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老年的生理变化
衰老过程是人们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步入老年后,生理上的变化给老年人带来恨多不适、烦恼和困境。因为生理各个器官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机体的基础代谢率降低,生理功能减退,消化系统的调节适应能力也在下降,多种生理功能产生障碍。
人到了老年,从外貌、形态到身体器官都出现了老化的现象,也是在告诉人们已步入老年的一种迹象。
(1)外貌的老化
因皮下血管发生营养不良性改变,毛发髓质和角质退化可发生毛发变细及脱发;黑色素合成障碍可出现毛发及胡须变白;皮肤弹性减退,皮下脂肪量减少,细胞内水分减少,可导致皮肤松弛并出现皱纹。由于椎间盘萎缩和脊椎骨弯曲度增加,下肢弯曲,骨质疏松等原因使老年人身高下降。
(2)形态的老化
老年人形态上的老化,主要指细胞的变化、组织和器官的变化以及整体外观的变化。衰老引起形态的变化必然导致老人不满意自己的形象,挫伤老年人自尊心,并由此提示老年人已是来日无多。
(3)感觉器官功能下降
老眼昏花、听力下降、味觉迟钝,这些都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带来诸多不便。例如,由于听力下降,容易误听,误解他人谈话的意义,出现敏感、猜疑,甚或有心因性偏执观念。
(4)神经运动机能缓慢
老年人的行动以及各项操作技能变得缓慢、不准确、不协调,甚至笨拙,这些都会减少老年人外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操作性动作缓慢、迟钝,在劳动工作中,势必跟不上青壮年。一些老人常采用好谈“当年勇”的心理自我防御方式,以补偿和掩饰自己能力的不足。
(5)记忆减退
老年人的记忆特点是:近事容易遗忘,而远记忆尚好。有命名性遗忘。速记、强记虽然困难,但理解性记忆、逻辑性记忆常不逊色。
(6)性格改变
老年人性格逐渐发生改变,因常不为老人自己察觉,故多否认。性格改变的特点是:由于记忆力减退,故说话重复唠叨,再三叮嘱,总怕别人和自己一样忘事。抽象概括能力差,思维散漫,说话抓不往重点。学习新鲜事物的机会减少,故多根据老经验办事,固执、刻板。工作能力下降,会增加老朽感、无能感、情感脆弱和情绪不稳定。有些老人由于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影响人际关系,乃至夫妻感情,彼此抱怨对方脾气变怪了,对不起自己。实际上,双方的性格都因年老而改变,但又只看到对方在变,互不理解。
(7)适应能力的变化
老年人对内外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下降,体力活动时易心慌气短,活动后恢复时间延长。对冷、热适应能力减弱,夏季易中暑,冬季易感冒。一些年轻人恨易应付的体、脑力劳动,老年人常难以负担。由于对体位适应能力减退,老年人血压波动大,代谢能力低下。
(8)呼吸系统的变化
步入老年时期鼻软骨弹性开始减低,黏膜及腺体也开始慢慢萎缩,整体气道防御功能下降;咽黏膜和淋巴细胞萎缩;气管、支气管黏膜也开始慢慢萎缩;肺泡壁变薄,肺弹性回缩力降低,残气量增多,咳嗽反射及纤毛运动功能退化。
(9)消化系统的变化
口腔牙龈比年轻人萎缩多了,食欲开始出现减退现象;食管肌肉萎缩;出现肝细胞数减少,变性结缔组织增加等消化系统的变化。
(10)免疫系统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老年时期人体免疫功能与机体衰老呈平行下降。主要表现在:
胸腺。老年期胸腺明显萎缩,血中胸腺素浓度下降,使T细胞分化、成熟和功能表达均相应极度降低。
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明显减弱,对外来抗原的反应减弱。
β细胞、β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应答随增龄而下降,抗原和抗体间的亲和力下降;需要T细胞协助的体外免疫应答也随增龄而下降。
自身免疫。老年人自身免疫功能大大增加,免疫细胞的识别能力随增龄而减弱。除攻击外来病原体外,还攻击自身组织,引起机体衰老死亡。
生老病死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能使人延年益寿,但长生不老的妙方毕竟是不存在的。人到了一定年龄,生理机能将逐渐衰退,新陈代谢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下降,免疫力降低、体质减弱、多病及心理功能衰退,因此不宜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更不能像青壮年那样冲锋陷阵了。老年人承认这个现实并正确对待,就会拥有一个健康、长寿的晚年。
适当“服老”健康生活
人体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正如年长日久运转的机器,其零部件会磨损一样。从人的生理角度而言,因为衰老,老年人在体力、应变反应能力等方面都不如年轻人。但是,不能因此而消沉,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要在精神上有进取心。
老年人心灵上的“不服老”
作为老年人,要敢于面对衰老,敢于服老,把自己的“老”作为年轻人的表率。要知道,“老”是一种财富,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老”是一种境界,胸襟开阔,乐观豁达。老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能力和需要,从参加文体活动和有意义的活动中寻找乐趣。但是,要记往量力而行,决不能蛮干和超负荷。
老人贵有阳光心态,在平凡的日子里种植快乐。走上社会参与各种活动,享受情趣快乐是抗衰老的良药,也是晚年人生的价值所在。曹操的《龟虽寿》诗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不服老的千古绝唱,曾鼓舞多少仁人志士为事业奋斗终身。
而这种“不服老”,是心态上的不老。正如他人的文章中所说:“一个人,不管他的生理多么衰老,只要他的内心不老,思想不老,笃信生命不息,希望不泯,时刻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即使已年至耄耋,仍然可以拥有一个金色的暮年。承认老而不服老,自娱而不自怜,自信而不自弃;去浮躁,存从容,弃浮华,留朴素;面对滚滚红尘,我自淡然若素;给心灵留下一片净土,让灵魂获得安宁,才是老年生活的最高境界。”
正所谓老与不老全在于心。只要心灵不老,精神不老,你的生命依旧光彩鲜亮,生命的秋天仍会硕果累累。
老年人要学会服老
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要学会服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进入老年阶段后,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已经不同程度的衰退,就像一台机器,各个零部件慢慢磨损,甚至已失去原有的功能,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
人上了年纪,要知老服老,才能健康长寿。知老和服老,需要把握两个度。
(1)一定的“限度”
所谓“限度”,是要遵循科学健康的养生方法。例如预防脑意外,要注意“两个五分钟”(睡眠坐起、下地之前,需停留五分钟);疏通血管的“一日三口”(即早一口红酒、午一口醋、晚一口果汁);预防眩晕“不突然弯腰低头”等。此类方法行之有效,不妨拿来一用。
另外,老年人自身体质、承受能力等,都有个性化的限度。比如患糖尿病和患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老人,饮食的原则就不一样。前者需要高蛋白低热量,后者要求低蛋白高热量;前者限糖,后者不限糖,两者不可混淆。限度如同圭臬。如若违逆,势必对身体造成伤害,有时后果是不可逆的。
(2)一定的“自由度”
是指老年人应保有安静、宽松、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人上了年纪,不宜身临大轰大嗡的热闹场合。尤其是患病和体弱老人,适宜自在的安静氛围。
在健身方式、志趣爱好的选择上,老年人也应以力所能及为宜。如果感到吃力,应及时予以纠正。一位书画老人说得好,他把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叫做“信马由缰”。自我欣赏、不求闻达的全然放松,既获得艺术享受,又进入科学的养生境界,何乐而不为?
老年人切记:情绪和思维是密切关联的,老年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老之将至是自然规律,才不会感到惶恐和沮丧,才能正确处理老年期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中的问题。
做到知老、服老,才有利于颐养天年。
(摘自《越老越健康》苗懿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