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冯姓
冯姓主要有两个来源,均系以封邑名为氏。其中一支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之后。
冯简子为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曾因功被封于冯邑(今河南荥阳市西),子孙以冯为姓。另外一支相传是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代。
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到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公元前661年,晋灭魏(今山西芮城东北),以魏封万,后称魏氏。战国初期,晋国夺取了郑国的冯邑,并把冯邑作为毕万裔孙、晋国大夫魏长卿的封地。后来,魏长卿的子孙也因封邑的缘故,改姓冯。
此外,古代少数民族中有冯姓:隋代时,南蛮酋长有以冯为氏者,如冯盎;据《北燕录》记载,高句丽有冯氏,如冯跋。
三十二、曾姓
曾姓源出姒姓鄫国,为少康的后裔。
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后,其子太康荒于政事,有穷氏部落酋长后羿乘机灭夏。太康虽然失国,但他的兄弟仲康和仲康的儿子相,仍得为本部落的酋长。后来,有穷氏部落首长寒浞攻杀了相。
相被杀时,其妻已经怀孕,后逃回母家有仍氏,生少康。少康广布恩德,又得到同姓部落有鬲氏的支持,攻杀寒浞,恢复了夏代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少康的小儿子曲烈受封于鄫,其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公元前567年,鄫国为莒国所灭,太子巫逃到鲁国为官,以国为氏并去掉“邑”字旁,成为曾氏。
三十三、程姓
程姓来源有四支:其一,商朝时把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分封给颛顼和重黎之后,因以为氏;其二,商周之际伯符向周王献宝,被封于广平(今河北鸡泽县)的程地,以邑为氏;其三,周宣王时,伯休父为大司马,封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其后以程为氏,此为程姓主源;其四,春秋时,晋国大夫荀郑、荀欢采邑于程(今山西新绛县东北),因以程为姓。
三十四、蔡姓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武王姬发攻灭商朝后,大封功臣,其中他的弟弟叔度(周文王第五子)被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建立蔡国,被称为蔡叔度,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一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商纣王之子武庚,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成王诵继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招致管叔、蔡叔和霍叔的不满。他们串通起来,并联合武庚及东夷族进行反叛。周公带兵平叛,镇压了叛乱,杀死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和霍叔。不久,蔡叔度死于迁所。
其子胡,坚决与父亲决裂,被周公派到鲁国(周公旦的封国)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是为蔡仲。春秋时期,蔡国在南邻强楚的逼迫下多次迁徙。平侯迁新蔡(今河南新蔡县),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台县),称为下蔡。公元前447年为楚所灭。蔡国灭亡后,子民以蔡为姓,以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三十五、彭姓
彭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其渊源可追溯至五帝之一的颛顼。颛顼的曾孙吴回,任火正之职,生陆终。陆终之妻鬼方氏女怀孕三年而不育,经剖腹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三子名篯,字铿,他在尧帝时代得到任用,到商代时被封于大彭(今江苏徐州市),因此而姓彭,又称彭铿。相传他活了八百岁,死了49个妻子,失去54个儿子,是古籍所载中国最长寿的人,因此被称为彭祖,或称老彭。大彭氏国在商朝武丁时期被灭,子孙以国为氏,后来发展成为彭姓的主体。另外,古代的匈奴、西羌及南方的少数民族中都有人以彭为姓,到今天也都融入了汉族。
三十六、潘姓
潘姓是一个多源的姓氏,其主要来源有以下五支:其一,以邑为氏。系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西周初年,毕公高之子季孙(或曰伯季)食采于潘,因以为氏。潘地究在何处,史无明载,当在今陕西北部某地。其二,以国为氏。春秋时期有一个潘国,其地约在今淮河流域的河南固始一带。潘国后来为楚国所并,设置潘邑。潘国子民遂以原国名为姓,以表达对故国的思恋之情。其三,以字为氏。系出自芈姓,具体出于何人不详,后因故改姓潘。楚成王时,太子商臣的老师潘崇即是此支潘姓发展初期的杰出人物。潘崇在商臣继位后任太师之职,使潘姓成为楚国望族。其四,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多罗氏被改为潘氏。其五,赐姓潘氏。清朝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潘。光绪年间,台湾高山族人相继归附清廷,被赐姓潘。发展至今,台湾高山族中,潘姓已成为人数最多的姓族。
三十七、袁姓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帝舜后裔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胡公满的第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伯爰的孙子涛涂由于立了大功,得封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为采邑,他以祖父之字“爰”为氏。古代爰、辕通用,故爰涛涂也作辕涛涂。春秋时,涛涂的玄孙辕颇迁居郑国。秦末乱世,辕颇的裔孙辕告避难于河、洛之间。告的幼子政,在西汉初年把辕字的偏旁“车”去掉,始以袁为氏。
三十八、于姓
于姓也作邘姓,源出姬姓,系以国为氏。
西周初年大分封,武王姬发的第三个儿子被封于邘(今河南沁阳西北邘邰村),称为邘叔,建立邘国。邘叔的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邘。因古代邘、于同音通用,后来有人把“邘”字的“邑”旁去掉,成为于氏。两晋十六国时,居住在东海郡(今山东郯城县)的于姓人中有人随拓跋部北迁于代(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融入鲜卑族,改姓勿忸于氏,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鲜卑姓都改为汉姓,勿忸于氏恢复为于氏。
三十九、董姓
董姓来源主要有两支:第一支系以字为氏。相传颛顼的己姓子孙有名叫叔安的,被封于蓼(今河南唐河县南)。他有个儿子叫董父,从小就喜欢龙,对龙的习性颇有研究。正在这时,天上降下一雄一雌两条龙,时为天子的虞舜十分高兴,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董父把这两条龙驯养得很听话,经常让龙翩翩起舞为诸侯助兴。舜遂赐姓为董,封其为侯,据有今山东定陶附近一带地方,其后代奉他为董姓始祖。第二支系以职为氏。春秋时,西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了晋国,被任命为主管典籍的官吏,其职责是“董督晋史”。在古文字中,“董”有管理的意思,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董史,世袭晋国太史之职。他们的后代,以职为姓,姓董。
另外,古代少数民族中有人以董为姓,如汉代功臣董金吾为匈奴人,后晋的董成是屠各人,唐代归义王董嘉庆为南蛮人。
四十、余姓
余姓出自秦臣由余,系以字为氏。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周成王时,唐叔虞初封于晋,其裔孙晋哀公生子由余,避乱于西戎。后来,由余以使臣的身份出使秦国,见到了秦穆公,大为折服,便留在了秦国,辅佐秦穆公。秦穆公在由余的帮助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独霸西戎,奠定了秦国后来强盛的基础。由余去世以后,他的子孙遂以余为姓,以示出自这位名贤之后,并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先。
另外,余姓还有其他来源。春秋时期,齐国有人以余丘为姓,后来又简化为余姓;有余姓家谱载,余姓的一支出自大禹之后,大禹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其后代以余为姓;有家谱称夏王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无余的子孙中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余字为姓。
四十一、苏姓
苏姓的远祖可以追溯到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颛顼生子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
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火正之职,又称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子,长子为己姓,名樊,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称为昆吾氏。夏代中叶,昆吾氏有个儿子被封于苏,其地在今河南济源西北(一说在今河南辉县市的苏门山)。他的子民以封地为姓,姓苏,发展成为苏姓人中最早的一支。
后到西周初年,昆吾的裔孙苏忿生被周武王任为司寇(掌管刑狱与纠察),因能公平量刑、善教百姓,被封于苏国。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所以苏又称温。公元前650年,苏(温)国为狄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苏氏。另外,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中也有苏姓。汉代辽东乌桓有苏氏,历史上的苏什延便是;北魏孝文帝进行姓氏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拔略氏被改为苏氏。
四十二、叶姓
叶氏是以采邑名作为姓氏,出自芈姓沈氏。春秋后期,楚庄王之孙、左司马沈尹戌在与吴国作战时阵亡,楚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于叶(今河南叶县南),为公爵,史称叶公。此后不久,楚国发生了白公胜之乱,时沈诸梁正屯兵北边,闻讯后连夜带兵赶回京城平叛,最终平定了叛乱,使楚国转危为安。由于他的功勋卓著,其后代得以世代袭封叶公爵位,并以封邑之名作为姓氏。
叶姓还有其他来源,东汉时日南郡(治今越南广治省广治河与甘露河交汇处)边界外有一个叶调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叶调国人有来中国定居者,以叶为姓,三国时吴国的都尉叶雄,就是叶调国的子孙;宋末,马世荣为避难,曾改为叶姓。叶姓的读音,在历史上曾发生变化。起初,叶姓的叶都被读为叶(音摄),后来才被读为树叶的叶。
四十三、吕姓
吕姓出自姜姓,属于炎帝的后代。相传炎帝的裔孙伯夷,是四岳的始祖,在尧、舜时负责制定礼法,管理四方诸侯。到大禹时,他又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建立侯爵吕国,其地在今河南南阳西部一带。经夏、商及西周,到春秋时吕国被楚文王所灭,时在公元前688年。吕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姓吕。另外,西周时还有一个吕国,其地在今河南新蔡,这个吕国是南阳吕国分出来的,史称东吕,春秋初年为宋国所并(一说为蔡国所并),子孙亦以吕为氏。除吕国后裔外,吕姓还有以下几个较小的源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武子,改姓吕,史称吕锜,其后代以吕为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复姓叱吕氏改为吕氏;后周时期,把少数民族三字姓俟吕陵氏改为吕氏。
四十四、魏姓
魏氏出自姬姓,是黄帝裔孙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有庶子毕公高,在西周初年的大分封中受封于毕,其地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后来,毕国为西戎攻灭,国人沦为庶人,散居四方。到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在晋国做官,晋献公时任大夫之职。时晋献公宠爱骊姬,欲废太子申生而改立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遂派不懂战阵的太子申生率兵攻打狄、霍、魏等国,想以作战失败之名废去他的太子头衔。但申生手下的大将毕万等人却足智多谋,他们一路夺关斩将,在公元前661年连灭狄、霍、魏三国。晋献公无奈,就把刚灭掉的魏(在今山西芮城县北)赐给毕万作为封地,毕万的后代遂以封地为姓,姓魏。公元前453年,毕万的裔孙魏桓子与韩氏、赵氏三家分晋,正式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亡国后的魏国公族多以国名为姓,又增加了魏姓的人口。此外,秦国的穰侯魏冉本为楚人,姓芈;宋代的学者魏了翁本姓高,他们及其后代也都改姓魏,形成一些小的魏姓分支。
四十五、蒋姓
蒋姓的来源十分纯正和单一,俗称“天下无二蒋”。周初实行大分封,周公旦的第三子伯龄被封于蒋,其地在今河南淮滨县东南的期思镇一带。今天,伯龄被蒋姓族人公认为蒋姓的受姓始祖。蒋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伯龄受封之后,蒋国世代承传。至春秋时期,一直史迹不显的蒋国为强大的楚国所灭。蒋国子民以蒋为氏,这是蒋姓真正得姓之始。此后,蒋姓便以蒋地为中心慢慢发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