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诗十首赏析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这是一首超可爱的儿童诗。
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歌声穿透树林,传到很远的地方。
突然,歌声戛然而止,牧童紧闭了嘴巴,不再唱歌,因为他想捕捉树上的知了。
《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
千百年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一直打动人心,无数人为他们的爱情惋惜,甚至流下泪水。可袁枚却说:大家用不着去歌唱当年帝妃的悲剧爱情,在人间,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他们的泪水比长生殿上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泪水多多了。
是啊,一直以来,人们歌颂惋惜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叹息他们的遭遇,可是,
这人间,比他们更惨的夫妻多的是。
杜甫曾写下《石壕吏》,一对老夫妻,面对徭役,不得不老来分别,他们流下的泪水比唐玄宗杨贵妃多多了。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
朋友总是能激发诗人写诗的兴致。
一个秋天的夜里,袁枚来到园中拜访友人。来到园子里,没有看到朋友,先听到了从水中传来的音乐声。抬头一见,朋友正在月下吹笛。
夜凉如水,袁枚静静地听着,悠悠地笛声飘荡在空中,诉说着主人的心事。笛声嘹亮,穿透了空中的云层,池中的红藕,散发出阵阵香气。
主人迎了过来,他们相逢在清凉的月色下,相对无语,衣襟也被清凉的露水打湿了。
《独秀峰》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
独秀峰,位于桂林靖江,孤峰突起,气势雄伟,有“南天一柱”之称。
袁枚来到桂林,见识了独秀峰,很感慨。全然找不到来龙去脉,只见一座高峰突然出现,直耸入云端,插入南斗星。桂林山水太奇了,这独秀峰是最奇的。
几百级台阶直达见仁见智,全城的山水尽在眼前。
青山还有如独秀峰般直如琴弦的,人生孤立无援又有什么可伤心的呢?
《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
袁枚辞官后,居住在江宁,“静处光阴多,闲中著作妙”,他过得悠哉悠哉。
深冬来了,夜里,闷声的鼓声一阵又一阵地传来,人们都回家了,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少,听不到一点人声了。
袁枚也准备睡了,他吹灭了灯,却发现窗户更亮了,原来,月亮高悬,又下了大雪。在雪月的映照下,室内显得更加明亮了。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苔闪烁着绿意,绽放着青春。苔虽然如米粒一般小,却毫不胆怯,学着国色天香的牡丹,努力地开放。
微不足道如苔,一旦努力起来,毫不逊色于国色天香的牡丹。
《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
袁枚33岁时父亲亡故,为了更好的奉养母亲,他辞官回家,在“随园”生活了近50年。
这是一个春天,花儿都开了,来来往往的全是郊游踏青的人。
年迈的袁枚也在春游,听着来往的游人说着神仙,羡慕着神仙,他却摇了摇头:我的心和大家想得不一样,我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少年啊。
《荆卿里》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
战国时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四国,燕国岌岌可危。燕太子丹,找到荆轲,以献城为名刺杀秦始皇。这注定是一场有去无回的征程,在易水,燕丹送别荆轲,场面十分悲壮。
将近两千多年后,袁枚路过荆轲的家乡——河北易县,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袁枚开头说道:在易水边送别,荆轲独身进入虎狼之国。费尽全力,却没有完成使命,荆轲对得起燕丹,却对不起为保守秘密而自杀的田光。
荆轲肯定充满了遗憾,可是,袁枚最后却说:失手了,荆轲你不要遗憾,君不见,自古以来,乱山如剑一直刺向咸阳。
《春风》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
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吟咏过春天,袁枚也喜欢春日。
春风就像贵客一样,所到之处,都变得繁华了起来。扫掉了千山的积雪,留下了千千万万的花。
《谒岳王墓》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
这一天,袁枚去西湖拜谒岳飞墓,面对美丽的西湖,追想英雄的往事,因有此诗。
山水也需要杰出的人物扶持,西湖的景色美丽如画,已入画境。
天下人之所以看重西湖,就是因为岳飞和于谦的墓祠就在西湖附近啊。
岳飞和于谦都曾官至少保,世人称他们为岳少保、于少保,他们的墓祠都在西湖。
(摘自古典文学与诗词百家号)
前一篇:妙趣横生的人物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