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4)

(2024-02-03 20:55:32)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4)
苏氏三代:苏序、苏洵、苏轼

        远行与忧伤
        宋仁宗嘉祐元年春,三苏父子即将启程赴汴京,卖了石佛镇的田产,用作远行的盘缠。程夫人含笑打点行李,背过身抹眼泪。苏轼的妻子王弗,身子比较弱,嫁过来两年多未见身孕。苏辙的妻子史氏已生一子。家中两个乳娘,任采莲和杨金蝉。男人们都要远走,妇孺留下。家里的热闹气氛是程夫人营造出来的,亲朋好友来祝贺。一连几天,客人不断,笑语连连。程夫人说,她能撑起眉山苏家。来访者若是不问,程夫人不会说这些。
        这许多年,她起早贪黑做生意,支撑这个开销不小的家。丈夫并不挣钱。如今田产卖了,田租也断了。三苏父子到了汴京,还要费银子。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压在程夫人肩上。担子很沉很沉,须臾卸不掉,喘口气都不行。程夫人又不回娘家拿钱,三十年,一文都不拿。她自己挣。司马光讲了这个珍贵细节。这细节,最能体现程夫人的长期隐忍。中国古代,近现代,程夫人这样的具有忘我精神的女性是天文数字。这是支撑一个民族的隐形伟力。
        苏轼二十岁,不大懂生计,还是一条青虫。程夫人身子不好,却瞒着两个儿子。瞒不过的是她当年带到苏家的侍女任采莲。任采莲做苏轼的乳娘,显然有过孩子,但史料不见记载。
        薄暮时分,这位乳娘跑到城墙下的小树林跪着哭泣,头埋进泥土……在家里,她为一件小事大哭。家人有些莫名其妙。唯有程夫人知道她为何大哭。
        连日的热闹光景中,伏着无尽的忧伤。苏洵黯然写道:“一门之中,行者三人,而居者尚十数口。为行者计,则害居者;为居者计,则不能行。”
        行者害居者。没法子。程夫人压力最大,可她总是微笑着,里里外外微笑着……
        苏轼直觉好,他在欢乐气氛中嗅到了某种忧伤。只几天,程夫人的头发白了一半。可怜白发掩不住。苏轼终于注意到,妈妈的手腕不见了镯子,不见鲜亮的指甲蔲丹,只有双手老茧,双手老茧。妈妈曾经光滑如玉的手,无数次抚摸苏轼的小时候……
        走了,走了。三匹马出眉山城的西郊,苏轼忽然回首,看见了妈妈隐忍的泪花和飘起的白发。母子相望一刹那。

        长途
        三苏父子陆路出川,过李白的故乡绵州,逗留嘉陵江畔的阆中城,再登终南山,踏上褒斜谷曲折而高悬的古栈道。“古道西风瘦马。”三匹眉山马,登秦岭,走长安,累死于中途。老苏急性子,不大惜马匹,于是换成驴子继续前进,怀揣张方平、雷简夫的两封介绍信。
        旷野大雨忽倾盆,道路泥泞而漫长,前不巴村后不挨店。老苏将包裹紧紧地抱在怀里。跌倒泥水中,头先抢地。介绍信和性命一样珍贵。家族的前途,系于进京的长途。
        秦川八百里,司马迁誉为天府之国。夜宿鸡毛小店,一灯如豆。苏轼一个人走出去,夜色稠啊,伸手不见五指。浓稠的黑夜似乎可以抓在手里。摸黑,抓夜。有时候月亮大如轮,“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苏轼激动得在月光下的草地上打滚,无边青草宛如铺了一层轻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在无边野地,把野性尝个饱。
        苏子由伫立于鸡毛小店柴门前,恒等哥哥。如此情与景,真是画图难足。
        春花烂漫时,三苏父子还在路上。从眉山到汴京走了两个多月,两千里路,平均日行三十余里。有趣的地方就待上三五天,访古寻幽览胜,探风俗,拜古刹,识异人,尝美味,阅山川。惊奇造化之伟力,日复一日。苏东坡一生长足于道路,何止十万里。
        隔山不同俗,过河不同音。道路的有限畅通维系了生活意蕴的无限生成。
        中国古代诗人为什么写得好?美感在差异中蓬勃生长。太阳每天都是新太阳。
        书卷激活了美感。漫漫长途几卷书,乃是双重的激活。

        “万人如海一身藏”
        一〇五六年夏,三苏父子抵达京师汴梁,碰上连月大雨,蔡河决口,水漫京城。皇皇御街,哪有传说中的车如流水马如龙?却见无数小船争激流。
        据考古,御街宽约五十丈,乃是古今全球第一街。朱雀大拱桥下,日日夜夜翻波涌浪。
         汴京一百五十万人口,远远超过盛唐的长安。士、农、工、商俱兴旺,生活花样无限多。单是节庆日就有七十多个,从年头过到年尾,平均五天一个节庆日。酒楼三千家,“市食”五百多种,汴河两岸万家灯火,河市,早市,绵延三十余里。城,乃是几百年缓慢生长起来的城,生活之意蕴层,层层叠叠。著名的大相国寺可容纳万人交易。
       乡野后生苏轼与汴京有关系吗?有,他来了,他从西蜀小城来。关系牢靠吗?这可说不准。一人登科,十人落第。黄金榜可不是说着玩的,金榜题名胜过千两黄金。
        苏轼在街上胡乱转悠。眉山后生看不够京师繁华,闻不够人间烟火。汴京周长三百里,坊市相杂,三教九流熙熙攘攘。骑驴穿城过,要用一整天。租驴的店子随处可见,租金很便宜。那高高的状元楼、潘楼、白矾楼、摘星楼、齐云楼,耸入霄汉。京城的高楼也就十几座。私家园林星罗棋布。市声不绝于耳,轺车(轻便小马车)纷至沓来,名媛贵妇掀帘子打望。
        人群中,苏子瞻“万人如海一身藏”。
        年轻的苏轼把一身与万人放在一处打量。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狂吟明月:“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苏轼不会这么张狂,但他出人头地的意志显而易见。
        是的,一定要出人头地。否则卷铺盖回眉山,终老于小地方,“幽谷一叟耳。”
        忽然间,迎面驶来两乘高轩(豪华马车),丞相富弼和枢密大臣韩琦就在车上。气派啊,庄严啊,连车夫都生得相貌堂堂,马鞭子一甩响彻四方。
        苏轼的眼睛,顿时比太白金星还亮。嗬,难怪当年爷爷讲三种光……
        刘邦在街头看见秦始皇浩浩荡荡的车队,叹曰:“大丈夫当如此也!”
        苏东坡想到刘邦了吗?不清楚,有可能。他手抄八十万字的《汉书》,对那些风云人物了如指掌,尤其是刘邦、张良、韩信、萧何、项羽。

        初见欧阳修
        一〇五六年八月,苏轼考举人得了第二名,苏辙也过关了。
        不久,苏洵敲开了欧阳修的朱门。二子中了举,他才去敲门,可见其谨慎。
        欧阳修时任翰林侍读学士兼知贡院,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全国的考生住满了汴京大大小小的旅舍,都巴望靠近欧阳门。皇城边的欧阳修门第,有八个卫兵持戟肃立。老苏递上名刺和介绍信,门开了。他身后的众考生和家长们羡慕得紧。
        ……
        张方平的推荐信,欧阳修一定要看,为什么?张与欧阳,由于政见不同,早已不往来。张主动写信,欧阳感动了,从此后,二人冰释前嫌。
        苏老泉恭呈二十篇精心挑选的文章,其中有《六国论》。欧阳修坐着看,渐渐坐不住了,他站起来走着看。老泉一时紧张,鼻尖冒汗。他并不知道,阅文无数的主考官有个习惯:如果他走着看,则表明文章好。如果他一直坐着读,则会睡着,椅子上打起鼾来。
        汴京市井有一句流行语:“考生最怕欧阳修的鼾声。”
        苏老泉心跳如鼓。欧阳修在家里悠悠散步,走到了书房外,又慢吞吞走回来。
        欧阳修捋须自语:“好你个方平老儿……”
        苏老泉紧张得全身汗毛皆竖,鼻尖淌汗如雨。欧阳修先生这半句话是何意?莫非嘲笑张方平眼拙?要知道,张方平比之欧阳修,有如小巫见大巫。
        决定命运的时刻啊,苏老泉要晕过去了。欧阳修转身向苏洵,点头笑道:“张侍郎果然好眼力,不减当年啊。”
        苏老泉舒出一口长气,默念阿弥陀佛,谢谢西方佛祖。

        苏洵急了,冲风冒雪跑到郑州去
        欧阳修挥大笔,写《荐布衣苏洵状》,向朝廷力荐,称苏洵有贾谊之才。重阳节,韩琦设家宴,宴请几位宰执大臣,欧阳修带了苏洵同去赴宴。底层草根,一下子进入顶层的圈子,“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夜间,东京士林风传。欧阳修有此举动,也表明北宋阶层不固化。草根庶民进入士的阶层,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六,而唐朝仅占百分之十三。
        眉山布衣苏老泉,由兴奋而亢奋,于是,问题出来了,基因中固有的东西又开始装怪。他分别上书政府首脑和军事副首脑,指点他们应当如何执政、如何治军。底层指点顶层,洋洋洒洒数千言。韩琦是谁?二十年前就率领数十万大军与西夏战……
        老处士加犟脾气,可以概括苏老泉。他希望凭借欧阳修的力荐,不试而官。宰相富弼传话:“此君专门教人杀戮立威,如何要得官做!”
        苏洵一听,大叫惨也惨也。苏轼、苏辙也惶恐莫名。当天夜里,汴京下起了鹅毛大雪,可怜的苏洵,骑马奔向一百多里外的郑州,迎见返京的张方平张侍郎!一座靠山不行,要有两座靠山!苏洵《上张侍郎第二书》:“雪后苦风,晨至郑州,唇黑面裂……”
        苦啊,苦啊,寒士冲风冒雪,北方地冻天寒。老寒士骑一匹瘦马,跌倒雪野又爬起来,嘴啃雪泥,不要紧。旷野黑茫茫又白茫茫,布衣苏洵心惶惶。饿了吃干粮,抓一把冷痛大牙的雪团子吞下去……苏洵写信向张方平吐苦水:“出郑州十里许,有导骑从东来,惊愕下马立道周,云:宋端明且至,从者数百人,足声如雷,已过,乃敢上马徐去,私自伤至此。”
        端明殿大学士、枢密院头号人物宋庠的车队。枢密院三个字,苏洵一听就怕,富弼就是枢密副使。布衣处士苏老泉惊慌失措,竟然不敢上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言九鼎的朝廷重臣,鄙屑乃至厌恶苏洵,三苏父子的命运将会如何呢?

        (摘自刘小川著《品中国文人系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