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田姓
西周初年,舜的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陈国,传至第12世为陈桓公。桓公死后,其弟佗同舅父蔡侯里应外合,杀死太子免,自立为君,即陈厉公。厉公与表妹蔡女私通,经常留宿蔡国。太子免的两个弟弟跃、林为报杀兄之仇,联合蔡人,趁厉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君,即陈庄公和陈宣公。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之子为太子,就杀死了原来所立的太子御寇(前672年)。厉公之子陈完此时任陈国大夫,平素与御寇关系不错,因怕受到株连,便逃奔齐国,被齐桓公任为工正(管理工匠的官)。陈完因为奔逃他国,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氏,又因田、陈二字古音相近,遂改称田氏。田氏在齐国势力日大,田完的11世孙田和自立为君,在公元前386年被周王室承认为诸侯,姜姓齐国成了田姓齐国。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齐国又有更多的人以田为姓。
四十七、杜姓
中国最早的姓氏书《世本》有“杜康作酒”的记载,据说杜康是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汉人许慎《说文解字》则说杜康就是少康,而少康是夏代前期的国君。所以杜康应是中国最早的杜姓人物,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难以考辨。
有明确世系可考的杜姓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舜帝时,尧的儿子丹朱被封于唐(今山西冀城县西),建立唐国。其裔孙刘累能驯养龙,在夏朝为御龙氏。后来刘累迁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其后代有的仍留在唐,并在商代更号为室韦氏。西周成王时,唐人作乱,其国被灭,其地被分封给成王弟叔虞,原来唐国的国王则被改封于杜(今陕西西安东南),史称唐杜氏。周宣王时,杜伯入朝,被宣王宠妾诬杀,因失其国。杜伯的子孙有的逃难他处,有的仍留居原地。留居杜城者,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杜氏。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鲜卑族的三字姓独孤浑氏被改为单姓杜氏。
四十八、丁姓
早在商朝末年,就有一位被称为“丁侯”的人名载史籍,可见丁姓在商代已经产生,惜丁侯世系不传。
丁姓的主源出自姜姓,系以谥号为氏。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姜尚(即太公望、吕尚、姜子牙)被封于齐。
姜尚死后,其子丁公吕伋继立,成为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丁公吕伋的子孙中有一支以丁为姓。
“丁”为吕伋的谥号,所以这支丁姓属以谥为氏。
丁姓还有其他来源,多系他姓所改:三国时,吴国宗室孙匡在典军时不慎烧了茅草,致使军用缺乏,孙权大为震怒,把孙匡改姓丁,孙匡之后遂以丁为氏;北宋时,有一个名叫于京的人,为了攀附宰相丁谓而改姓丁;明朝时,有一个名叫丁鹤年的人,其先本为西域胡人,曾祖名阿老丁,祖父名苦思丁,父亲名职与禄丁,后来鹤年随父官居武昌,遂改姓丁。
四十九、沈姓
沈姓来源较多,大体分以国为氏与以邑为氏两种。以国为氏之沈有两支,其中一支源出建国于今山西汾河流域的沈国。这个沈国为子爵,称沈子国,系少昊金天氏玄嚣后裔所建,春秋时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另外一支出自西周初年所封的沈国。这个沈国为子爵,也称为沈子国,在今河南平舆北,始封君为周武王之弟聃季,公元前506年灭于蔡,子孙以国为氏。
以邑为氏之沈出自芈姓,系楚国王族后裔。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邑,其地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公子贞以邑名为氏,即沈氏。
五十、姜姓
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出自炎帝神农氏。相传少典娶于有蟜氏,生炎帝,因炎帝生于姜水,故姓姜。其后炎帝子孙多易他姓,至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市西),建立吕国,被赐以祖姓姜,接续炎帝香火。吕国人姜尚(又称吕尚)、吕尚后代或姓吕,或姓姜。
五十一、范姓
帝尧裔孙刘累在夏朝时被赐号为御龙氏,其后代在商代更号为室韦氏,西周初年被迁于杜(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建立杜国,被称为唐杜氏。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入朝为大夫,遭诬谄而死,其子隰叔逃到晋国,被任为士师(掌刑罚、狱讼)。隰叔之子以官命氏,称士,其孙士会,字季,为晋国重臣,受采邑于范(今河南范县),以采邑名为氏,就是范氏。
五十二、江姓
江姓源出嬴姓,始祖为伯益。伯益是五帝之一颛顼的玄孙,为舜时东夷族的首领,曾佐禹治水有功,被禹选定为接班人,但他避而不就。西周初年,伯益的后代受封建立江国(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春秋时期,江国介于楚、齐、宋等大国之间,一直未得到发展的机会,公元前623年,终为楚国所灭。江国灭亡后,子民为怀念故国,遂以原国名“江”为姓氏。
五十三、傅姓
傅姓来源有三:其一是以封地为姓,源出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遂以傅为姓,被其后裔奉为傅姓始祖。其二是以地名为姓,源出商代名臣傅说(音悦),此为傅姓主源。商王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市)后,为商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盘庚之后的两代商王无甚作为,商朝又呈衰败之势。高宗武丁继位后,一心想重振商祚。一天晚上,武丁梦见一个叫说的人,认为他就是理想中的辅佐之臣。次日,他请人画了那人的画像,令群臣四处寻访,最后在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东南)找到了正在和许多奴隶修筑土墙的这个人。臣子把他请到殷都,武丁一看,果是梦中所见的人。两人交谈甚为投机,武丁遂拜说为相,后天下大治。于是武丁便让他以傅为姓,称其为傅说。傅说的后代以傅为姓,奉傅说为傅姓始祖。其三,少数民族中有傅姓。汉时的西羌族有傅姓。
五十四、钟姓
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把商朝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宋桓公是宋国第19位国君,有子名敖,任职于晋。敖有个孙子叫伯宗,也在晋国任大夫,被称为“晋之贤者”,但因直言敢谏,得罪了执政的郤氏,结果被杀。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后来任太宰,食采于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其子孙以邑为氏,分为两姓,一支为复姓钟离;一支为单姓钟。后来,复姓钟离亦多改为单姓钟。如秦末人钟离昧曾为项羽部将,其次子接,迁居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为避仇,改为单姓钟氏。今天,钟接被多数钟姓人奉为钟姓始祖。
以官为姓的钟氏出自古代的官名钟师(掌管击钟奏乐)。据史书记载,州犁逃到楚国以前,楚国已有钟氏,因此姓氏学家张澍认为钟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为氏,是周代钟师的后代。
五十五、卢姓
卢姓的主源出于姜尚的后裔。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封于齐,史称齐太公。数传至齐文公赤时,生公子高。公子高有个孙子叫傒,任齐国正卿,因迎立齐桓公有功,得食邑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子孙以封邑为氏,就是卢氏。除此之外,卢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上古时期有一个庐国,庐国有一公族名戢黎,戢黎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姓庐,后来又简写为卢;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的后人中有人以卢蒲为姓,后来简化为单姓卢;北魏孝文帝进行姓氏汉化改革,鲜卑族的莫芦氏、吐伏芦氏分别改为芦氏、卢氏,后来芦氏去掉草字头也改为卢氏;在卢姓人聚集的范阳(今北京市)一带,生活着一些姓雷的人,因为族小势弱,有人以雷、卢声相近而改姓卢氏。
五十六、汪姓
汪姓的主源有两支:其一出自远古时期汪芒国。汪芒国是帝舜时期的一个邦国,奉命驻守封、禺二山(今浙江德清县境)。禹时,大会诸侯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汪芒国君防风氏迟到被杀。消息传到汪芒国,国人西迁至浙江湖州一带的深山中,历夏、商、周三代,到战国时又迁至今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以原国名为姓氏,即汪芒氏,后又去繁就简,单姓“汪”。其二出自鲁国。鲁国始封君伯禽传19世至鲁成公时,赐支子满食邑于汪,其地约在今山东西南部。这支鲁国贵族遂以邑为氏,改姓汪。此外,还有翁姓所改的汪姓。北宋初年,福建泉州的翁乾度生子六人,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六姓为氏,其第六子翁处休遂又名汪处休,他与五位兄长均以才学显,同中进士,时人誉为“六桂联芳”。由此,汪处休的子孙便以“六桂”为堂号,形成汪姓中颇为著名的“六桂堂”。
五十七、戴姓
戴姓的戴,俗写为代。戴姓的来源主要有二,得姓方式分别是以谥为氏和以国为氏。以谥为氏的戴姓出自子姓宋国的宋戴公。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把商朝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宋戴公是宋国的第11位国君,公元前799年至公元前766年在位。他去世后,长子司空继位,史称宋武公,次子及以下的子孙则成为宋国贵族。宋戴公的孙辈中,有人为表明自己的血统而以祖父的谥号为氏,就是戴氏。今之戴姓人多为此支戴姓后裔。以国为氏的戴姓出自姬姓戴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在今河南民权东。公元前713年,戴国为郑所灭(一说灭于宋国),子孙以国为氏,就是戴氏。
五十八、崔姓
崔姓源出姜姓,系以邑为氏。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周文王及周武王有功,被封于齐,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姜尚,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市西),故又称吕尚。吕尚死后,其子丁公伋继位,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应继承王位,但他却把君位让给了弟弟叔乙(即乙公,名得)。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市西北)作为食邑赏赐给季子,后季子以邑为氏,姓崔,被当今崔姓人奉为始祖。后到东汉末年,平州刺史崔毖率宗族千余人避乱进入朝鲜,后来还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
五十九、任姓
任姓的主源出自黄帝。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共得12姓,任姓为其中之一,是黄帝少子禺阳受封于任(今江苏邳州市西南)而得的姓氏。由于任姓是中国最早产生的一批姓氏,其得姓的具体情况今已难得其详,所以对于其得姓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神农之后有任姓,太昊伏羲氏之后也有任姓,等等。另外,南北朝时南方少数民族有以任为姓者;元代山东行省平章事王信之子王宣为避乱而改姓任。
六十、陆姓
陆姓的主要源头有四支:第一支陆姓出自陆终。五帝之一颛顼有个曾孙叫吴回,在帝尧时任火正之职,称为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被分封于陆乡(今山东乐陵市西南),称为陆终,其后代有人以陆为姓。第二支陆姓出自陆浑之戎。古代戎族人有一支称为允姓之戎,原居于瓜州(今甘肃敦煌市境),春秋时为秦、晋两国所迫东迁于阴地(今河南卢氏县东北),称为阴戎,后又迁到伊河流域的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称为陆浑之戎,成为晋的附庸。春秋末年为晋所并,其公族子孙以族命氏,就是陆氏。第三支陆姓出自田氏。西周初年舜的后裔妫满建立陈国(今河南淮阳县),后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田氏在齐国势力日大,后取代了姜姓齐国的政权。田齐传至齐宣王时,封其少子田通于平原般县(今山东乐陵市西南)陆乡,田通的子孙以邑为氏,是为陆氏;第四支陆姓为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革新,原鲜卑族的步陆孤氏(一作步六孤氏)被改姓陆氏。
六十一、廖姓
廖姓的起源与古廖国有关。古代有两个廖国,一个相传是黄帝己姓子孙叔安的封国,其地在今河南唐河县南40公里的湖阳镇,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另一个为西周时期所封,是皋陶后裔的封国,其地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蓼城冈,公元前622年灭于楚。亡国后的廖国子孙,以原国名廖作为姓氏。廖姓还有一支,系以人名为氏,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廖。伯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氏,姓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