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伶界大王·诗歌·捉刀-梅兰芳的旧诗和梅葆玖的新诗|谷曙光

(2024-05-18 20:21:39)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伶界大王·诗歌·捉刀-梅兰芳的旧诗和梅葆玖的新诗|谷曙光
梅氏父子《游园惊梦》剧照

        作为艺术家的梅氏父子,是以舞台扮相、唱念做舞安身立命的,他们与文学有关吗?答曰:有关。在新版《梅兰芳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中,就收录了数十首署名梅氏的旧体诗,如果算上对联、挽联等韵语,数量更多。此外,笔者近日居然发现了梅葆玖1946年发表的一首新诗,差不多算是珍闻了,亦值得记上一笔。
        一、梅兰芳的旧体诗
        现存梅兰芳的旧诗,最早的大约是与晚清状元、实业家张謇的唱和。那还是“梅郎时代”的事。张謇是民初的捧梅健将,为了表达对梅郎的钟爱,他热衷于赠诗给“梅郎小友”。1920年年初,梅兰芳结束了汉口的一期演出,张謇特派轮船将剧团一行三十馀人接到南通。专门为老状元演剧十天。梅兰芳此行让张謇欢喜非常,老状元诗兴大发,一气作了数十首赠梅诗。老状元写了那么多,梅兰芳如果不唱和回赠,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在《梅欧阁诗录》里也有三两首梅郎的诗点缀其中,《临别赋呈啬公》云:
        人生难得是知己,烂贱黄金何足奇。
        毕竟南通不虚到,归装满压啬公诗。
        梅引张为知己,诗意真挚,最后一句可谓纪实,此行真个是得到太多张謇的诗了。这在当时,是极荣耀的事,没有一个优伶能如梅兰芳,可以得到那么多的遗老赠诗。
        梅兰芳与大画家齐白石有师生之分,也有诗歌往还。黎泽泰(戬斋)《记白石翁》载一轶事:“时有某巨公称觞演剧,坐中皆冠裳显贵,翁被延入坐,布衣褴褛,无与接谈者,梅畹华后至,高呼齐先生,执礼甚恭,满座为之惊讶。”归途中,齐白石感慨不已,得一绝句:“曾见先朝享太平,草衣尊贵动公卿。如今燕市无人识,且喜梅郎呼姓名。”世态炎凉,而梅郎葆有天真,白石老人遂有感而发。此诗流传甚广。据说梅兰芳后来有诗答齐白石:
        诗传画艺情谊深,学生怎能忘师恩。
        世态炎凉虽如此,吾敬我师是本分。
        诗的意思很好,可惜的是一直未能找到梅诗的出处。又有一次,齐白石到梅兰芳家中做客,梅欲看齐画虫,为齐磨墨理纸,齐允之,但求梅高歌一曲为报,梅亦诺之。那天,齐画精工,梅歌清婉,宾主尽欢。齐事后有诗记之。此亦艺坛珍闻,可入当代《世说新语》。
        民国时期,梅兰芳的诗相对少见,盖为藏拙。不是非诗不可的应酬,轻易不作的。1949年之后,数量则比较多了。其中,公开发表、最成系统的是1956年的访日系列杂诗,最初发表在《新民晚报》上。梅兰芳三度访日演剧,留下了诸多美好回忆。1956年的梅,已是年逾花甲的老翁,此行的访日杂诗内容丰富,忆旧游、怀故人、记游艺、论艺术,可谓谈言微中、感慨颇深,也是所有梅兰芳旧体诗中最有韵味、成绩最好的作品。试看《市川猿之助家夜宴》:
        银河那得阻仙槎,织女黄姑本一家。
        彩胜交枝先七夕,湿萤幽照醉流霞。
        这是梅兰芳在日苯歌舞伎名优市川猿之助家做客的愉快记录。诗以银河牛女比拟中国戏曲和日苯歌舞伎,又契合了梅与市川的重逢,可谓新颖贴切。后两句暗喻宾主欢洽,辞采斐然,读来满口留香。再看《兰陵王破阵舞》:
        破阵兰陵舞久亡,却从域外见堂堂。
        此邦文物初唐似,谁为翻新付教坊。
        梅此行还观看了东土失传的兰陵王舞蹈,这可说是“礼失而求诸野”,也可说是域外保存中国文化的典型例证,梅为之感慨不已。
        特别有趣的是,北京有几家老字号饭馆,如峨嵋酒家、烤肉季、烤肉宛等都有梅兰芳的题诗。比较而言,较好的一首是《题峨嵋酒家》,诗云:
        峨嵋灵秀落杯盏,醉饱人人意未阑。
        应识时清培育广,良庖能事也千般。
        峨嵋酒家连招牌都是梅兰芳书写的,可见梅当时一定是座上常客。这家店是北京第一家川菜老字号,创制了“峨嵋派川菜”,镇店名菜“宫保鸡丁”名扬海内,不知当年的梅兰芳是否也好这一口?
        上述这些署名“梅兰芳”的诗,恐怕皆非梅氏亲撰,而是另有“捉刀”之人。读者不必大惊小怪。作为大艺术家的梅兰芳,忙碌异常,演剧才是他的主业。况且,中国历史上为名人捉刀代笔之事甚多,不足为奇。然则梅兰芳的代笔人,究竟是何许人也?答曰:不止一人。梅兰芳的周围聚集了一批爱他捧他的文人墨客,号称“梅党”。梅党中的诗人颇多,早期的李释戡、樊增祥、黄秋岳都是诗才极敏捷的。前引梅与张謇的唱和,或出自李释戡之手。今天享盛名的齐如山,实则并无旧学根底,为梅代笔作诗的事,还轮不到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南迁上海,此后的秘书就固定为许姬传了。许姬传乃世家子弟,文章、书法俱佳,且精通戏曲。许姬传与梅兰芳朝夕相处,数十年生活、工作在一起,几乎成为梅的家庭成员,寸步不离,可谓忠心耿耿。梅兰芳后期的文章与诗作多由许姬传代笔,举世闻名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也是许姬传、许源来兄弟出力最多。许姬传小梅兰芳六七岁,但梅却称其“姬兄”“姬老”,可见尊敬。此外,比许还大十馀岁的言简斋,清末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译学馆,颇擅诗词,也是梅的代笔者之一。
        二、梅葆玖的白话新诗
        梅兰芳出身私寓,从小在文化名人的呵护、辅佐里长大,古董书画、花鸟鱼虫、琴棋武术,样样都略通一二。梅兰芳擅长绘事,葆玖不能;梅兰芳精于养花养鸽,葆玖不闻。梅兰芳有秘书代笔作旧诗,到葆玖这儿已经没有了。然而,一个偶然的巧合,笔者翻到了梅葆玖发表在1946年杂志《少女》(创刊号)上的一首新诗。那时的“小梅”才十二周岁,正在上海读小学。在这本杂志上,还有一篇记者采访葆玖姐姐葆玥的文章。笔者推测,可能是记者到梅家采访,意外看到了小学生葆玖的习作,很感兴味,于是就拿来一并发表了。不知有没有经过梅党文人的润色加工?
        这即是梅葆玖在诗歌方面的“处女作”,因为后续可能就没有发表的了。署名“葆玖小弟弟”的诗,名字叫作《我怀念着北国》:
        我怀念着北国,那是我诞生的地方,那儿有阵阵的风沙,有时虽然会迷了我的眼,但也带了来力量,那是鼓励、敦促、召唤;我爱好风沙,我要在风沙中徜徉。
        我怀念着北国,那是我诞生的地方,那儿有天坛的圆顶,虽然不能攀登在它的上面,但它给了我启示,那是勇敢、坚毅、正直;我爱好天坛,我为了它的圆顶神往。
        我怀念着北国,那是我诞生的地方,那儿有古老的巍峨的建筑,和一切和蔼的人们,不时有一种亲切之味,在我眼前漂浮。
        可诅咒的战争,它将我和北国隔绝了!我的诞生之地,只给我留下一片模糊的印象,生疏是可憎的字眼,我要回到北国去,对它仔细眺望,在风沙中倾听归鸦的晚唱。
        其实,“葆玖小弟弟”的作品并非写实,他的故乡虽然在北京(那时叫北平),但他却是1934年出生于上海的。由于时局的关系,葆玖可能一直到写诗的1946年,都没有回过北京。这首诗,写到了北国的风沙、北京的天坛……他虽未去过,但父母亲友对北京的回忆、描述、怀想,他一定听了不少。笔者推测,这首诗该是“葆玖小弟弟”学校中的习作,老师布置学生写诗,主题就是故乡,于是葆玖回家来问父母亲友,凭着耳食之言,写了这首白话新诗。平心而论,诗还是清新可爱的,颇有“嫩箨香苞初出林”(李义山句)的灵气。
        梅葆玖的新诗,已经发表了七十馀年,湮于故纸堆中,从未有人提及。
        总体看,梅兰芳的旧体诗主要是用来酬应的,他演的是古典剧,而文人墨客又多赠其古典诗,故而他有时不得不以旧诗酬应也。今梅兰芳墓木已拱,而数年前葆玖也成一辈古人,能无感慨!
        长期以来,梅兰芳和梅葆玖父子的盛名、艺术、个性、口碑种种,既是梨园佳话,也是艺苑掌故。梅兰芳旧诗的主要代笔人许姬传后来写过梅家旧事的系列文章,总名“梅边琐记”。梅兰芳的旧诗和梅葆玖的新诗,还从未有人关注并写过文章,故笔者泚笔记之。
        (转载有删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