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辽、元时代
《题小雁屏》陈氏
一
红蓼淡芦欹曲水,几双容与对西风。
扁舟阻向江乡去,却喜相逢一枕中。
二
曲屏谁画小潇湘,雁落秋风蓼半黄。
云淡雨疏孤屿远,冷冷清梦到高唐。
【赏析】
陈氏,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北宋理学家陈述古女,晋宁军判官李生妻。
这两首诗是很典型的题画诗,第一首意为:深秋时节,画面一片清冷,几株叶已扶疏的红蓼,几根斜斜的芦苇,悠然散落在画面的各处,虽然西风已至,却并无畏惧愁苦之态,依然是潇潇洒洒,置身事外。一叶扁舟,从风景中凸显出来,变成了凝视的中心,与看画的人心灵情感交融为一体。第二首意为:是谁在这曲屏之上画上一幅清冷而又秀丽如潇湘般的景色?你看一行大雁落在江边蓼花之侧,一片秋意阑珊。江上有淡淡的云淡淡的雨,一座小小孤岛,在画屏的角落远远的地方,而这寂寞的看画人,神思飞进了画中,恹恹睡去,梦见了高唐神女,梦见了爱情……
《咏怀》王氏
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
晩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
【赏析】
王氏,宋宗室赵德麟妻。
此诗以秋风秋雨中的莲花自喻,充满了一种美人迟暮之感。一读之下,一朵在秋风中寂寞站立的全身写着幽怨的荷花,挟着一颗寂寞婉约的心,深印在人的脑海中和心眼里。相传诗人赵德麟读到此诗时,倍感作者才华横溢,遂与之结为连理。这首诗也是人们所传的“二十八字媒”的典故,堪称自古以来的诗坛佳话。
《送外》谢氏
此去惟宜早早还,休教重起望夫山。
君看湘水祠前竹,不是男儿泪染斑。
【释义】
这趟出门,不管差使多么重要,不管前途如何辉煌,我都不在意,我只希望你早早回到我的身边,千万别让我因为思念你,变成了另外一块望夫石啊!
丈夫走后,自己一定会整日思念流泪,可是丈夫会不会那么思念自己呢?想来不会的,不信你看湘水祠前,著名的湘妃竹上,那斑斑泪痕可不全是女人的思念之泪吗?哪里有一滴男人的泪呢?
【赏析】
谢氏,北宋隐士王元甫妻。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寄内”比比皆是,“寄外”还很少见,因为女性识文断字,能够给丈夫写封回信的也太少了。因此像这首《送外》已经算得上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了。
小小一首诗,用了望夫石和湘妃竹两种意向来活化和强调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并顺手借用湘妃竹的典故敲打丈夫,暗示男人可不会像女人那样思念妻子。这种貌似幽怨,实则玩笑的口气,在诉说对丈夫情意的同时,透着一种聪明女子的伶牙俐齿和知识女性的优雅通达。
《菩萨蛮》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译文】
溪水和山峰都笼罩在夕阳余晖之中。微风吹拂下,溪水荡起层层绿波,倒映在水中的楼台也仿佛在晃动,惊起了水面上的鸳鸯。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一枝娇艳的杏花从院墙上探出头来。
在杨柳掩映的溪边小路上,有人天天在那里徘徊观望。年年看柳絮飘飞,至今已经看了三次,离人为什么还不还乡?
【赏析】
魏夫人,襄阳(今属湖北)人。北宋丞相曾布妻,封鲁国夫人。
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构图设色,表情达意,写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饶有情韵,耐人寻味。
《好事近》魏夫人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译文】
雨后拂晓,寒气依然很轻。花外的早莺,已经停止了啼声。使人添愁的是隔溪对岸,传来更鼓的叮冬。一声声敲向心里,彷待是抽泣与哽咽交并。
怎能忍心西望,那遥远的征程。离别的情丝,跟愁肠一起盘结回萦。这和对坐海棠花阴之下,完全是两种不同情景。那时候演奏的是,《凉州》新曲,其乐融融。
【赏析】
这是一首伤离之作。雨后轻寒,晓莺啼歇,隔溪残漏凄咽,撩人愁思。上片着重写景,借景抒情。下片抒写别后的相思。去路遥远,不堪西望。离绪满怀,柔肠百结。全词清新雅丽,含蓄凄婉。
《点绛唇》魏夫人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自凭阑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
【译文】
水上清风徐徐波平浪静,在画船上宴饮话别好友,直到天色傍晚归来之后,日间酒意渐消离恨涌心头。独自凭栏远望很久很久。
人生欢聚离散来去匆匆,这种离愁别恨年年都有,人人都不堪重回首。天边云烟迷茫稀疏杨柳,隐隐传来声声芜城更漏。
【赏析】
此词抒发了离愁别绪,是有感于人生聚散无常而作。词写月夜送别,侧重点在居者的忧思、别后月夜的伫望和凝想。词中对女主人公自我形象的描写着墨不多,摄取清风、明月、淡烟、疏柳、隐隐鼓漏等清丽秀逸的景物来烘托映衬,创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