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说俗语-人们口口相传的文化(4)

(2023-12-27 20:14:14)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趣说俗语-人们口口相传的文化(4)

        不祥的“三七二十一”
        汉语中有很多与数字相关的成语或俗语,如七上八下、乱七八糟、八九不离十、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七二十一”本是珠算乘法口诀,在其前面加上“不管”,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含有不管好歹、吉凶为何,偏要试一试的意思了。
        关于它的来源,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相传早期的谶纬家、阴阳家们都认为三七相乘的积数是不祥的数。三国时期的陈琳在《神女赋》中写到“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仇”,意思是说,东汉建立210年,到建安时期要遭厄运了。实际上这段时间不足200年,但由此可以确知,人们已认为三七之积是不祥的。这一看法经过长期演变,人们逐渐总结出“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口头语。

        “不管三七二十一”碗稀饭
        从前有一大户人家,户主名叫李元。有一年,李元雇了一个五大三粗的长工给他家干活。那长工初到时,李元对老婆说:“你每天管他三顿干的吧,免得他借屙尿的机会偷懒。”他老婆照办了。那长工每顿三碗干饭,干起活来一个能顶两个用。
        10天以后,李元又对老婆说:“这个长工长了一副憨相,干活虽然卖力气,但他的饭量太大了!一年要吃掉我们几百斤粮食!从今天起,你一天管他三顿稀饭吧。”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每顿吃七碗稀饭,干起活来有气无力,还不如一个弱女子。眼看稻田中杂草猛长,不抓紧时间除草就要减产。李元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想再雇一个短工,又舍不得花钱管饭食,因此他十分恼火。一天吃饭时,李元责问长工:“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饭,为啥干活不像个男子汉?”只见那长工用筷子敲着碗边唱道:“干干干,一天吃九碗,周身汗毛都有劲,打个喷嚏响过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屙下竹竿雨,脚酥手软如烂泥。我着急,没有力;你着急,有啥益?”
        李元听了,想了半天回过神来,当着长工的面对老婆说:“从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不管他三七二十一。”
        那长工干活又一人能顶两人用了。

        何为“无事不登三宝殿”
        汉语里,有些词细究起来,很有韵味。例如“无事不登三宝殿”,是说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来了,必是有事相求。至于所求事情是大是小,能帮不能帮,就没个准儿了。想来“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客人,大概也是平日素不踏门的,临到有事了才会登门拜访。当然,此语也用于主人戏谑熟客,或好客人聊以自嘲。
        这话出自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词话》:“小媳妇无事不登三宝殿,奉本县正宅衙内吩咐,敬来说咱宅上有一位奶奶要嫁人,讲说亲事。”
        “无事不登三宝殿”本义是指佛教寺庙中规定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在此走动吵嚷。“三宝殿”一词与佛教大有渊源。所谓“三宝”,指的便是佛教中的佛、法、僧三者,又作“三尊”。以佛讲法,僧保守之,此三者有神圣关系。佛指觉悟人生的真相,进而教导他人的佛教至尊,或泛指诸佛;法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的教法、真理;僧指修学教法的僧团。三者都是令众生得度的重要因缘,缺一不可。三宝所在之殿当然就是三宝殿了,即佛教信徒登场做法事的地点——“大雄宝殿”;佛家珍藏经书、经典之所——“藏经楼”;还有僧人“燕息(即和尚等出家人睡觉之意)”的“宁静禅房”。这三处地方,是清静高洁的佛教重地,不可随意乱闯。
        因此,古人即用“三宝殿”来泛指一般的佛殿,人们对三宝的尊敬与敬仰,使佛殿成为十分神圣的地方。除了与祈祷、礼拜等有关的信仰活动,一般人不能随便进入。“无事不登三宝殿”也由此而来,后引申为有事而来,比喻没有事情不会上门。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由来
        大家知道,如果形容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我们常用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如有报道说:“刘翔是孙海平教练一手调教出来的,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乃后生可畏!”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青胜于蓝的事例屡见不鲜。
        此语源于南北朝时期。后魏人李谧,字永和,学习很用功,少年时代就读了很多书。他的老师孔璠,学问本来也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李谧就胜过了老师。结果,孔璠反过来向李谧请教了。人们作了一首歌谣: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青,比喻学生;蓝,比喻老师。歌谣的意思是:学生成了老师,老师请教学生;究竟谁是老师并不一定,问题在于谁更精通学问。
        为什么用青比学生,蓝比老师呢?它的来源是荀子著名篇章《劝学》中的一句话:“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用来教导弟子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希望弟子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后代一定超过前辈。青色本来是从蓝草中取得的,可是从蓝草取得的青色,比蓝草更青;冰本是由水凝结成的,可是由水凝成的冰比水更凉。
        由此可见,比喻学生超过老师,青年超过老一辈,就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青出于蓝”。

        纪晓岚与“蓝出于青”
        乾隆二十一年,纪晓岚随从皇上到古北口巡视,在路边一个小店里小憩,抬头看见墙壁上有人题诗一首,只能辨认出其中两句为:
        一水喧涨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
        诗写得很好,活脱新奇,余味无穷,纪晓岚赞叹不已。他把从这位无名氏诗句中得到的教益融贯到自己的创作里,成为其得意之作。其诗《严江舟中》写道:
        山色空蒙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望,处处随人欲上船。
        乾隆二十七年,纪晓岚奉命为顺天府乡试的考官。很有诗才的朱子颖中举后,到纪晓岚住处拜谢。他带来的见面礼是一部诗稿。纪晓岚开卷,见到“一水喧涨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两句诗,十分兴奋。他拍着朱子颖的肩膀说:“原来我们在六七年前就是文字之交了。”说着,他拿出自己写的《严江舟中》给朱子颖看,并诚恳地说:“没有你那两句诗,我这首诗是写不出来的。你的诗写得真好。人们喜欢说青出于蓝,而今我是老师跟学生学,是蓝出于青啊!”

        “真金不怕火炼”和经书有关
        人们常用“真金不怕火炼”这个俗语来比喻品质好、意志坚强的人经得起任何考验。如:“真金不怕火炼,中国抗日将士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更加英勇无畏了。”有意思的是,不光真金不怕火炼,真银也不怕火炼呢,你看袁世凯,虽因想当皇帝搞得身败名裂,可是以他的头像作为图案的银元,在他死了以后也还曾被连续发行,这当然是真话了。不过,这里的“真金”最早指的并不是金子,而是指经书。
        此语源于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南北朝时,佛教兴起,统治阶级和上层贵族大多尊崇佛教,并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后来唐朝诗人杜牧曾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盛况。道教见佛教发展如此之快,恐其蔓延开来影响道教发展,就纷纷起来反对,佛道一时争斗不休,两家决定要真正较量一番,分个高低。出家人都不愿意动武,恐伤及性命。最后决定,把两家的经卷放在火里烧,看谁家的烧不坏,谁就算胜。
        到了比赛的那一刻,佛道两家各摆好火盆,将佛家的《金刚经》和道家的《道德经》都扔了进去,两家的经书瞬时都烧成了灰。正在这时,《金刚经》突然变成了一座青底金字的石碑,上面刻着金光闪闪的经文。大家正在惊奇,忽见《道德经》也变成了两丈多长的织锦长幅,白底黑字,十分夺目。双方难分高下,只好请魏宣武帝来裁决,魏宣武帝听了这件事说:“真经不怕火炼,两家各传自家信徒吧!”
        以后“真经不怕火炼”这句话就流传了下来,传来传去,“经”被传成了“金”。现在人们用这句话来形容货真价实的东西能经得住任何考验。

        “丁是丁,卯是卯”不可混淆
        “丁是丁,卯是卯”是说某个钉子—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它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
        隋朝末年,隋炀帝为招徕天下英雄,举行了一场比武大赛,各路英雄云集京城,经过重重较量,罗成夺得了头名。监考官杨林见罗成相貌堂堂,武艺出众,想收他做干儿子。罗成不愿认奸臣杨林为父。杨林一气之下,便诬陷罗成,说他想要谋反,将他关进大牢。罗成的结拜兄弟程咬金闻讯赶来营救,也中了杨林的埋伏,被捉了起来。
        那天,观看比武的有一位沙陀国公主,她倾慕罗成的为人,见罗成入狱,就想营救他出来。一天夜里,沙陀公主从杨林的密室里偷出一支令箭,赶到狱中去救罗成,罗成拿到令箭一看说:“公主,这是银卯时令箭,我们可以出牢房,却不能出城。你要盗得一支金丁时的令箭才行,丁是丁,卯是卯,不能蒙混的。”公主一听,又返回杨林处,想尽各种办法,又盗来一支金丁时令箭,使得罗成等人安全出城。
        “丁是丁,卯是卯”便由这个故事流传开来。现在,“丁是丁,卯是卯”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办事认真,一点不含糊、不通融。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由来
        “人心不足蛇吞相”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其意思也很浅显,一些书上也写成“人心不足蛇吞象”,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人心永远不能满足,贪心太重,就像蛇一样,想把一头大象吞掉”。其实,“人心不足蛇吞相”本义并非如此,它来自一个神话传说。
        从前有个书生,见路边有条快要冻死的小蛇,便带回家悉心照料。开春后,书生将蛇放回山里,正要回家,忽听蛇张口说话了:“谢相公救了我的命,我别无报答,只保佑今年科考相公高中状元。”
        书生果然中了状元,衣锦还乡。他来到放蛇之处跪倒在地,口中念念有词:“多谢蛇仙相助。”忽然,眼前出现一条大蟒,对书生说:“救命之恩,永世难忘,相公若想当个一品大官,可将我的眼珠拿去献给皇上,定可如愿。”书生一听,心中暗喜,但口中却道:“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如此行事。”蛇仙说:“若不是相公救我,哪有我的今天,快拿去吧。”推辞再三,书生还是动手挖了蛇眼,原来是颗夜明珠。
        书生把夜明珠献给皇上,皇上大喜,马上封他为一品宰相。不久太后得病,久治不愈。皇上下诏:“谁能治愈太后,官封九千岁。”宰相心里一动:“若找蛇仙帮忙,定能治愈太后,到时我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了。”
        宰相又找到蛇仙,说明来意。蛇仙见此人如此贪婪,无可奈何地说:“太后的病只有我的心上肉能治,你来取一点吧。”说完张开大嘴,等宰相进去。宰相一听狂喜,赶紧钻入蛇嘴,竟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难忍,用力把口一闭,宰相就此葬身蛇腹。
        “人心不足蛇吞相”这句俗语就由这个传说而来。它告诉人们,贪心不足没有好下场。这里的“相”本来是宰相的“相”,后来被人们传成了大象的“象”,这种说法更加形象,是说人的贪心之大,就像是小蛇要吞掉大象一般。

        “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由来
        在拜金者的眼中,金钱是万能的。有句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鬼都能给你推磨,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据考证,早在晋朝时期的《钱神论》中就有“有钱能使鬼,而况于人乎”的记载。明朝《义侠记·萌奸》中也有:“有钱能使鬼推磨,一分钱钞一分货。”《喻世明言》中云:“正是官无三日紧,又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张固在《幽闲鼓吹》里写了这样一段故事:有一新鬼,很瘦弱,忽见一肥鬼,就问他为何能如此肥健。肥鬼就说,你只要到人间作祟,人们害怕,就会给你东西吃。于是瘦鬼来到人间,见一家人的厢房中有磨,就去推起磨来。磨了半天,不仅没捞到半点吃的,还累得半死。
        这个故事,是说瘦鬼上了当,但肥鬼的原意,是“作怪觅食”。只要给予一定的利益,是可以让鬼为人推磨的。后来就把“钱能通神”这句话通俗化,成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了。

        流言“有钱能使鬼推磨”
        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后,造纸生意日渐兴隆。蔡伦的嫂子慧娘眼红蔡伦,便叫自己的丈夫蔡莫去跟蔡伦学造纸。蔡莫急于求成,不等学完就匆忙回家办纸坊。但他造的纸质量太差,一张也没卖出去。夫妻俩望着满屋子的草纸,一筹莫展。这时,慧娘想到一个办法,她假装暴病死了,让丈夫用棺材把她收殓起来,给她烧草纸。等到街坊邻居赶来看时,又假装活了过来,并说:“我到了阴间,阎王叫我推磨受苦。丈夫给我送了些钱,小鬼们为得几个钱,都挣着替我推磨,这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呀!我把丈夫给我的钱都交给了阎王,阎王就放我回来了。”乡亲们听了慧娘话,信以为真,纷纷拿钱向蔡莫买纸,用火烧了,为死去的亲人赎罪。这样,蔡莫造的纸很快就卖光了。从此,“有钱能使鬼推磨”就流传开了。

        (摘自雅瑟、青萍编著《中华词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