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勤劳与朴实的丑牛
古人向来有“残冬出土牛送寒气”的习俗。每年的立春这一天,人们就怀着期盼已久的心情准备迎接春天了。两汉时期,这一习俗被确定为在立春这天举行土牛迎春仪式。
当日清晨,京城百官都着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于城门外。官员执鞭击土牛,以示劝农,各郡县也举行同样的仪式。随后,百姓哄抢碎牛的散土,说牛肉“兼辟瘟疫”。争来抢去,成了一个热热闹闹的节日,谓之“鞭春”“鞭牛”。
立春用土牛祈祷丰收的习俗,经两汉入唐至两宋,越来越丰富多彩。汉时,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大寒。丑的方位在北方偏东,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牛为丑,故立土牛于丑位为最佳方位。
到宋代,四门都开,各出土牛,牛身饰彩,鼓乐相迎,由人装扮成主管草木生长的“句芒神”鞭打春牛。地方官行香主礼,一方面宣告包括农事在内的一年劳作开始,一方面祈祷当年的丰收。
皇宫中也举行“鞭春”的仪式,由皇帝主礼。京城的街市上多有泥制小春牛出卖,于是春牛不仅是迎春仪式上的主角,也成了新春之际的吉祥物。唐代诗人元稹《生春二十首》诗中说:
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
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组成部分。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中记载说:
出土牛以送寒气。
这一习俗被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至清代,据清康熙《济南府志·岁时》记载:
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浙江境内迎春牛的特点是,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完,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古人认为牛拥有“五行”中土属性和水属性的神力,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五行中讲水能生木,所以牛的耕作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又讲土能克水,所以古人们在治水之后,常设置铜牛、铁牛以镇水魔。在我国各地都有相应的实物证据。
比如闻名遐迩的黄河铁牛,也叫作“开元铁牛”“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城西15千米处,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4尊。8尊大铁牛各长3米多,最重的一头4.5万千克,一方面作为地锚拉住桥上铁索,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于是以牛镇水求安澜,其中的4尊铁牛已经被发现。
我国的古人还认为“牛年马年好耕田”,牛年通常风调雨顺。旧时的皇历,多印有十二生肖图,并标明几牛耕田、几龙治水之类的话。
每年的第一个丑日在正月初几,就是几牛耕田;第一个辰日在正月初几,就是几龙治水。比如某一年正月初一是辰日,初十是丑日,即“一龙治水,十牛耕田”。按民间说法,治水的龙越多,雨水越少,龙越少反而雨水充沛。牛却相反,本是勤奋和财富的象征,自然是多多益善。由此看来,这一年就是个好年头。
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我国的山西、河南、四川等地,都出土过距今在5000年左右的水牛遗骸化石。据说,黄帝的臣子胲能驾牛,也有说少昊时人开始驾牛。黄帝、少昊都是远古传说时代的部族首领,彼时尚未进入青铜器时代,不可能有金属农具,因此用牛耕田还不可能。所谓驾牛,大概是驱牛负重或载人。
据记载,商部族的祖先王亥,曾赶着牛群到河北,与有易氏进行贸易,足见远古时代畜牧业之发达。江西新干出土的商代铧犁,将有证可查的牛耕历史,从春秋提高到商代,牛用以耕田至少是3000年前的事了。
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犁”字,其形颇似牛引犁头启土,可见牛耕已较常见。农业进入畜牧阶段,无疑是生产力的一次改革。牛耕至今尚未绝迹,在偏远山区间负重引车,可见牛还没完全脱离农事。
《周礼·地官》记养牛的官职是“牛人”“凡祭祀,供其享牛”。当时的牛,主要用来做运输以及祭祀、食用。所谓“牛夜鸣则庮”,如果牛夜里鸣,那是牛生病了,肉会有臭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首次提到曹操破袁绍之后:“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说明当时肯定已用牛耕田。
牛在我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耕犁以整地的应用,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从农耕、交通甚至军事都广泛运用。
战国时代的齐国还使用火牛阵打败燕国。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也曾用到牛。在宋代,私自宰杀牛是犯法的,《宋史》曾记载天长县令包拯审判一盗割牛舌者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的案件。
牛在农耕文化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感谢与自己共同创造文明史的伙伴,因此牛崇拜由来已久。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曾立怒特祠祭祀神牛。我国56个民族大多有牛崇拜的习俗,有关牛的神话传说更是不胜枚举。
纳西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都有神牛创世的神话。塔吉克人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由一头神牛顶着,人若干坏事,神牛会抖动牛毛或犄角发出警告,于是发生地震之灾。
维吾尔族传说,大地被一头公牛的一只角支撑着,公牛由一只特大的乌龟驮着,浮在水面上,牛感到劳累时,就把大地从一只角换到另一只角上,这时就会发生地震。柯尔克孜人也持此说,他们常常为牛祈祷,愿它永远强壮,少发地震。
苗族最大的天神“勾蒿”有两组群体神,一组是19个水牛天神,一组是15个黄牛天神,掌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苗族人对牛情有独钟,每逢过年的早上,还要把酒淋在牛鼻上,表示与牛共度佳节。
土家族传说中的“牛王”,因帮人类多打了粮食,遭到天神的惩罚,被贬到地上终生吃草,帮人耕田种粮。土家族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牛王过生日,成为祭祀牛王的节日。
布依族的牛王节则在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各寨举行隆重的祭典,家家用米酒、五色糯饭敬牛王、喂耕牛。
仡佬族的牛王节在农历十月一日,也称“敬牛节”。人们要杀鸡备酒敬奉牛王,祈求它保佑耕牛。这一天牛不劳作,吃好饲料,有的地方还放爆竹,给牛披红挂彩,像嘉奖劳动模范一样。
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用美食供奉牛神,家家牵牛去河边洗牛,用黑糯米饭喂牛,是谓“洗牛节”。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牛的影响不仅限于农耕文明范围。远古时代葛天氏部族的音乐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于是我国音乐史的第一章里,就写进了有关牛的段落。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骑着一头青牛出函谷关西行,为后人留下不朽的哲学名著《道德经》。有谁能想到,老子著作最后的构思和定稿,是在牛背上完成的。那头青牛不仅在哲学史上留下痕迹,还随着神化了的老子沾了几分仙气,在神话传说中永存。
阅读链接
牛与人类的关系实在密切,因而频繁地出现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比如流传最广的是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晴朗的夜空,我们可以看到在明亮的银河两侧,牵牛星与织女星遥遥相对。在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两旁,还有他们的一双儿女。
据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这一天,只要躲在葡萄架下,就可以听到牛郎织女一家人在诉说离愁别恨。人们对牛郎织女抱以无限同情的同时,也深深怀念那成全了牛郎织女的爱情,并牺牲了自己生命的老牛。
(摘自张恩台著《生之由来:生庚生肖与寿诞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