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2)

(2024-01-31 21:09:54)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2)

        狂走从人觅梨栗
        苏轼小时候贪不贪玩儿?贪玩儿。有诗为证:“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眉山城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好玩的去处数不清,小伙伴们动不动就聚成高高矮矮一大群。苏轼苦读书,然后就释放。有人称他是“三好”学生:好玩,好吃,好学。
        小苏轼如何去释放?上树摘鲜果,下水摸大鱼;骑牛读圣贤书,冒雨走永寿镇。这个苏子瞻自称浪里小白条,大江出没烟波里。拍巨浪,扎猛子,浮对河,掰新笋子烧来吃,手持弹弓追老鹰。永寿镇在城东二十余里,苏轼、苏辙跟着大人走亲戚,返回时忽遇偏东雨,个个淋得瓜兮兮。唯独苏轼浑然不觉。他自诩三岁半就爱上了淋雨,毛毛雨,雷阵雨,偏东雨,淋得好生欢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后来的名篇《定风波》,有童子功的。淋雨回城可不是徐行,而是顶着暴雨冲过了河石坝,冲上了城东三丈高的唐城墙,再穿城三里三,一口气冲进城西温暖的家。他还拒绝喝妈妈熬的姜汤,小小男子汉气宇轩昂。
        苏子瞻在眉山城,东逛西逛胡乱走,屁股后头是苏子由和表弟程六。弟弟跟着哥哥耍,哥哥又跟着大娃娃。何处觅梨栗?单觅别人家。在自己家里不可能“狂走从人”。翻人家的青砖墙,苏子瞻的手脚相当麻利。苏子由体弱,身板薄,指劲不够,爬上墙又滑下来,再爬,再滑,韧劲生焉。子由的这股子韧劲,后来带到了复杂的官场。
        苏子瞻噌噌噌上树去也,苏子由在树下扭头望风,抬头望哥哥,心儿怦怦怦。哥哥摘了梨子桃子或荔枝板栗,不会先饱自家口福。白里透红的大桃子抛下去也,子由稳稳地接住,喜滋滋抱在怀里。仙桃啊。
        哥哥在树上激动,压着嗓子说:“弟弟你先咬一口啊,尝个鲜啊。”
        弟弟的声音像蚊子叫:“等哥哥梭下来一块儿吃,我们今天吃安逸。”
        苏东坡诗云:“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苏子由追怀哥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程兄弟七八个,狂走大街小巷,翻墙爬树吃惨了。眉山儿童常说“吃惨了,吃笑了”。苏轼把杜甫的两句诗抄下来,贴在南轩的门板上:“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学堂先生刘微之看了摇头。须眉皆白的苏序爷爷看了点头。

        好吃嘴
        苏东坡吃东西永远包嘴儿包嘴儿,从眉山吃到汴京,吃到杭州,吃到苏州,吃到扬州,吃到黄州,吃到惠州,吃到儋州。“自笑平生为口忙。”天府之国,食材丰富甲天下。苏东坡的妈妈程夫人,原本是在富贵窝中长大,见识过好多美味佳肴。她嫁到苏家,亲手做饭菜,她带到苏家的丫头任采莲做帮手。苏家菜那个香啊,香飘半条下西街,飘上了高高的西城墙。人们一旦走到了下西街,就要吸鼻子,相顾曰:“闻到没有闻到没有?苏家的回锅肉,苏家的板栗烧鸡,苏家的小笼肉包子,苏家的大蒜清烧鲢胡子……”在眉山,苏家属于中等人家。
        苏轼上学围着先生转,放学围着锅台转。妈妈切肉,菜板上他要尝一口;乳娘蒸肉包子,他咬得满嘴流油,烫得吞吐舌头。边吃边东问西问,很想知道一桌好菜是怎么弄出来的。
        话说有一回,苏子瞻伙起好友杨济甫和苏不疑、苏不欺、苏不危,带了小不点儿苏子由,跑到西城墙上操办宴席。弹弓打肥鸟,长线钓大鱼,还偷了一块家里的猪肉,几节香肠,五个鸡蛋,果蔬无计,还有一坛子香喷喷的老酒!火砖砌灶台,树枝树叶烧起来。锅瓢碗盏敲响了早春二月,麦苗儿青青菜花儿黄,嗬,天上有个金太阳。
        苏子瞻天不亮就开始忙了,先偷肉,后打鸟,再钓鱼……要搞得不声不响,井然有序。宴席要办得漂亮,宴请亲爱的爷爷和几个眉山老酒仙。他负责煽火煮肉,三斤重的猪肉要煮到七分熟,捞起来切成片,再用盐菜回锅。苏子瞻盯着锅里煮的二刀肉,学爷爷念念有词:“猪肝下锅十八铲,回锅肉啊八十铲……”可是忽然间,苏子瞻抬望眼看见了峨眉山,金灿灿的金顶啊,父亲上过金顶,亲眼看见了佛光,亲眼目睹了云海!神了,呆了,猪肉香闻不到了。苏子瞻不知不觉走到了城墙边,盘腿而坐,神往那似乎近在咫尺的峨眉仙山,满脑子遐想,“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谁写的?李太白!词语修饰自然,美感浸入肌肤。
        一个时辰仿佛在转眼之间。太阳偏西了,火熄了,柴火慢慢变炭火;煮肉的水干了……一股春风从背后来,苏子瞻闻到了肉皮的焦味儿,道声不好,跳起身来奔过去。
        哇!猪肉炖得稀溜耙,皱着眉头去尝它。呵呵,居然味道还不错,肥而不腻,爽口得很。后来,苏东坡在黄州写下打油诗《猪肉颂》:“……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大文豪写诗歌颂猪肉,除了苏东坡还有谁?一道千年美味,诞生在眉山西城墙。
        苏东坡自称老饕,有《老饕赋》。他饱尝美食,创造美食,传播美食,把川西坝子(成都平原)的几十种美味带到大江南北。这个眉山城的好吃嘴哟,一辈子享口福。

        不残鸟雀
        苏东坡捉鱼打鸟凶得很,自称百步穿杨,能够穿叶射鸟:不需看见鸟,只见树叶子晃动,弹弓石子就射出去了。但闻石子破空之声,说打胸脯子,不打嘴壳子。古楠高不高啊?高得很,枝干峥嵘伸入云,苏东坡爬楠树掏大鸟窝,吃鸟蛋吃笑了。眉山的男孩子谁不玩弹弓啊?学堂先生刘微之也不反对,先生还引用孔夫子“弋不射宿”,不打归巢鸟罢了。
        狩猎之乐趣,深藏在人类的基因中。
        苏东坡刻苦学习之余,伙起众兄弟,东打鸟西打鸟,那桑木弹弓浸过三次桐油,轻便而结实,称手,光滑,漂亮,天庆观的学生个个羡慕,邻家女孩儿总想摸一摸。一把好弹弓啊,拢集了原野,招呼了树林,连接了天高云淡,逼近了莺飞草长。一年四季有它,睡里梦里爱它,上学路上亲亲它,放学回家藏起它。自然之美与这把弹弓有关。存在的惊奇却先于美感。拢集广阔野地的弹弓啊……
        可是妈妈发现了它。妈妈曾经听说过,城里有个弹弓高手,原来却是自家娃。
        妈妈啥也不说。她捡了一只受伤的丁丁雀儿,让子瞻给它养伤。子瞻一向对草药感兴趣,忙起来了,跑到城墙边挖了野三七,咬碎,敷在丁丁雀儿的伤口上;又弄虫子、蚯蚓喂它吃,整整忙了五天,必须细心周到,夜里梭下床看望它好几次。小鸟的伤养好了,不肯飞走,只在苏家园子里飞来飞去,可爱极了,它的叫声非常好听。它还引来许多同伴,在苏家五亩园子的杂树上筑巢,安家,其乐融融。这种鸟叫桐花凤,只有拇指大。
        有一天妈妈发现,子瞻在凝望堂屋里的佛祖像。
        又有一天,子瞻悄悄把心爱的弹弓埋进土里。也许,程夫人并不知道,她也不问那把弹弓的去处。普天下的好妈妈大概都这样。《东坡志林》有一篇文章:《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苏东坡做官四十年,辗转南北十万里,对老百姓仁慈无边。他小时候的体验无限重要。
        他一生不变的核心关切就四个字:风俗,道德。

        (摘自刘小川著《品中国文人系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