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律诗的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最基础的部分,律诗中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中。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句口诀简单明了,但是不够全面,很容易让人在实际操作中产生误解,但是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第一节|五律的平仄
一、学诗门径
《红楼梦》中有一章写了香菱学诗的一些趣事,不仅展示了香菱的聪慧,也道出了学诗的门径: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初学诗,当先学五律,次学七律,再学七绝,这是学诗的不二法门。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先从五律讲起。掌握了五律的平仄,再根据“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只需要在每个句型前加上相应的两个平仄就是七律的平仄。
二、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共有四个句型,具体如下:
〇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
〇仄仄平平
(〇表示此处可平可仄,下同。)
上面四个句型进行一些变化,就变成了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具体如下:
1.首句仄起仄收式
即第一句第二字为仄声,第一句最后一字为仄声,又称为“不入韵仄起式”。五言律诗以这种首句不入韵的仄起仄收式为正格,最为常见。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在这首诗中,首句第二个字是“破”,为仄声,因此是仄起;首句最后一个字是“在”,为仄声,因此是仄收。仄收的句式是不入韵的,此类的五律称为“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特别要注意:“国”、“木”、“别”、“月”、“白”、“欲”、“不”等字都是入声字,为仄声。在现代汉语中读去声的“胜”在此处读平声。
2.首句仄起平收式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此类句式为仄起平收式,首句需入韵,故被称为“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特别要注意的是:本诗中“白”、“达”均为入声字,为仄声。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本诗中的“接”、“合”、“隔”在平水韵中为仄声;“分”、“看”在平水韵中为平声。
3.首句平起仄收式
《裴迪书斋望月》·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本诗中“独”、“鹊”、“夕”为入声字,在平水韵中为仄声;其中“重”在此处为平声。
4.首句平起平收式
《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平起平收式”首句需入韵。本诗中,“隔”为入声字,故为仄声。
以上是五律的四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中,第一式和第三式最常见,第四式次之,第二式较少。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以上举例所选诗歌都是没有变通之处的正格;又因入声字现已不为人们所熟悉,故在诗后阐述中将入声字注明,以便大家看清诗句中的平仄分布。下节所讲七律也依此惯例,不再赘述。
第二节|七律的平仄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在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只需在五律的每句前面加上相应的平仄即可。加入平仄时需要遵循“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首先看每一句型的前两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如果是“平平”,则在前面加入“仄仄”;如果是“仄仄”,则在前面加“平平”,只要记住“平上加仄、仄上加平”,就非常容易掌握。
因此,七律也有相应的四个句型,具体如下:
平平〇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〇平平仄仄
平平〇仄仄平平
此四个句型进行相应变化,就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具体的格式如下:
1.首句仄起平收式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与五言律诗不同的是,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格。本诗中,“那”字入“五歌韵”,为平声。
《秋兴八首(其四)》·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在本诗中,“不”、“直”、“国”为入声字,为仄声;“胜”为平声。
2.首句仄起仄收式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慈恩寺偶题》·郑谷
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〇平〇仄仄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平平平。
吟余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两首例诗中存在多音字处,需要根据词意判断平仄。
3.首句平起仄收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平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〇仄〇平平平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4.首句平起平收式
《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在本诗中,“积”为入声字,为仄声;“场”入平水韵“七阳韵”,为平声;“拥”入平水韵“二肿韵”,为仄声。
《使次安陆寄友人》·刘长卿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在本诗中,“失”、“不”是入声字,为仄声。
在七言律诗的这四种格式中,以第一式和第四式最为常见,其中第二式最为少见。
第三节|律诗的粘对
格律诗讲究粘对,有“对句相对,邻句相粘”之说。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粘”和“对”是不同含义的两个规则。一首诗中的诗句不合乎“粘”的规则叫“失粘”,诗句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失粘和失对都是格律诗的大忌,应该避免。
粘,就是相同的意思。格律诗的粘,也就是平声粘平声、仄声粘仄声。诗律中有这样的要求:绝句的第三句和第二句,律诗的第三句和第二句、第五句和第四句、第七句和第六句,在除句末外的节奏落脚点上,字音的平仄要基本相同。
对,就是相对、不同的意思。格律诗的对,也就是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诗律要求绝句的第二句和第一句、第四句和第三句,律诗第二句和第一句、第四句和第三句、第六句和第五句、第八句和第七句,在除句末外的节奏落脚点上,字音的平仄要基本相对。
下面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例,让大家熟悉“粘对”的规则:
相见时难别亦难,——平仄平平仄仄平
东风无力百花残。——平平平仄仄平平
(第二句与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对。)
春蚕到死丝方尽,——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与第二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粘。)
蜡炬成灰泪始干。——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与第三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对。)
晓镜但愁云鬓改,——仄仄仄平平仄仄
(第五句与第四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粘。)
夜吟应觉月光寒。——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六句与第五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对。)
蓬山此去无多路,——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七句与第六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粘。)
青鸟殷勤为探看。——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八句与第七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对。)
粘对的作用在于其能够使全诗的平仄分布和声调更加和谐,更加多样化。如果失粘,前后两联的平仄也会出现雷同的现象;如果失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会出现雷同的现象。讲究粘对能使诗歌的平仄富于变化,从而在音律上形成回环、优美的节奏。
粘对的规则能够帮助我们记忆并掌握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只要知道第一句的平仄,整首诗的平仄就能轻易推导出来。
粘对的规则还能够帮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因为不管多长的长律都必须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诗句的平仄。
(摘自《诗词格律全集》,作者张小燕、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