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化常识·文学篇(5)|星汉

(2023-12-29 20:55:00)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中国文化常识·文学篇(5)|星汉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关汉卿,号已斋叟,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其剧作的基调。贾仲明在《录鬼簿》中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代表作为《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调风月》等。
        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有“曲状元”之誉。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晚年隐居田园。其作品以《汉宫秋》最为著名。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作品题材多出自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剧,写得悲哀怛侧,雄浑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郑光祖,字德辉,他的剧目主要有两个主题,一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一是历史题材故事。其代表作为《迷青琐倩女离魂》。
        江左三大家
        江左三大家是明末清初人们对当时著名文学家钱谦益(字牧斋)、吴伟业(字梅村)、龚鼎孳(字芝麓)三人的并称。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都宗唐,反对宋诗及宋、元、明以来的剽窃模拟的萎靡诗风。
        钱谦益崇尚杜甫,其《投笔集》中几乎全是杜甫《秋兴》八首的和韵,是最有工力的代表作。吴伟业的诗,辞藻优美,音调铿锵,尤长于七言歌行,创制了“梅村体”的叙事诗风格。龚鼎孳也工于诗、词、文,但在当时和后世,影响都不是很大。
        岭南三家
        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合称。三人在创作上互相推重,在当时岭南地区最享盛名。
        在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上,屈、陈有共同的民族思想,诗歌有郁愤不平之气,他们本人也终生不仕清廷;梁则热衷功名,其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风格平淡。唯有在浓厚的地方色彩方面,三家则有共同之处。
        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主要代表作有《九章》、《九歌》、《离骚》、《天问》等,其中《离骚》是中国最长的抒情诗。
        屈原早年为楚怀王所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但由于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并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后怀王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流放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7年),原名司马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代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西汉大辞赋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其作品辞藻富丽,结构宏大。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他与卓文君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班固
        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在父亲的影响下研究史学。居丧在家时,着手整理父亲的《史记后传》,并开始撰写《汉书》。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被告私改国史,入狱。其弟班超将书稿送至京师,明帝阅后,很赏识班固的才学,召为兰台令史,成《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
        蔡文姬
        蔡文姬(约177-?),名琰,东汉末年大名士蔡邕之女。她自幼就聪颖过人,博学多才,尤其在文学和音律方面更是出众,是个出了名的才女。父亲死于狱中以后,文姬孤苦无依,只好跟着难民到处逃亡。有一天文姬在逃难中正好碰上匈奴兵,被其掠去。从此,她流落匈奴成了左贤王的夫人。
        左贤王很宠爱文姬,夫妻感情很好。蔡文姬在南匈奴一住就十二年,生有两个孩子,但是仍然十分思念故乡。她靠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创作了《胡笳十八拍》,并且经常演奏,借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使人陶醉。
        后来,曹操派朝臣周近出使南匈奴并赎迎文姬。文姬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挥泪与左贤王和两个孩子告别后踏上了归乡的道路。经过长途跋涉,数月之后,她终于回到了曹操的大本营邺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文学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文学史上称其为“田园诗人”。
        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年),东晋末期刘宋初年的文学家。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
        《宋书》本传称其“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因被诬“谋叛”之罪诛于广州,后当街斩首。
        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年),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仁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24岁时举进士,升右拾遗,直言敢谏。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致使陈子昂冤死狱中。
        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他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38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独步千古。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继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王维
        王维(701—761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五律和五绝、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描写的大自然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怀有“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为杜工部。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以古体、律诗见长,作品的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名篇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 “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韩愈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在散文方面,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在诗歌方面,韩愈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掣电的壮观。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柳宗元的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