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争诗稿
有一首虽很著名但据说是伪托大文豪韩愈的诗,是写赠并赞扬诗人贾岛的。这首题为《赠贾岛》的诗说: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不难看出,写这诗的人对贾岛真可谓推崇备至了。就算它不是韩公写的,但人们对贾岛诗作的崇拜,却是一个客观事实;即使不说同时代人对他的推重,就是后来诗人也很少有不痴迷着他的。
这里我们姑且不说距离贾岛时代远一些的,比如南宋“永嘉四灵”热切爱好他的作品,就是在晚唐时期,喜爱贾岛作品的便大有人在。诗人李洞甚至还铸了一个贾岛铜像放在自己头戴的方巾中,手持念珠,一天口念“贾岛佛”不下一千遍。如果碰到了也爱好贾岛诗篇的,李洞遂手抄贾诗赠给对方。无独有偶,在南唐,做上了大官的诗人孙晟当年也在自己的屋壁画上贾岛的像,经常整天对之恭奉不休。仅举这两个例子,我们便可以大略知道贾岛的诗作成就以及其人被人们所爱好的情况之一斑了。
范阳人贾岛,字浪仙,由于接二连三地考不上进士,他一气之下就去当了和尚。后来碰上大文豪韩愈,并幸运地得到了韩的赏识,他这才还了俗又去应举。只是此后他仍然经过几次磨难,最终才算是如愿以偿。
那个著名的“推敲”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贾岛,我们放在其他篇章再进行详细述说外,即便他送和尚同道无可的诗作也无不如此,他这首五律诗这样写道: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然而,他居然在该诗颈联“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的底下,又夹注了一首五绝诗来表明他的苦心追求: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既可看出他对自己作品的自我欣赏,同时也可见出他对诗歌执着乃至痴迷的情愫了。他甚至还在每年除夕,把一年当中自己所写的诗作拿出来,恭恭敬敬地摆放在几案上,焚香点烛后对之纳头便拜。然后,贾岛起来把酒酹在了地上,还喃喃祝祷着:“这可是我一年来苦心经营的心爱东西啊!”
事实上,贾岛对写诗不但毫不倦怠,而且对于他自己所写的诗歌也是爱惜有加的;为此,他无意中还得罪了皇帝呢。
一天,他同几位诗友约好到当年居住过的青龙寺游玩。但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们到来,贾岛便把随身携带的诗稿拿出来,一边自我欣赏,一边自行作进一步的推敲、修改。
夜色已经毫不犹豫地漫了上来,但诗友们仍还没有到达,贾岛估计他们大约是不会来了。于是他和衣卧在几案上假寐,但很快便睡眼朦胧了。一觉醒来,贾岛却发现一个陌生人从他的衫袖底下抽走了诗稿在看——那可是我的心血呀!贾岛心里这样一想,便“呼”的一声站了起来,毫不迟疑地从那人手里一把拽了过来,然后愤愤然说道:“看你穿得衣服这样鲜亮,长得又是如此肥头大耳的,就不是一块懂诗的料!”那人即便想要抢夺诗稿也来不及了,于是不再说什么,冷冷地看了贾岛一眼,顾自下楼去了。
事实上,这被贾岛讥嘲着的陌生人,可是当朝宣宗皇帝李忱呵!宣宗素有微服出行的习惯,这会儿适值他改换朝服,出来游览,来到该楼下时,忽然听到有人在吟诗,就登楼上去。而此时的贾岛却因劳累过度而睡着了,于是便出现了上文这一幕。
事后贾岛听人说起那陌生人就是当今皇上时,他吓得两腿颤栗不止,便赶忙跑到宫中去叩头谢罪。据说他后来被贬谪到长江担任主簿一职,就跟这事儿有着绝大的关系;但贾岛却因此又多了一个文学史上的雅称:贾长江。
后来有许多诗人为他鸣不平,如唐人安程锜在一首诗里就有句说贾岛“夺卷忤宣宗”;对此,李克恭也有诗句称“宣宗谪去为闲事”了。然而,贾岛这胆敢说宣宗皇帝不懂诗的代价,却委实是不低的;这可真是令人浩叹不置的事儿啊!
李源与和尚交往
秀才李源平时在用功读书之外,还爱好钻研佛教等方面的知识。所以,他跟一些精通佛学的和尚就有了亲密往来,其中一个法名叫圆泽的法师跟他关系尤其要好。
一天,他们又在讨论了一番佛学之后,李源便跟圆泽商量何不到长江三峡去游玩游玩?说这样可以增长一些人生阅历,而且对佛学认识的提升也会有好处。计议已定,两人遂相约着隔日一同去。
正当他们途经一个小村子时,圆泽一眼便瞥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妇女在河畔洗涤东西。他极为感慨地回头对李源说道:“你知道吗?这妇人怀孕已有三年的光景了,她之所以一直没有生产,就是在等待着我去投胎做儿子啊。可我却一直都在躲避着怕见到她,不想这回还是没能躲过!看来我们的尘缘也就只能暂告一段落了。”李源听了很是吃惊,因着急而语无伦次地说:“居然有这样的奇事?但这怎么能行呢?这怎么能行呢?”
圆泽笑了一笑,然后又不无欣慰地说:“不过,三天之后,这妇人该当会生下一个男孩儿的。到时候你只要到她家探望,那婴儿如果能对着你笑上一笑,那他便是我了。就拿这笑来作为我们这因缘的凭据吧。另外还有一件事,也得事先在此说一下,那就是在12年后的中秋之夜,我将在杭州天竺寺的三生石旁边等候着你来探访,希望你不要忘记。”李源很是惊讶地谛听着圆泽的这一席话,然后,他便禁不住流着眼泪默默地点了点头。
当天夜间,圆泽果然圆寂了。而在同一时间里,原来那位在溪边洗涤的妇人则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到了第三天,李源便按照约定时间去看望那家妇人所生的孩子。一到大门,只见他家里里外外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李源一问,果然是该户人家生产一个令他们等候了很长时间的儿子的缘故。李源心知这就是圆泽投胎了,于是要求那人家能让自己跟这婴儿见上一面。那家主人起先说什么也不同意,因为这孩子一直在大哭大叫的,没有停歇,家人心里很不痛快。于是主人就说,凭什么您要看我家新生儿?李源则急中生智地说他能治疗刚生婴孩的一再啼哭;这家主人见他如此说,便将信将疑地抱着孩子出来。令人大为奇怪的是,这孩子一见到了李源,果然就立即停止了嚎哭,而且还冲着李源笑上一笑。这时候,李源想到朋友果真就这样地转世,反而把自己弄得哭泣了起来。
时间在飞速地流逝,12年转眼就过去了。这年的中秋节,天空的圆月尤其清辉皎洁,把千里之外的地方都照耀得如同白昼。当晚,李源便如期赶赴杭州天竺寺,找到三生石,并在那儿先行等候着了;但左等右等,他就是不见圆泽的托身过来。正在迟疑间,李源忽然从三生石后边见到一个牧童正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一副目不暇顾的样子。李源仔细一听,原来那是一首诗歌;从这诗歌的内容判断,对方就该是圆泽了。于是李源上前想跟牧童搭话,但这牧童却并不理会他,顾自又唱着刚才那首歌儿,骑着老牛悠然自得地走了。
黯然神伤的李源回到住处,遂把那牧童所唱的诗歌记录了下来,其诗云: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这奇异的事情传播开来后,人们往往还从这故事里概括出一个成语来,亦即为了形容某个极其难得的良好机遇时,就说是“三生有幸”。所谓三生,即是指佛家的说法:前生、今生和来生。
朱庆余试探考试结果
正在京城赶考的考生朱庆余跟著名诗人张籍有幸邂逅,两人在交谈后,张对朱的才学很是欣赏,遂让朱把新近所写的作品加上旧作一起拿来给他。朱从书囊中搜索出26篇诗文呈给张,张把它们放在自己怀里,便匆匆忙忙地走了。紧接着,张就对同僚们极力赞扬朱。由于张当时在社会上已有着很高的声望,许多人急忙把朱的作品缮写过来以便让自己吟诵;这好似现在人们购买某些流行歌曲碟片的那份劲头儿。因此,朱的名声刹那间便大振起来。
然而,此前尽管已交过了诗文稿,但心中仍觉得并没有多少把握的朱庆余,在试后那段等候揭晓的日子里,不觉有些忐忑不安;不知该次考试他究竟能否被录取。于是,朱便写了一首题为《闺意》的七言绝句,把它呈给张籍来试探试探考试结果;当然,张大人如有可能讲句好话以便让朱顺利通过,那就再好不过了。他这首用新婚夫妇那种旖旎风光里才会写出来的好诗,亦即上文便已提到的,其全篇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诗里的舅姑是指公公和婆婆,也就是丈夫的父母了;为了讨取长辈的欢心,新媳妇可谓尽情打扮妥贴,以便在凌晨谒见时能取得“高分”。这无疑是朱庆余探问自己用心写就的诗文是否合式,以至于能否被主考官赏识而终被录取了。
张籍看了朱庆余这首用婉转手法写就的诗作,不觉笑了一笑;有意思的是,轻捋着胡子沉吟着的张,随后也同样用美人来比拟考生这一委婉的手法来回答着考生朱君: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该诗的意思是说,您就不必担心了,像您这样有水平的考生,试官一定会青睐有加的。
果然不出所料,已经得到张籍宣传和引荐的朱庆余,就在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一举考取了进士。但张籍这深深赏识人才的佳话,也得以永久地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赏拔人才的绝佳范本。
情深似海
早在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苯第九次遣唐使来到中国留学的阿倍仲麿,由于极其喜爱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遂特地改名为晁衡。学成后,他又出任唐王朝的秘书监等职,同大诗人李白、王维等都有着深厚的交情。
作为文人,他们之间的诗歌酬唱是颇为频繁的。可是谁能料到,大诗人李白还由于误信世人哄传好友晁衡已让海上大风大浪给吞没了,当下便不由大声地痛哭起来,并给后人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哭晁卿衡》!
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晁衡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同日苯第11次遣唐使团乘坐大船返回日苯,同时也借此机会回乡探亲访友。当时受到唐朝君臣一致赞赏的晁衡,遂由玄宗、王维、包佶等人在国门外大摆宴席饯行;席间君臣都写有诗作,这情景顿时就把晁衡激动得热泪盈眶。其中以王维的送行诗——五言排律——尤其被人们激赏,其诗云: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受到如此礼遇,晁衡自是感动不已;心想回日苯办理完公务及私事后,便回来继续为唐朝服务。然后,晁衡等人就起锚出离了他们魂牵梦绕着的中国。
然而不多久,一个关于晁衡等人不幸遇难海上的消息便传到了京城长安;这可把一干还沉浸在席散人去思念中的君臣,当即吓了一大跳!于是就有人去打探该事的确切程度;来人报告说,晁衡等人的船只在经过淮安府海州附近的郁洲山时,倏尔由于大风大浪的激烈撞击,遂连船带人一起撞翻而沉没在茫茫大海。在当时条件下,晁衡等人溺死于大海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真是上天不护佑好人哪!许多大臣都在心里这样念叨着;有人还禁不住低声抽泣起来。当时因有事外出而没能来得及跟晁衡道别的大诗人李白,获悉晁衡这一不幸噩耗后,当即就以诗哭吟道:
日苯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由于这首绝妙佳作的出现,不管跟晁衡有无私交的在场大臣就更是没有不受到深深的感染了。不难想象,当时朝廷上下都笼罩在一片悲伤哀惋的氛围之中。
然而,总算老天爷有眼,传言给狂风巨浪淹没了的晁衡等人,后来竟漂流到了海南岛上,并有幸被当地渔民救起而回到了长安。大家一见,都不由得喜出望外;诗人李太白也不禁高兴得老泪纵横。此后,晁衡便在京城继续当官,历任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并于大历五年(770年)卒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