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敬之赠诗
虢州弘农人杨敬之,字茂孝,是著名诗人杨凌的儿子。他曾任国子祭酒这一教职;就在自己身兼太常少卿之职的那天,杨敬之的两位儿子杨戎、杨戴也在同日登科,这事当时便被人们称为“杨家三喜”。而杨敬之曾把他自己写得比较得意的《华山赋》拿给了大文豪韩愈看,韩文公读罢就极为叹赏,并当即向他人推荐杨;一时间,杨的大名便传遍了士林。另外,宰相李德裕也颇为欣赏杨的文才,经常对人夸奖他。只是颇为有趣的,关于这荐贤之事,相比之下,此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将永垂不朽的人物却没有留下更值得后人缅怀的故事,倒是被韩、李二公所称赞过的这杨敬之先生,却留下了一个令后人为之叫好不迭的成语:“说项”。
也许正是由于自身特别幸运之故吧,经常得到许多名流奖许的杨敬之,对于热心提拔后进文人也可谓不遗余力。一旦见到写有好诗文的青年人,他就一个劲儿地把玩,欣赏,然后便向他人极力称许,推荐。
要知道,在唐代的名利之途上,“知名度”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往往使人在官场甚至一生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文人就是凭借它作为晋身之阶而垂名后世的。青年诗人项斯正是以他横溢的才华得到了杨的赏识和推荐,并很快脱颖而出。
江东人项斯,字子迁,开始时在朝阳峰隐居。在此期间他用功读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好为国家多作贡献。然而,他居然孤独地度过了30来年而未能如愿。但他就是能耐得住寂寞,依然在山泽间从容啸咏不辍。文宗开成年间(836年—840年),项斯的声名已是不小了,而且他也很受著名诗人张籍的称赏。唐代诗人爱写送宫人入道诗,尽管汗牛充栋,却都不怎么出色;只有项斯的该类诗作是属拔尖儿的。其诗有云:
愿从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
初戴王冠多误拜,欲辞金殿别称名。
将敲碧落新斋磬,却进昭阳旧赐筝。
日暮焚香绕坛上,步虚犹作按歌声。
一天,国子祭酒杨敬之一见到项斯包括上诗在内的诗文作品,当即便大为赞赏;同时,他还按捺不住兴奋地写了一首诗赠给项斯——
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相逢说项斯!
如此一来,项斯的名声就更大了。不久,他便考取了进士,而且他的排名还在许多人之前;应该说,这跟杨的大力推荐是分不开的。然而,令人遗憾得很,项斯后来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只是做到润州丹阳县尉而已;而且,他在任上时便去世了。
只是令人庆幸的,后世却因杨敬之这赠诗中的语词概括出一个熟语“说项”来让人们长期使用着;亦即“说项”是向人说好话,讲情的意思。如此一来,这被人们一再说着的项斯的在天之灵,或许也能聊以自慰吧。
卢肇看龙舟
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卢肇,字子发,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跟黄颇一同参加进士考试。但当地的太守却看好黄颇的前途,欲跟黄事先“拉关系”套近乎,特地摆设了丰盛的宴席来热情招待,而置跟黄一同赴考的卢于不顾。见此情景,出身于贫苦人家的卢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他只有暗暗地叹了口气儿,心想这还能说些什么呢?“人穷志短”这句俗话,虽然未必真能把他击倒,但世俗的力量有时也真的很强大,这个理儿卢肇无疑是十分明白的。他遂在心里暗暗地较劲:在即将到来的考试里一定要取得好成绩,让这位太守大人看个真切!
事实上,卢肇在乡里时便有着极为高昂的志向。一次在送弟弟去读书时,他就曾经写有七绝诗以明心志云:
去日家无担石储,汝须勤苦事樵渔。
古人尽向尘中远,白日耕田夜读书。
艰难困苦自然阻拦不了他那奋发图强的进取心,即使在一些登山访问寺庙这样极其普通的事情里,他也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和想望:
祝融绝顶万余层,策杖攀萝步步登。
行到月宫霞外寺,白云相伴两三僧。
对于比他年纪轻得多的弟弟,卢肇心中便觉得该写首诗来劝慰劝慰才是。只是对于他自己,那“白日耕田夜读书”的勤苦生涯,固然也就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此即便在写作《杨柳枝词》这咏物诗时,他也坚持认为:
归来若得长条赠,不惮风霜与苦辛!
但现在,眼前这位势利的太守大人却把自己冷落在了一边,竟去单独邀请跟自己相识的黄颇赴宴,这不是明摆着瞧不起我卢肇吗?我卢肇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我有文才,有志向,更为重要的是我还有高尚的品德操守呢!卢肇这样一想,便毅然奋然地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
就在第二年,也就是会昌三年,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从京城传到了宜春:卢肇已经顺利考取状元了!去年那位并未邀请卢肇赴宴的太守自然慌了手脚,知道卢肇近日就要回家省亲,遂急忙赶到了城郊迎接卢肇驾临。当时正值端阳佳节,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正要举行,太守便坚请卢肇同去参观这一盛事。卢肇思前想后,不由感到这人情世故的巨大反差,他当即赋诗一首,其中有如下句子说:
向道是龙人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这诗表面上是在写龙舟竞赛活动一事,事实上,它就是卢肇对人生的深沉慨叹。现在,人们把一些体育活动称之为锦标赛的,大概与此就颇有渊源关系。
钱起深月夜听诗
盛、中唐之交的著名诗人钱起,由于他诗作所具有的成就,人们便有了“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这样的口诀。但钱一听就很不高兴了,居然嗤之以鼻道:“郎士元怎么能跟我相提并论呢?!”也有人把钱跟刘长卿并列,而此后的评论者却又觉得钱的水平远远逊色于刘。
但不论怎么说,钱起的诗作水平固然是很不简单的。尽管他曾在驸马郭暧的席上不得不服了李端,但他也曾在江淮诗人满座的情况下,因诗笔擅场,便一举摘得该次诗会的桂冠。
吴兴人钱起小时候就极其聪明,还在乡里时他已很受人赞赏。有一次随人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并住进了旅馆里;正感无聊的他便趁着皎洁的月光外出散步。忽然间,户外那悠远的吟诗声缓缓地传了过来,平时也喜欢吟诗的钱起不觉就仔细聆听起来。不知怎的,那人却一再地吟诵着这么相同语汇的两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于是,钱起遂起来开门并缓缓地踱了出去,看看究竟是谁在吟诗。但大门一打开,却居然没有发现人!钱心中深觉奇怪,凭着他那极强的记忆力,一下子就把这诗句给记住了,只是他心中并没有太拿它当回事儿而已。
玄宗天宝十载(751年),钱起参加“粉闱”考试,那试题就是《湘灵鼓瑟》,要求写作一首五言排律诗。他知道这题目出自屈原《楚辞·远游》里的句子“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由于对《楚辞》的格外熟悉,因此他自然很高兴;但在真正构思写作时,却久久未能完稿。正在迟疑间,钱起忽然想起那天晚间户外吟诗声的韵脚不也属于“九青”部吗?而且,如果把那联诗用在自己这诗结尾的话,不也是天衣无缝吗?想到这里,他很快地便写成全篇,并提前交卷了。
时任主考官的李暐,就把他眼前这份试卷拿了过来,并一再端详着: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李考官一再摇头晃脑地轻声吟诵着,他完全被诗中这优美的意境征服了;就是后来在试房里休憩时,他还一再叹赏着,并对之拍案叫绝道:“像这样高妙空灵的结句,只有神物相助才能写得出来啊!”于是,李便把钱置于高第;没过多久,钱就被授予校书郎一职。而此后,他的诗作还得到了大诗人王维的大力赞扬,说钱诗颇有“高格”。至于后来著名诗人如苏东坡、秦少游等人所用“湘灵鼓瑟”这一意象时,就几乎没有不以钱起这诗为蓝本的,却居然忘了它更早的出处《楚辞》!
姚太守择婿
五代十国时期的北京人高越,字冲远,聪颖有才思。他在北方的文名很大,当获悉卢文进有个女儿既美丽又聪慧,而且还善于写作诗文时,高冲远便携带着自己那得意的诗文稿前往拜访。卢一见,大为快慰,当即便把爱女嫁给他,从而成就了一桩美好姻缘。又如晚唐时,尚书韦宙因欣赏来鹏的才华,就邀请他入其幕府,还携带他出游四川,而且也曾要让来鹏做他的女婿。尽管这好事因故未果,但韦宙仍向主考官推荐他。
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姚合,因爱才惜才遂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的故事。自身原本就很有才华的姚合,在担任杭州刺史时,因爱惜人才而流播着一桩佳话。
睦州(今浙江建德)青年李频,长得非常清秀;他从小就非常聪敏,记忆力特强,所以很早便写得一手好诗。李频从诗友方干那里获悉,姚不仅有着不凡的诗才,而且还特为赏识别人的才华。居住在西山的李频觉得自己老住在乡下也不是久长之计,遂不远千里跑到杭州,请姚合给他的诗作出品评;李频心想,姚的评定说不准将会给自己有颗定心丸吃呢。
在杭州太守府里,李频把自己的身世向姚公简单扼要地作了介绍,然后便恭恭敬敬地把随身携带着的诗文稿呈献给他。一翻开诗文集,一首题为《湘中送友人》的七律诗,直跃入了姚公的眼帘。读罢,姚公不禁掀髯大喜道:“君有此诗才,来科考取进士,又有何困难哉!”李频一听,既惶恐又很兴奋地向姚公深表感谢,同时自谦地请姚大人多加指教。姚合点了点头,就莞尔吟起了这诗来: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天。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好诗啊,真是好诗!”姚合自言自语道:“首联对起的作法,自从老杜以后,真正能做到如此绾合自然的已属不多见。而且此诗先写湘水连天,正为离人独往凄凉一衬呢!如此幽情寓思,实乃精妙之极!”李频喜上眉梢,心说,人们传说惜才爱才的姚大人果然名不虚传!
此时,姚合手里拿着诗稿,严肃地凝视着李频并询问:“贤契可曾成家?”李频当即恭敬作答道:“回大人,小生由于一直攻读书史,尚且无暇顾及成家之事。”姚合便大喜道:“本官愿以小女为君侍奉箕帚,不知意下何如?”李频更是兴奋不已地向姚大人深施一礼道:“多谢大人垂青!”由于这首绝妙好诗所起的作用,杭州刺史姚合便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