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花
“花总是要谢的,自己有的太多,反不觉得芬芳,何不拿去送给没有花的人,让我们庭院的馨香散布在每个朋友的身旁呢?”从此全家人就都这样做,它使我们结交了更多的朋友,树上的花朵似乎也开得比以前更繁盛了!
有些东西我们拥有得过多,反而不感觉它的美好,何不将它分给那些需要的人呢?
让我们小小庭院的芬芳,散播在每个人的身边;让我们狭窄的快乐,扩展到社会每个角落;让我们家中的炉火,温暖每颗寒冷的心;让我们阶前的灯,照亮每个夜归人的路;让我们从别人的笑验上,看到自己的笑吧!
句点、叹号、问号
生命就像是一篇文章,在文章结尾有些人用的是句点,有些人用的是惊叹号,更有些人
以问号来结束。
孔子、孟子是圣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用的是句点;岳飞、王勃,壮志未酬身先死,所以是惊叹号;至于不知为何来到这个世界,又懵懵懂懂过了一辈子的人,只好以问号来结束了。
万花筒
我们小时候都玩过万花筒,透过那些镜子,能够看到数不尽的美丽画面,不停地转,也就不断地变化,其实打碎了,里面只不过是一些彩色的小片罢了!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随着生命的转动,许多事情都是那么多彩多姿、交织幻化,其实看穿了,不过是一些简单的人、物而已!
怀疑
我们常用“怀疑”这个词。怀疑使科学家推翻以前的定律,怀疑使奥赛罗勒死了德斯底蒙娜,怀疑可以使兄弟反目、夫妇仳离,也可以使科学进步、思想成熟。
古人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又说:“疑人莫用,用人莫疑。”对于知识我们应有怀疑的精神;对于朋友,则当采信任的态度。
气质与风格
文艺界人士常说“气质决定风格”,气质是讲人,风格是说作品,但是能相互影响,所以我们由作品的风格可以见出创作者的气质。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与风格,不能去摹仿别人,也不必去从事摹仿,因为唯有独立的气质才能成为特殊的风格,也唯有独立的风格才能造成伟大的作品。
真的真与假的真
当一个人撒谎时,不论他讲得多么动人,只要我们知道他是讲假话,就一定会以虚伪为由而拒斥他。但是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品时,明知其为虚构、杜撰、想象的,仍可能深深为之吸引、衷心为之感叹。
现实的生活,是真实的,所以现实的人生,需要以写实来对待;艺术作品,是再创造的,所以只要感性的真实,也就足够了!
雅俗
我们常用一个形容词——“俗”.俗是通俗,也就是常见的,但是同一样事情在此处很俗,在彼处却可能非常雅。譬如“肥”“瘦”这两个字很俗,但是“绿肥红瘦”、“露浓花瘦”,李清照却能用得非常雅。“破”字我们以为很俗,但是“云破月来花弄影”、“暂引樱桃破”,张先与李后主却能用得奇雅,所以雅俗没有绝对的分别,完全看它用在什么地方。
适时而动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我想各位都读过了,其中有一段描写桃花源的文。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前面都是静态,到最后才表现动态,还加上了声音,使得文章一下子生动了起来。
写作是这样,为人不也如此吗?静然后动,适时而动,更有效果!
在中国文学作品当中,像这样的例子相当多,而最早也最精彩的应该算是《诗经·卫风》中的《硕人》篇了,其中第二章描写庄姜的美:“手如柔黄,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形容的次序极为巧妙,由于到皮肤到颈到牙齿到额眉,渐次而上,前面都是静态,最后则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动态,点化全体,一下子生动了起来。无怪乎姚际恒说:“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情人眼里出西施
我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在任何一样平凡的物体上都可以见到美,美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它常出于爱,而爱总需要相处。
跟一个外表丑陋的人,相处久了,可能发现他的内在美,甚至连他表面的丑陋,也变得可亲,一首深奥的诗,多读几遍,便可能欣赏到那境界美,连艰涩的文字,也变得易解。
所以要想欣赏到更多、更深的美,就先要去爱、去解、去认识、去观察。
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有一首非常著名的饮酒诗,其中前半段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远”这个字,实在有很深的哲理。画,放远看,常更美;山,站远看,常更幽;对名利看得远,就能潇洒;对小人避得远,则少是非;将思想放得远,能洞观事物本体;将心放得远,能少去许多烦扰。
人生在世,近朱墨、近声色,都容易;最难的就是这个“远”字。
母爱
如果问这世上最崇高而无条件的爱是什么,那应该是“母爱”了,因为它几乎可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和执著,不仅为人类所拥有,也表现在千千万万其它动物的身上。看那袋鼠怀着孩子,无尾熊背着宝宝,鳄鱼衔着幼子迁徙,鸵鸟、企鹅、母鸡,撑着翅膀,保护自己的下一代,怎不令人感动于那母爱的神妙、伟大呢?
母爱是向下、而很少要求回报的,她给予子女的,总比子女回馈的多。小时候,母亲是我们的摇篮、手帕和百科全书;青年时,母亲是我们的训诲、指引、中年时,如果母亲仍健在,她多皱纹的脸,则像是一首诗,让我们歌诵。因为已经做了父母的子女,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母爱的伟大。问题是,对那垂暮年老的母亲,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当成为她的眼镜,看到盼望的实现;成为她的拐杖,在倾倒时得以依靠;成为她手的延长,把母亲给我们的爱,交给下一代。
风、云、水、山
十五岁是风,二十岁是云,二十五岁是水,三十岁是山。
诗是风,散文是云,小说是水,论文是山。
风可感而不可见,云可见而不可捉,水可捉而难把握,只有山是沉厚而实在的。但云是风的面貌,水是云的凝结,山是水的故乡。没有风,云便不再飘游:没有云,雨便不再降下;没有水,山便将要枯黄。
报岁兰
某年冬天,朋友送我一盆报岁兰,放在案上,真是馨香满室。但是不久之后,花期过了,只剩下单调的叶片,我则将之移至墙角,与其它的盆栽并列着,按时浇水施肥。
一年匆匆地过去,并列的盆栽一棵接着一棵盛放,只有那报岁兰,平凡得如同了棵大草,但是就在我几乎已经完全对它失去兴趣的时候,某日早晨,它竟然带给我万分的惊喜——又掬上了一沁馨香。
兴高采烈地将它放在案上,我对报岁兰说:“怀才不遇的人哪!只要你秉持志节,默默充实,是不会被埋没的。”
而那报岁兰也似乎对我笑着:“求才若渴的人哪!对于那怀才而少表现者,只要你充满信心地继续照顾,总会见到他发挥的一天。”
气静神凝
我小时候看过一则故事:有个人拜师学射箭,但是师傅除了起初教他张弓、瞄准这些基
本功夫外,后来只是在门上用线悬了一个铜钱,天天叫他站在远处盯着铜钱看。许多学生都因为耐不住而离去了,只有他依然遵照师傅的话去做,久而久之他觉得铜钱似乎一天比一天大,后来居然变得如他身体一样。这时师傅把弓箭交给他去射,“当”的一声,他才惊讶到射出的那支箭,已经穿过了铜钱。
这个故事所启示的是:当我们学习时,最大的阻碍往往是精神不集中,唯有达到气静神凝的境界,才能神乎其技,也才能参透最上的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