棵杨柳树。
主人看到这里,不由得勃然大怒说道:“先生如此诗句,岂不是蒙童都能写出的吗?”闯馆先生听了,从容不迫地答道:“我还没有题完,尊翁怎么就下断语?”
说完接着写道:
树,树,树,凭你千丝万缕,哪能留得行人住。
前面啼杜鹃,后面啼杜宇,
一个说:“行不得也哥哥!”一个说:“不如归去!”
众人见写的竟是一首绝妙的好词,于是一起喝彩。最后,先生落款时写了“张玉书”三个字。主人看了,大惊失色,连连谢罪不止。
注:张玉书,字素存,自幼专心苦读,顺治十八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等。康熙年间做了20年的宰相,政绩斐然,精《春秋三传》,曾主修《明史》,出任《康熙字典》的总裁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