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囿
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要能四不囿:不囿于法,不囿于物,有囿于己,不囿于名。
不囿于法,是不为成法所拘,化古而不泥古,师古而不复古,于自然中求规矩,于疏宕中见章法,如此则能自出机杼,另辟溪径,成一家之画风。
不囿于物,是不囿于物之外形,得其寰中,于不似中求似,于无景中求景,于松脱中求紧密,于空灵中求意趣。
不囿于己,是不可师心固执,刚愎自用,而当虚心向学、求教有方,时时反省退思,审问明辨,仿佛虫之作茧,蝶之蜕变,一朝突破,必有所成。
不囿于名,是不哗众取宠、阿世盗名,求名而不好名,有名而不恃名,即使赖某种风格以成名,绝不死守这个风格以系名,是所谓弃小名、求大名;弃今生,求万世名。
接受批评
接受批评,真是门大学问。有的人刚愎固执,受不得半句批评;有的人虚怀若谷,有批评必一概采纳;有些人正面是千恩万谢的接受,转个身却忘得一干二净;有的人正面是硬不认错,死要面子,背地里却能小心地检讨。
以上四者都不能算是懂得接受批评的人,因为第一和第四者没有接受批评的雅量,显得风度不佳;第二者没有审度批评的能力,容易随风倾倒;第三者没有采纳批评的诚意,只是巧言令色。
那么怎样才是面对批评的态度呢?
虚心接受、小心地选择、衷心地采纳。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实也可以讲:“人无近忧,必有远虑。”在现实生活中满足而没有忧虑的人,并不一定快乐,因为他们总会想那遥远不可预期的未来。反而是那生命在困境中的人,总忙着应付眼前的一切,倒也容易“知足常乐”。
拜伦说:“忙碌,就没有时间流泪了。”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我们唯有在困苦中才能磨练自己,也才能不断获得突破困难后的快乐。
幽默
我们常形容人很幽默,幽默不是滑稽,更不是造作的表现,幽默常常常起对生活更深刻的体验,所以即使是一两句调侃的话,或是略带讽刺性的言语,也常能道出人生的真谛。
幽默能打破沉闷的空气,解开尴尬的场面,劝戒人而不伤情感,更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以幽默真是一种最高的语言艺术。
有年轻的心,真好
前些时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年轻,真好!”其实年轻与年老有什么明显的界限呢?如果说年轻代表冲力、热情、理想、难道年老的人就完全失去了这些吗?
我们不能被年龄的数字所欺骗,二十岁的人不见得年轻,八十岁的人也不一定年老,完全要看他是否具有一颗年轻的心。所以应该说:“有年轻的心,真好!”
天下文章一大抄
我们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而看前人的句子确实有许多是抄袭而来,甚至一些千古名句也不例外。譬如宋代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来自五代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不过经林逋改动两个字,便写景太明显,不够耐人寻味的“竹影”、“桂香”,变为意象朦胧的“疏影”,“暗香”,就成了不朽之作。
由此可知:不论诗文书画,临摹前人是可以的,只要不泥古,而能另为手眼,自辟蹊径,自创新词,即使一笔一划超越前人,也就是创作了!
旧书
有一位老教授,学问非常好,深受同学们的敬重。但是有一天,大家到他家去玩,发现教授书架上的书并不很多,就问教授:“难道您只读了这些书,就能成那么大的学问吗?”
老教授笑了笑,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说:“我唯一跟你们不同的是:你们的书往往前面翻得很旧,后面却是新的。而我的书则愈到后面翻得愈破。”
这句话听来简单,意义实在是太深了。也就是说,一般学生读书往往缺乏恒心,以致虎头蛇尾,老教授却能向深处钻研,所以有丰富的收获。
宁为牛后,匆为鸡口
我们常说:“宁为鸡口,勿为牛后。”其实这句话不一定对。因为在县运中跑的得快的人,到省运很可能殿后;省运中的冠军,在世运中也未必出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随时都可以为鸡口,也随时能成牛后。有时正因为做牛后,才激发了我们的进取心。常为鸡口反倒容易自满、而消磨了志气。
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为了学习被领导,我们应该说:“宁为牛后,勿为鸡口。
齐白石的吝啬
齐白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大画家;而他的吝啬也是出了名的。据说他画虾是以只计酬,分文不得少。较昂贵的食物,便要用锁锁起来,难得拿出来招待人。但是在另一方面,当有人劝他到日苯卖画时,他却拒绝道:“饥则有米,寒则有煤,无须多金,反为忧虑也。”辞去北平艺专教授后,艺专仍有煤配给白石老人,也被他拒绝。这种不慕虚荣,一人不苟取的态度,更是常人所不及的。
吝啬的人多半爱贪小便宜,能像齐白石有这样的风骨,吝啬也就不足为病了。
忍
中国人是最能够“忍”的民族,由“忍”这个字,就能看出造字者对忍的态度。几乎每个伟人,都有超人的忍耐力。周文王曾忍食子之痛;孙傧曾忍断足之苦;韩信曾忍胯下之屈;勾践曾忍尝粪之辱。也就因为他们能忍,日后才能雪耻复仇,成不朽的伟业,可知“忍”这个字有多么重要。
忍是理智的抉择,是成熟的表现。忍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眼光放得远;为长久打算,忍一时之痛。所以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片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置百年
人们买东西,通常都是因为有需要或看了喜欢,譬如买食物,是为了要维生或品味;买衣服是为了保暖或装扮;买书籍是为了求知或消遣。
但是买食物的人,通常过不了多久,就会把东西吃完;买衣服的人,就算难得穿几次,但总要穿穿看;买书籍的人,却可能由置诸案端而束之高阁。
食物不吃会坏,所以人们总是快速解决;衣服不穿会过时,所以总要及时穿穿以炫人;书籍反正不易腐朽,所以除非急需,大可摆上一阵。岂知这世界上有多少人,这么一摆,便留待百年之后了!
雨
雨有时诚然恼人,但也有它优美的地方,不论是春雨绵绵、秋雨涓涓,或是大雨滂沦,只要你静静地欣赏,都有它不同的况味。雨有时像珠帘,有时似轻纱,点点滴滴,常能与我们的心境产生共呜,所以古人形容雨的词句也特别多,因时间的不同有所谓“寒食雨”、“杏花雨”、“梅雨”、“清明时节雨”;因地点的差异有“灞陵雨”、“楚江微雨”、“巴山夜雨”、“二陵风雨”“仙人掌上雨”;因大小早晚的不同有“密雨”、“疏雨”、“宿雨”、“朝雨”;因心境的不同有“雨打归舟泪万行”。“天阴雨湿声啾啾”;同时因为雨能轻尘,使景物变得愈明晰,所以更有“雨中黄叶树”、“草色新雨中”、“门前风景雨来佳”、“红楼隔雨相望冷”的诗句。
如果比较雨色与阳光显然的差异当然还是在于阳光于言,雨却能呢喃;阳光只能在白天得到,雨却能日夜谛听。那潇潇的雨声,清脆的音响,仿佛织面一首交响诗,给于人人无限的遐思。譬如李后主的“帘外雨潺潺”,陆游的“阑阅卧听风吹雨”,都是形容雨的佳句。至于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因为不但形容了雨,也模拟了雨打梧桐、芭蕉的声响,所以更成为千古的绝唱。
梦
我们常说:“浮生若梦”,形容人生的倏忽和许多难以置信的遭遇。唐李公佐更作有《南柯记》,描写淳于棼做至槐安国,娶妻、为官、争战的种种。可知梦中的天地是多么广阔,梦中的时间是何等快速。
梦是一种思想的飞跃与创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许多现实无法满足的事物,在梦中能得到补偿;科学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有些在梦中豁然贯通;绮丽的神话故事,更常自梦中得到。
虽然梦多半虚幻而不可把握,但在这个纷乱,狭窄又短暂的人生中,我们总该庆幸,还能拥有这么一个宁静,宽广且完全属于自己的梦中世界。
灵感、精神、时间
最近跟几位艺文界的朋友聚会,大家一致认为要生产好作品需要灵感、精神和时间三个条件。条件都不难,但要想同时拥有却不容易。因为有精神和时间,却没有灵感,就无从写;有灵感、精神,没时间,就无法写;有时间、灵感、没精神,则写不好。有时想熬夜以争取时间,就损伤了精神;有时想多休息以培养精神,则失去获得灵感的机会;有时想等待灵感的来到,又耗费了时间和体力。
写作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
欲望
孩子们只有一两张邮票的时候,不一定会想到集邮。但是当你交给他一把邮票时,他可能因此而买集邮簿,并企图有更多的收藏。
成人们生活并不富裕的时候人常比较慷慨,一旦有了些许积蓄,反倒变得吝啬,产生更大的欲望。
少年们十六七岁时,常不知天高地厚,生死不顾,逞一时意气。老年时反倒愈发惜命,战战兢兢。
人们总是因为“有”,而更想取得;有的愈多,进一步的欲望也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