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谈话你插话,别人当你搅屎棍
在交谈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但许多人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常常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随意插话、打断对方,这样的行为不仅有失礼貌,不但会搅了别人的兴致,还会阻碍别人的思想,破坏别人的情绪,引起别人的反感。
张明正在店里与客户谈生意,谈得差不多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这位朋友一来,不管人家是否有客人,是否正在交谈,直接嚷道:“我刚才在大街上看到了一个大热狗……”接着就说开了,张明示意他先不要说了,而他却说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
这样一来,张明与客户的生意话题被打乱了,对方见状,对张明说:“我看你这挺忙,我就不打扰了,你先跟你的朋友谈吧,咱们改天再谈。”说完,客户略带不满地走了。而张明对那位朋友也很是恼火。
乱插话不仅会打断别人的谈兴,还会使人觉得不受尊重,让人很反感。会说话的人,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会很注意地倾听,然后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会说话的人,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随时摆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一有机会,马上插嘴。
如果一个人正讲得兴致勃勃,听众也正听得津津有味,而此时你却突然插嘴。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说话者对你没有好感,很可能其他人也不会对你有好感。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你应该耐心地聆听他人的话,注意不要插话搅了对方的兴致,这时,点头示意比贸然插嘴要好得多。
插话,就像是一把“钩子”,不到万不得已时,最好不要用它。约翰·洛克指出:“打断别人说话是最无礼的行为。”所以,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你应该:
不要用不相关的话题打断别人的谈话;
不要用无意义的评论扰乱别人的谈话;
不要抢着替别人说话;
不要急于帮助别人讲完故事;
不要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断别人的正题;
不要打断他人的话去争论一些毫不重要的细节。
在听别人说话时,假如你真的有没听懂的地方,或者听漏了一两句,也千万别在对方说话中途突然提出问题,而应该等他把话说完,再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如果你在对方谈话中间打断别人:“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对方就会产生一种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
听人说话,务必有始有终。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有些人往往因为疑惑对方所讲的内容,便脱口而出:“这话不太好吧!”或因为不满意对方的意见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当对方有些停顿时就抢着说:“你要说的是不是这样……”由于你的插话,很可能打断对方的思路,使对方忘记真正要讲的话。
总而言之,请你记住一点:不要随意插话。除非说话的人讲话的时候拖得过长,他的话不再吸引人,甚至令人昏昏欲睡,已经引起大家的厌烦,这时,你打断他倒是做了一件好事。
虽然在别人讲话时,插话是十分不礼貌的,但如果有必要表明你的意见,非要打断讲话,那么你就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插话技巧。
(一)如果你不同意对方的看法,一般也不要打断他的谈话。但如果你们比较熟悉,或者问题特别重要,也可以先表示一下态度,待对方说完后再作详细阐述。
(二)交谈过程中,如果你想补充另一方的谈话,或者联想到与谈话有关的情况,想即刻作点说明,这时,可以对讲话者说“请允许我补充一点”,或者说:“我插一句。”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插话不宜过多,以免扰乱对方的思想。
(三)当你要找交谈者中的某一人处理事情时,可以先给他一些小动作的暗示,他一般会找机会和你讲话。你也可先向他们打个招呼:“很对不起,打断你们一下。”当他们停止交谈时,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说明来意,一旦事情处理完毕,立即离开现场。
(四)如果你想加入他们的谈话,则可以找个适当的机会,礼貌地说:“对不起,我可以加入你们的谈话吗?”或者,大方客气地打招呼,叫你的同事互相介绍一下,就能很快打破生疏的感觉。
总之,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随意插话,但如果不得不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一定要注意插话的技巧,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交谈的顺畅与和谐。
满嘴粗俗口头禅,比蝉还要惹人烦
几乎每个人都有他的口头禅,就像每个人都有他的习惯动作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口头禅已经构成每个人的个人形象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语言的风格是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你拥有某种气质的口头禅,你也就容易被人视为属于某种气质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摒弃不良的口头禅,以正面、积极的口头禅取而代之。
一个满口污言秽语,开口便是国骂、乡骂、神经病等口头禅的人,自然会让人觉得粗鲁、缺乏教养;而以“有请”“谢谢”“对不起”等作为口头禅的人,则会让人觉得有礼貌、有修养。一个总是有意无意地把“真没劲”“真无聊”挂在嘴边的人,给人的印象是疲惫沉闷的;而一个喜欢在说话时插几句“讲老实话”“我实事求是跟你讲”的人,在别人心目中就会显得诚恳、实在。
说话必须要干净、利落、文雅,这不仅是交际的需要,且是培养个人良好谈话修养的要求。因此,我们说话最忌带不文雅的口头禅。这是一种不良的语言习惯,它有损我们的风度,所以必须坚决戒除。不良口头禅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脏话口头禅
有的人说话时经常使用粗俗、不堪入耳的语言。这种口头禅给人粗野鄙俗、低级下流之感,给人留下极为恶劣的印象,不仅降低了你本人的身份和品位,还会使人反感。
(二)废话口头禅
有的人讲起话来,满口“那个”“这个”“嗯”“啊”,这种口头禅往往把语句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语言显得拖沓紊乱不流畅。
(三)傲语口头禅
有些人在与人交谈之中,经常使用如“你知道吗”“我跟你讲”“我告诉你说”“你明白吗”等等。这些往往只是说话的一种语言习惯,在句子里没有实际意义却反复出现。这种口头禅给人一种自以为是的感觉。
口头禅大多是在无意识中不自觉形成的,不良的口头禅能够反映出我们身上某些修养的欠缺,而这种欠缺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从微妙的细节体现出来。出于工作和社交的需要,我们必须经常与人交谈,要想给人留下彬彬有礼、谦逊干练的形象,我们首先要摒弃不良的口头禅。
你可找出平时频率最高的粗话脏话,集中力量改掉它,并且在每次说话前,都要提醒自己,使说话语气暂时停顿一下,改变原有的条件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出现频率最高的粗话脏话改掉了,对于其他粗话脏话的克服也就不难了。
同时,你还可以录下自己的讲话,闲暇时常听听,会对自己不良的口头禅产生反感。这样,能促使你以后讲话时保持警惕,逐渐消除不良口头禅。再次,你可以把自己要戒除坏习惯的想法告诉周围的朋友,求得他们的帮助和监督。许多戒除不良习惯者都深刻体会到,别人的帮助和监督十分重要,是防止复发的有效手段。你讲粗话脏话,已是习惯成自然,往往讲了自己还不在意,如果旁边有人及时加以提醒、监督,将会有利于你抑制和克服讲粗话脏话的不良习惯。
在摒弃不良的口头禅的同时,我们还要“优化”自己的口头禅。具体的做法可以参考以下两个小例子:
有一个男人,他的口头禅非常特别,就是很简单、也很有力度的四个字“问题不大”。平时,每当遇上什么麻烦事、困难的事,他总是说“问题不大”。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了他能够正视现实,认识到问题的确存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强烈的自信心,让别人感觉他总是在俯视这些问题。就是这极具感染力的四个字,让大家在惶乱不安的时候,犹如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也是因为这四个字,他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有个女孩,不知道为什么,别人总是不愿意和她交谈、交往,她自己也觉得很苦恼,有种被人摒于圈外的落寞。于是,她去问她最要好的一个朋友。她的朋友琢磨了好久,最后说,也许是你有几句口头禅,正是使他人感到不快而不愿与你交谈的原因。比如每当别人说起某件新闻时,你总会无意识地说“我不相信”,一下子就扫了别人的兴,久而久之,别人也就不愿和你多说话了。女孩自己想想,的确是这样。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养成说另几句口头禅的习惯。比如把“我不相信”改成“这是真的啊!”这样一来,不仅使她的话显得真切,同时还带有一种深深的信赖。对方听到这种天真热情的反应,当然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喜悦,慢慢地,有很多人都乐意与她交往、聊天了。
在社交中,要想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展示独特的社交魅力,你一定不要忽视自己的口头禅。如果有不良的口头禅,一定要坚决摒弃,同时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口头禅,从而树立自己正面、积极的形象。
说大话乱许诺,做不到就成了罪过
当今社会,开空头支票已成为某些人的习惯,嘴上说得好听,做起来却是另一套。
“空头支票”是一个人信用的组成部分,一旦开出而不能兑现,必然使自己的信誉度降低,因此,“空头支票”还是少开为佳。
在交际场上,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法收回,比如做生意的你信誓旦旦地承诺:
“不管怎么样,这次价格让你便宜两成!”
“无论什么时候都免费进行维修!”
“这个和那个就白送给你了!”
在总想卖出,让对方买下的心态支配下,很容易无意中说出多余的话来,从而让对方抓住意外的许诺。
在说出没有回旋余地的话之前,一定要在脑子里盘算几下,必须明确表明:在某种范围内自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处理纠纷时更须注意不要做口头上的许诺,千万不要为了安慰对方而说出对自己、对自己公司不利的事,如果对纠纷的处理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依对方所说的去办。
“我方将很快做出处理,请原谅!”“那件事,我会负责的。”“这个,我知道怎么处理!”
这些语言要慎用。
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判明自己的确有责任以后再说也不迟,虽然有必要倾听对方的发言,但是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轻率地承诺,否则很容易被抓住这样的把柄:
“那时你曾说过责任由你承担的!”
“你向我们承诺过!”
不要在纠纷的当场许下诺言,而应该采用以下的话来平息纠纷:
“我们一定会努力查明问题的真相!”
“待和上司商量后,我们将酌情做出妥善的处理!”
“这件事还是让我考虑考虑吧。”
“我试着干干看吧。”
但有时语言表达容易含糊不清,所以一旦找到对方能理解的妥协点,就要清楚说明哪些可做,哪些不能做,能做的一定要认真地予以解决。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将其付诸书面形式,处理纠纷也是商业交涉,最后一定要弄得一清二楚。
如果你总是对朋友开“空头支票”,这个“行”那个“没问题”而不付诸实际行动,你将失去朋友的信赖,这样,你与对方的关系就难以维持下去了。
(摘自《说话的艺术系列丛书》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