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是传奇。她的浅吟低唱,不只是一代人的流行音乐启蒙,也是一代人的心灵慰藉。“邓丽君这三个字,拥有开启陌生人心灵的法力。”《邓丽君之梦》的传记作者平野久美子在书中感慨,“之所以能够采访到老华侨的辛酸往事,之所以能够知道远渡重洋赴海外淘金的年轻人心中的梦,开场白完全是她的歌。”
对于已经把她的歌声与自己的人生紧密纠缠的那一代人,缅怀是一种本能,是不会被时光冲淡的内心恒久的暖意。他们并不需要真正了解邓丽君,他们反复追忆的,其实是自己的人生。可是,对于在日益丰富多元的流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和更年轻的一代,对于已经符号化的传奇,情感的建立却需要从真正的理解开始——邓丽君是谁?她何以成为传奇?
“外省人”歌星
如果要寻访邓丽君,需要准备一张世界地图。她生于台弯,葬于台弯,但成名之后可以自己做主的时光,绝大部分却都不在台弯。香岗地区、日苯、美帼、新家坡、英帼、法帼、泰帼,这些地区和国家,都有她的工作和生活轨迹,都埋藏着她快乐或者不快乐的记忆。这些或长或短的异乡时光,就像硬币的两面,她是实至名归的国际化歌者,却也是始终漂泊的异乡过客。
过客的命运,好像从一开始已经定下基调。1949年是很多人命运的分水岭,邓丽君的父母也不例外。1953年在台北云林县龙岩村出生的邓丽君,本名邓丽筠,从一开始,就是“外省人”的后代。她排行第四,是家中五个孩子里唯一的女孩。跟父母屡次搬家,在“眷村”长大,这是台弯当时专门给军队眷属或退伍军人居住而建的居住区,也是“外省人”部落。
歌唱是邓丽君的天赋,也很快成为邓家贴补家用的一种谋生手段。1959年,六岁的邓丽君就开始跟随台弯空军“九三”康乐队四处演出,演唱各地民歌小调与黄梅戏。这是“外省人”的思乡抚慰,也随着台弯当局推行的“国语文化”变革,成为新的本土文化。比起深受日苯影响的台语歌曲,国语歌曲承袭了30年代的上海歌曲、传统地方戏以及中国大陆各个地方的民谣。当时,演唱国语歌曲的少女歌星们,和邓丽君一样,几乎全都是军方人士的眷村子弟,国语标准,家境清贫。
邓丽君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是1963年“中华电台”举办的黄梅调歌唱比赛,当时李翰祥导演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大热,邓丽君以一首《访英台》反串梁山伯的唱段荣获冠军。她因此有机会参加1966年正声公司的第一期歌星培训班,为期三个月,第一次正式接受系统的训练,得到了台弯早期的流行音乐人、作曲家翁清溪的指导。接下来,她继续参加比赛,以《采红菱》获得台弯金马奖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比赛冠军,签约中视,用艺名邓丽君正式出道,年仅13岁。
因为演出与学业的冲突,第二年,邓丽君就休学了。在接受传记作者平野久美子采访的时候,邓丽君回忆过童年,她并不觉得小小年纪就出来专职唱歌是一种苦难。她说:“不是大人要我唱歌,而是我自己想唱的,刚开始时参加国小才艺表演,后来还参加当时广播节目办的歌唱比赛,那时候广播节目是在学校操场录音,我因为很喜欢唱歌,所以唱得非常卖力。而且当时的我非常可爱。”“我很喜欢唱歌,所以我只是为自己在唱歌而已,即使没有奖金,只要能唱歌,我就非常高兴了。”
1967年9月,邓丽君签约台弯宇宙唱片,发行了生平第一张专辑唱片,《邓丽君之歌第1集——凤阳花鼓》,这个系列连续出了19张。这些专辑里的歌曲,大多是改编翻唱中国各地民歌,或是20世纪三十四年代的所谓“时代歌曲”,例如《凤阳花鼓》、《小放牛》、《踏雪寻梅》、《桃花江》等。前三张唱片,邓丽君都是唱别人的歌,直到第四张唱片,她才终于有了第一首属于自己的新歌:《晶晶》。这也是台弯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晶晶》的主题歌。由著名音乐人左宏元作曲,他更为人熟知的,是笔名古月。唱片大受欢迎,风行到要排队才能买到。
在早期的台弯国语流行歌手里,少女邓丽君迅速走红的原因,被喜爱她的研究者归结为三点:“卓越的歌唱实力、温婉的容貌,和蔼可亲的个性。”这些特质终其一生,未曾改变。香岗电台的资深制作人张文新后来评价说:“邓丽君之所以获得这么多人喜爱,可能就是因为她的性格和声音毫无攻击性,任何人都可以接近。”
歌唱“公务员”
自从被发掘出歌唱天赋之后,邓丽君似乎就在马不停蹄地歌唱着。
小学参加康乐队时期,学校大概下午16点放学,补习到18点,然后她要去康乐队表演,回家是深夜23点,第二天早上5点起来做功课,7点去上学。签约中视时期,她在中视“每周一星”的电视音乐节目里,每周固定表演一次,其他时间就在歌厅里献唱。邓丽君的另一位传记作者有田芳生考证:“虽然上节目收入少,但是歌厅的收入多。”“邓家每天摆摊的月收入大概2000元,而邓丽君每月的收入是6000元或8000元。”“台北的夜巴黎歌厅,一场90分钟的表演,大概有15位歌星演唱,邓丽君在这里创下了连唱70天的惊人纪录。”
等到唱片走红,邓丽君的舞台,终于跨出了台弯岛。香岗是她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当宇宙唱片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之后,邓丽君就跟香岗的乐风唱片公司签约了,时间是1971年12月。这家公司原本是以马来喜亚为据点,在新家坡和港台地区都有分公司,她的发展重心,从小小的台弯岛,转向了更广阔的东南亚华人市场。
当时的华人社会中,最受欢迎的是紫薇、文夏、美黛等老牌歌星;年轻一点的,凤飞飞、欧阳菲菲在流行曲目上的地位都十分稳固。邓丽君还是新人,她的生活,和台弯时期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依旧被参加电视节目、录制唱片、歌厅献唱满满占据。香岗九龙有一家叫作东方的歌厅,平日的话是一天唱三场:下午14点半到16点半、晚上19点半到21点半、22点到零点。如果是周六周日,则是一天唱四场:下午13点到15点、15点到17点,然后晚上两场。录音也比台弯时期更为繁忙。“一个接一个地等着录电影的主题曲或者插曲,一天唱个十余首歌曲都很平常。”乐风时期与邓丽君共事过五年的音乐制作人姚厚笙回忆说,“当时都是录一张唱片多少钱,以这种方式计价,因此应该是一有机会就去录,她很小时就成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当她知道自己对家里很有贡献,就觉得很高兴,继续唱下去。”
姚厚笙从欧阳菲菲开始,成功地培育了若干位台弯知名歌星,他也是70年代台弯民谣以及校园民谣热的催生者。在宇宙唱片时代,邓丽君录制的歌曲已经有上百首,但是姚厚笙却从头开始仔细指导,从发声方式到唱歌的习惯,以使邓丽君蜕变为成人歌星。姚厚笙曾经回忆说:“她唱歌的方式总给人一种可爱小女孩的味道,也许是因为节奏轻快的歌曲居多的缘故,语尾总是‘嗯,嗯’的上扬,这种方式听起来是比较俏皮,虽然我打算彻底改掉,不过她日后还是偶尔会不自觉地露出这种唱法。”“我还指导慢节奏的唱法,而且告诉她,你已经不是小女孩了,所以要以更有感情,更像大人的方式来唱歌。”
姚厚笙发现,当邓丽君对于慢节奏歌曲驾轻就熟后,她再唱叙事风的曲子,诠释能力就非常惊人,“把歌词的含义仔细跟她说明后,她就能以惊人的感情加以诠释”。在乐风唱片的打造下,70年代初期,邓丽君的唱片销量非常稳定,邓家的境况也不断改善,全家从台风季节容易淹水的芦洲搬到台北市水源路的公寓住宅,几年后搬到北投奇岩路的一座花园别墅,后来把房子卖了,搬回台北市区,租赁在敦化南路的金兰大厦,最后才买了仁爱路四段一幢新大厦的6层。不过,偌大的房子里,后来经常只有父亲邓枢一个人。
早期唱歌出名之后,邓丽君还涉足过表演事业,参演了两部音乐电影,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不过,她迅速就把重心收回到歌唱上。她可爱的少女性格,也并没有随着这番演艺圈历练而有不好的改变。姚厚笙回忆说:“她总是怀着感激工作人员的心在工作,很体恤工作人员,彩排的时候,她会一直感谢为她伴舞的群舞和负责灯光的工作人员,就是在成名之后,这点仍然没有改变,所以跟她合作,气氛总是很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