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沈括,《梦溪笔谈》的作者,宋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之一。
熙宁六年,沈括治理太湖,改太湖南岸的木堤为石堤,高八尺,长一百多里,缓解了太湖水年年泛滥之灾。苏轼受命去湖州协助沈括。他钦佩沈括,欣然与之论交,学习水利工程。有宋一代,二人皆是著名工程师。他们又切磋医学,有《苏枕良方》传世。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杭州距离湖州一百五十里,苏轼往返若干次。湖州太守孙觉是他的老朋友,孙觉的女婿名叫黄庭坚。孙、苏、沈饮酒太湖上,脚著谢公屐,登上高耸于茫茫太湖中的金山,拜谒金山寺。孙与苏纵论天下,沈话少,表情谦和。
苏轼引用《论语》赞曰:“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仁矣。”
沈括从京城来,苏轼问这问那。
孙太守私语苏轼:文与可有两句诗你忘了么?“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
苏轼坦然一笑:“封口又封笔,跟傻子何异?”
沈括表示,非常喜欢苏子瞻的诗篇和书法。苏轼抄写了十几首近作送给他。
沈括连称:“宝墨,宝墨!”
这个官场中人把苏轼诗作带到京城去了。别有用心者,乃是仕途上的沈括。
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培根搞诈骗也很有力量,被关进了伦敦塔监狱。
各行各业都有小人。关于沈括的为人,容后再表。
苏东坡潜入夜西湖
凤凰山在西湖边上,苏轼住的南厅,推窗见湖,朝夕美景揽入怀。湖上泛舟多少次他也记不清了。艳阳下的细浪,月光里的波纹,狂风暴雨中的大浪,人啊,浑身都想去亲近。
老家眉山城,河流与池塘交错,苏轼小时候就见不得水,一见水心就痒痒,双手要比划,要往水中跳。潜水能潜多久?一炷香的功夫。躺水能躺多久?从太阳出来躺到星星满天……有一天半夜三更,月亮大如轮,苏东坡几乎赤条条,一头栽进了夜西湖。
委实爽也爽也,拍水、踩水、抖水、躺水、潜水,概言之:戏水。
“水枕能令山俯仰”,环湖诸山隐而忽现。月亮啊,嫦娥啊,西子啊,小舟隐入大湖……这是苏东坡式的意识流。西子肌肤如玉,西湖波纹如何?两个西字悄然相连。
一个苏东坡,十余里大西湖。
这夜游神归家已是后半夜,闰之夫人托腮守红烛,优雅打瞌睡。
眉山有此风俗,叫做红烛俏。
苏轼无意间创了个古今第一
苏轼游夜西湖,第二天就忘了。忘了就记住了,记忆有自动选择的功能。想记的未必记得住。勤政的苏通判又到湖州去了,孙觉屡请他去,杭州新来的太守陈述古都有些不高兴。
苏轼说:“湖州有好酒。”
陈述古说:“难道杭州缺美酒吗?”“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陈述古设宴于西湖舟中,喝钱惟演当年送他的绍兴黄酒。八十多岁的张先,绰号张三中:“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又号张三影:“无数杨花过无影”“隔墙飘过秋千影”……
李清照形容:“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
柳永,张先,是宋词婉约派两大符号。宋词九百家,八百是南人。
杭州头号名妓周韶,色艺双绝,跳舞,唱曲,抚琴,吹箫,斗茶,下围棋,骑马射箭,倚马写诗,乃至踢足球玩花球,端的好身手。杭州的“骑妓”,唐朝就很有名了。太守有佳会,周韶不会缺席。包括张子野在内的官员们呵护她,不允许京官和地方官私下约她。
官妓素质好,得益于士大夫的修养和多般情趣。士大夫的目光雕塑她们。官妓的斗艳,是冲着士大夫的。唐宋六百年皆如此,宋尤盛。
这一天,周韵带来一个弹琵琶的小姑娘。小姑娘十一岁,“琵琶绝艺”,杭州数第一。
周韶说:我脱籍之日,她就是杭州花魁。
陈述古笑问:“姑娘,你愿意做余杭花魁么?”
抱琵琶的杭州小姑娘却摇摇头。太守颇诧异。张子野含笑,目视苏子瞻。
阳光在湖面上,青涩之态在琵琶女儿的眉宇间。她不单五官生得好,肤色更是好,堪比西湖的水色。少顷,西湖雨纷纷扬扬,飘飘洒洒。远山起伏,灵隐寺隐在烟雨中。
夜西湖,琵琶女,西子泛舟……意识流催生了西湖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原有许多名称:石涵湖,放生湖,金牛湖,钱塘湖,石象湖……苏东坡这首小诗轻描淡写,将西湖与西子相连,将湖光山色定格在词语中,要垄断千万年的西湖风光。
二十八个汉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其他名称都黯淡了,退到史籍中去。西子湖永远代言杭州城。
柳永
从成都到汴京,从汴京到杭州,到处都听到人们唱柳永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写绝了。苏轼叹曰:“不减唐人高处。”
柳永《八声甘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偌大杭州城,五六十年来徘徊着柳永的幽灵。柳永一生长足于道路,辗转于南北,他做县令,对小民好。他去世,妓女们凑钱安葬他,年年相约,到他的坟头搞“吊柳会”。卑贱的群落凭吊她们的流浪诗人。
柳永词不仅是婉约,婉约中有刚劲。表达羁旅情愁,无人超过柳永。宋词最长调《戚氏》,写尽繁华与苍凉,称羁旅之绝唱,末句云:“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苏轼受柳永的大力吸引。写诗能写过李杜么?写不过。填词能比肩柳永么?比不了。
苏轼居杭州,天天想读柳词,马背哼柳词,宴席上听柳词,凭窗抄柳词。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除夕,常州城外
一〇七三年,两浙干旱,夏粮歉收,冬粮不继,而浙江人的习俗,不储隔夜粮的。灾情很严峻。苏轼奉命去常州、润州放粮救饥,十一月启程,次年春才回到杭州,各州县争粮,诸事繁杂。
严冬大雪纷飞,官船破冰而行。
除夕,官船到了常州城外,苏轼不进城。他的手下表示不理解,进城有炭火,有酒肉,有温暖的、久违的馆驿大床,可是苏轼这位放粮官,不愿意半夜进城打搅常州的官吏。
就在船上过夜吧。炭火酒肉是没有的,床铺简陋。夜漆黑,一灯如豆,舱外雪花看不见。随从、船公无话可说。官人做事就这样。一路上都这样。官不扰官,更不扰民。
苏轼睡不暖和,半夜冻醒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过年了,想念家乡的除夕夜。
如果苏东坡不写诗,这个珍贵细节就丢了。
陈襄述古
陈襄字述古,是苏东坡平生至交之一,他做京官,知谏院,当朝廷的头号谏官,与王安石不合。他上书皇帝曰:“青苗法乃商鞅之术,乞贬王安石、吕惠卿,以谢天下。”王安石把他调离京师。
提举两浙盐事的卢秉,对苏轼不满,欲加弹劾,陈述古劝止。
苏轼通判杭州三年,先后与三个太守合作,想方设法缓解盐法、青苗法对杭州的冲击。
京官到杭州来,陈述古设宴,不让苏轼参加。很有些官员是吕惠卿派来的。官场风波险恶,冒充君子的小人比比皆是,而苏轼磊落坦荡,不去掂量人性恶。这是危险的,时局动荡时,危险性尤高。苏轼的敢言,能言,是在宋仁宗时代养成的风骨。现在时殊势易,他依然一腔热血。大臣们保护他。陈述古知他秉性尤深,合作近两年,暗里为他遮风挡雨。
汴京斗得厉害,杭州官吏和畅。陈述古要调走,苏子瞻依依惜别。《菩萨蛮》:“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杭州人舍不得陈太守。苏轼在有美堂的宴席上作《虞美人》:“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且徘徊。”古人分别后,几年不见面是寻常事,所以重离别。当时颇不忍,别后思念长。李白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以人类学观之,古代,前现代,人对人的思念来得强烈而持久。一辈子想念亲人友人乃是常态。现代生活,思念是个难题。信息反复刺激,利益朝夕纠缠,搅得太复杂了。利益链条上的人与风俗道德中的人,差异明显。人类学家们,不妨以此为研究课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陈襄述古在有美堂醉了又醉,不复守口如瓶,对苏轼透露了一些京城消息。苏轼愣了。
(摘自刘小川著《品中国文人系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