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人的礼俗(2)

(2024-01-15 20:48:35)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老北京人的礼俗(2)
礼让长者

        三、待宾礼仪
        1.待宾基本礼节
        迎宾通行的一般礼节是,当客人走近时,主人要赶紧走向前迎接,并说一些简单的欢迎词,例如“欢迎来访”“欢迎光临”;如果来不及亲迎客人,就要说些表示歉意的话,例如“有失远迎”“失迎失迎”等;如果来客是很久没见面的朋友,要说“好久不见了”“久违久违”;如果和来客是初次见面,就要说“久仰久仰”“闻名不如见面”等。客人如果手提物品,主人这边的晚辈要赶紧接过来,并真诚道谢。客人进屋后,要把最好的座位让给客人就座,客人若是初次来访,还要向客人介绍家人。然后给客人沏茶倒水,端上水果和点心等。主人一方要表现出热情和真诚,切不可流露出不耐烦的样子或怠慢之意。总之,待宾礼节的核心就是“客人至上”,一切以客人为先。
        2.邀请与提拉
        在北京传统社交礼仪中,请客或拜访讲究提前告知,让前去约访的人或邀请过来的人有个准备,这是一种会客礼数。按北京的老规矩,三天为邀,两天为请,当天为“提拉”。老北京人最忌讳当天请客,大多会提前三天告知。
        3.请客要送请柬
        老北京人请客,必须要送请柬。送请柬有两种方式,一是让人代送,二是本人亲自送,特别是对尊贵的客人,必须主人本人亲自送请柬。请柬亲自送,不仅是一种礼节,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而且还可以现场确认客人能否参加。
        4.说话得体
        北京人在待人接物上从不怠慢,因此,“看人下菜碟儿,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北京传统社交礼仪的一种礼数要求。这个规矩的意思就是在待人接物上,要察言观色,弄明白对方的身份和喜恶,要投其所好,不可不知深浅随意说话。
        5.话到礼到
        “话到礼到”是北京传统社交礼仪的一项礼数要求。北京人认为有些话没跟上或没说到位,就意味着“礼”没到。北京人认为有些客套话是一种体贴和温暖,该说的一定要说到,做到有礼有节。
        6.正事儿要坐下说“正事儿要坐下说”也是北京传统社交礼仪的一项礼数要求。老北京人认为,站着说话是寒暄,坐着说话才是郑重其事地谈事情。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坐着说话是彼此互相尊重的礼节;二是北京人办事认真;三是坐着说话沉稳踏实且能心平气和,有利于坦然沟通。
        7.主座儿
        北京传统社交礼仪在餐饮方面还有诸多讲究,除了前文提到的饭桌上说话、用餐的礼数,还要懂得确认饭桌上的“主座儿”。中餐圆桌聚餐制,讲究面门为上、局中为上,一般面门的位子、正中的位子是主座儿。不管是主人还是客人,主座儿一定是年长者或身份尊贵者就座,且主座儿的人一定是先坐先起的,其他人都要根据主座儿来选择自己的座位。
        8.边儿站
        北京传统礼仪文化向来注重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种礼仪规则在社交待客方面也有充分体现。“边儿站”是指在长辈们谈话的时候,或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晚辈不能与长辈或客人坐在一起聊天,更不能在一旁随意插话。晚辈最好在一边站着,帮着长辈招待客人。
        9.敬茶
        在北京人的社交待客中必不可少的是敬茶和敬烟,这也是有礼数要求的。老北京人的敬茶规矩:要当着客人的面烫一下茶杯,然后问客人喜欢喝什么茶;茶壶的壶嘴不能冲着客人,倒茶的时候要把茶杯拿起来再倒,且不能倒得太满,七分满最佳;要根据客人喝茶的情况,主动为客人添茶续水。
        10.打招呼要用尊称
        称谓是社交礼仪中的基础要素,如何称呼别人也是待人接物首先要学习的礼仪要点。北京传统社交礼仪要求,不管见的是谁,见面一定要打招呼,北京人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要学会“叫人儿”。见面打招呼的称谓要根据人物、环境而定,通常使用的都是尊称或泛尊称。例如,常用的“先生”“女士”等泛尊称;依据对方的年龄、身份,通常可称叔叔阿姨、大哥大姐,或是以对方的学衔、职业、职位、职称等作为称呼。
        11.待客与会客的忌讳
        日常待客与会客中,除了遵循待宾基本礼节和礼仪,在迎来送往上做到礼数周全,还要注重言谈举止等细节上的规矩。特别要忌讳一些不好的小动作,例如,剔牙、抖腿、晃头、抠鼻子、掏耳朵、剪指甲、挠痒痒等。
        12.送客礼节
        送别客人是待宾礼仪的最后一个程序,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待宾客一定要有始有终,热情有度。当客人告辞时,主人一定要真诚挽留,但也要尊重客人的意愿,若客人有其他安排,也不能强留。主人要等客人起身后,再站起来相送。尽量把客人送到大门口或交通工具上,道别后还要目送客人远去。切不可刚和客人告别,就转身而回,甚至立即关门。

        四、家庭礼仪中的“老规矩”
        1.有大有小
        大,指的是长辈,小,自然指的是晚辈。有大有小,意思就是在家里,长辈要有长辈的尊严和示范,晚辈要有晚辈的规矩和礼貌。北京人特别重视家里晚辈与长辈之间的礼数,长者先幼者后的规矩,体现在老北京人居家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长辈发话晚辈才能坐,长辈发表意见后晚辈才能表态,长辈用完餐晚辈才能上桌等。当然,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许多老规矩自然就被淘汰了,但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敬重长辈的传统美德和长幼有序的生活准则。
        2.拘面儿
        老北京人十分重视“德性”, “拘面儿”就属于“德性”的范畴,这种规矩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了一种规避隐私、讲究礼义廉耻等行为规范。所谓“拘面儿”就是指长辈在晚辈面前要拘着点,要注意生活小节,不能放纵自己,不能过于随意,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威信。
        3.出门要言语,回家要打照面
        长辈在晚辈面前要“拘面儿”,晚辈对长辈的敬重则体现在日常的请安和汇报方面,简单地说就是“出门要言语”和“回家要打照面”。“出门要言语”意思是晚辈要出门的时候,不管干什么,都要和长辈说一声,这是最起码的尊重。同样,“回家要打照面”就是晚辈回家后,要和长辈当面问个好,报个平安。
        4.礼让长者
        北京传统家庭礼仪中的核心思想就是长幼有序,而长幼有序的直接体现就是礼让长者的生活准则。晚辈和长辈一起,出门进门、落座起来,一定是让长辈先行。打照面时,晚辈一定要侧立到一边,等长辈走过去,自己才能离开;如果是和长辈同一个方向行走,要在后边跟着,切勿超过长辈,若有事需要先行,也要和长辈打招呼、说明情况后方可离开。

        五、婚姻礼俗
        婚姻礼俗作为一种民俗现象,自古以来就伴随着人类的繁衍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向认为“家”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男女结婚后组成家庭才能传宗接代生儿育女。因此,男女婚嫁成为人生大事,婚姻礼仪自然也被视为人生大礼。在旧时社会,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制。老北京作为封建社会的都城,其婚姻礼仪受到王宫贵族的影响。王宫贵族所遵循的是始于我国周代的婚姻礼仪“六礼”,包括六个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来“六礼”传至民间并得以延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有所从简,但是基本上仍然遵照一些约定俗成的仪式和程序。老北京民间办婚礼讲究的是“礼数”和“场面”。需要说明的是,各民族的婚姻礼仪有着显著的差异性特色,这里主要介绍较具普适性的老北京汉族的婚姻礼俗。
        1.婚礼前仪程
        (1)提亲。
        提亲是第一个程序,也称“保亲”,是“六礼”中的“纳采”。提亲者就是媒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介绍人。旧时北京家庭子女二十岁左右,就有媒人上门来介绍对象即提亲,也有亲友提亲的,称为“说媒”。经媒人介绍,男女双方家长同意后,要先“过帖”。“过帖”就是男女双方两家各自用红纸折子写上双方家族的籍贯、三代官职。双方交换帖子并认为门当户对后,再过“八字帖”。旧时在进行提亲礼时,年轻男女都不能见面。直到民国初期,北京才有了相姑爷之说,就是在媒人的陪伴下,约好时间、地点,在庙会上借游览之际,男女相看,但并不介绍双方认识。
        (2)合婚。
        合婚,就是看看双方属相和命运是否相匹配。旧时北京人认为,属相相合是合婚的首要问题,只有双方属相相合才可成婚,否则,婚后就会出现相克、妨碍家运等问题。合婚,也是“六礼”中的“纳吉”。这种礼俗是要看“天神之兆”。因此,合婚是双方能否缔结为夫妇的关键环节,如果其他各方面都相符,但八字不合、属相相克,有情人也无法终成眷属。
        (3)放定。
        放定俗称下彩礼、过礼,是婚姻礼仪中的一项重要程序,以此来确定双方的婚姻关系,类似于如今的订婚仪式。放定是合婚通过后的第一项仪式,其主要内容是男方送给女方礼品,分为放小定和放大定。例如,男方送女方戒指,就是放小定,女方戴在手上则表示“有夫”之意。放小定后,男女双方就要开始做准备了,男方布置新房,女方准备嫁妆。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就要放大定了,标志着婚事已成定局。一般由男方提出婚期与女方商议,双方共同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举行“大定礼”。同时,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礼,一般也是在放大定的时候提出。
        (4)送嫁妆。
        置办嫁妆是女方结婚前的头等大事,因为嫁妆的数量、规格、档次直接体现着女方的家境和品位。送嫁妆这一礼俗至今也是婚礼过程中的重头戏。在女方出嫁的前一天下午,娘家人要把提前置办好的礼物陪送过去,亦称之为陪嫁。旧时北京,嫁妆多少以“抬”计算。“抬”又分为“高抬”和“矮抬”, “高抬”摆放如意、钟表、盆景等摆件物品,“矮抬”则是柳条筐,筐里放置脚盆、痰桶等生活用品。送嫁妆的队伍要在街上绕行一圈,以显示女方家的经济实力和嫁姑娘的喜庆。嫁妆送到男方家门前,男方要出来四至八人迎接送嫁妆的队伍。女方嫁妆送到后,第二天男方就可以迎娶女方,举办正式婚礼。
        2.婚礼典礼仪程
        (1)迎亲。
        旧时北京都在男方家里办喜事,因此首要的就是在自家院子里搭酒棚,也就是喜棚,即为亲朋好友设座以招待酒饭。搭喜棚是举办婚礼前必须准备好的,就像现在要提前订好酒店一样,是迎亲的一项重要内容。旧时北京有专门搭棚铺的,称为“棚行”,主要集中在东四、西单、鼓楼等地,因此这些地段也有“棚铺窝”之称。搭喜棚是有讲究的,在喜棚的棚口和门前,要用红色、黄色和绿色的彩绸结成彩球;在大门两旁要贴上红纸,在红纸上用毛笔写上大喜字。喜字是我国民间的吉祥字,单喜字用于嫁女,男方娶亲要贴双喜,即“囍”字。办喜事的人家还会在喜房倒贴喜字,寓意“喜到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满、汉两个民族对喜字的认识并不一致,汉族人认为双喜是喜庆、婚娶的吉祥福瑞,而满族人办喜事,无论嫁娶,用的都是单喜字。
        (2)喜房。
        男方长辈通常选择家里正房中的东套间作为晚辈的喜房,即新婚夫妇跪拜天地、坐帐的屋子。喜房的布置颇为讲究,房中的玻璃窗要用红布帘遮起来,屋中要摆设“天地桌”,桌布选用绣有鸾凤和鸣的大红缎子,桌上供奉天地爷和诸神像,还要摆放新娘进门时用的马鞍、桃木弓、柳木剑等仪式用品。
        (3)娶亲。
        除了搭建喜棚、布置喜房以外,男方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要办,就是按照规矩,选请一位年长妇人作为“娶亲太太”。选取条件是这位娶亲太太必须是个“全福之人”,即有丈夫、儿子、女儿,并且她的属相不能和新郎、新娘相克;她还要懂得迎亲的礼节,善于应酬,因为娶亲太太要作为总主持人,组织整个迎娶仪式。
        (4)坐轿。
        北京地区一直流行着“大闺女坐轿——头一回”的谚语,以此来形容第一次做某件事情。这里的“坐轿”就是指女方出嫁乘坐轿子。传说出嫁坐轿的礼俗,是因为清朝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曾经亲赐大轿将新娘送到了婆家,人们就认为女子出嫁的时候坐轿子,有吉祥如意的好彩头,因此这一礼俗受人遵从并流传至今。同时,为增添喜庆气氛,男方会在迎亲的前一天,先将迎娶新娘的花轿放在自家门前,供街坊四邻观看,旧时也将此种做法称为“亮轿”。
        (5)仪仗。
        北京传统婚俗中,男方的迎娶队伍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发轿。娶亲仪仗的配置一般是开道锣一对、弯脖号一对、大红龙凤伞一对,接着后面是吹笛、吹笙、吹唢呐等的乐队各一对,乐队后面就是喜轿,一般是八抬大轿。抬轿讲究四平八稳,尤其考验轿夫的脚步功夫。迎娶队伍中的吹鼓手、打执事的一般都穿着绿色号衣,轿夫则穿着红边的蓝色大褂。整个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前面鸣锣开道,后面鼓声咚咚响。
       (6)拜堂。婚礼的最后一道典礼仪式就是拜堂了,拜堂也俗称“拜天地”。北京地区的拜天地,行的是“三叩首”礼,具体流程是要先给天地爷神位上香拜祭,然后拜叩父母,最后夫妻对拜,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行完“三叩首”礼后,娶亲太太说“送神”,这时候把香根、神纸和钱粮等一起放在院里的钱粮盆里焚烧。最后,鼓手们奏起清音,大礼告成。
        3.洞房礼俗
        (1)坐帐、
        撤帐、露脸。坐帐是指拜堂后新郎和新娘进入洞房,按男左女右的位置挨着坐在炕上,新郎的右衣襟压在新娘的左衣襟之上,表明已同床。坐帐后,将幔帐拉上,在里面待一会儿,再把帐子拉开,表示已共宿。撤帐的同时要往炕上撒如桂圆、枣、栗子、荔枝、花生等喜果,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吉祥之意。撤帐以后,新郎可用秤杆或者双手把新娘头上所盖的盖头揭下来,俗称“揭盖头”“露脸”。

老北京人的礼俗(2)

        (2)交杯酒、饺子、长寿面。
        揭完盖头,新郎和新娘要共饮交杯酒。饮交杯酒的礼俗和形式取意于“千里姻缘一线牵”的典故,用红绳相连的两个酒杯,新婚夫妇各饮半杯再相互交换。除了共饮交杯酒以外,新郎和新娘还要一起吃饺子和面条。这时的饺子被寓意为“子孙饺”,吃子孙饺的婚俗在旧时北京地区流传甚广,而且讲究是由女方包好饺子带过来,由男方煮熟,同时男方还要煮一碗长寿面,然后新郎和新娘一起吃,寓意新婚夫妇共盼天长地久、子孙福绵。
        (3)闹洞房。
        闹洞房是洞房礼俗中最热闹的环节,在花烛之喜的夜晚,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围着新婚夫妇说有趣的事,或做游戏,民间有“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闹洞房除了增加新婚的欢乐气氛,还有期盼新婚家庭把日子过得热闹红火的祝福之意。但是闹洞房一定要讲究度,切不可做庸俗游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