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文化故事(2)|李晓愚

(2023-11-02 22:53:33)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中华文化故事(2)|李晓愚
[清] 董诰《吉爆迎韶》

        财神爷爷很吃香
        在禁放爆竹的规定实施之前,中国人过年是一定要噼里啪啦放一通的。春节假期中哪一天的爆竹声最响?据我多年来被爆竹声吵醒或吵得无法入睡的经验来看,是正月初五。对于现代人来说,其他日子放爆竹不过是图个喜庆,但正月初五就不一样了,这天放爆竹有重要的实际功效——迎财神!所以不但要放,还得早早地放、狠狠地放。
        古代诗词中描绘各类春节习俗的作品有很多,比如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春联、守岁、拜年等,唯独迎财神的诗作几乎找不着。想想也不奇怪,文人多少带些清高之气,大概觉得抢财神这样的事儿有铜臭味,不写也罢。幸好清代文人顾禄在记录江南民间风俗的《清嘉录》一书中引用了一首竹枝词,从中可以窥见古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一年心愿一时酬”这句看似平实的叙述却暗含讽刺。中国人祭拜鬼神,多少有点儿“临时抱佛脚”的意思,逮个机会施点儿爆竹费、香火钱,却要求财、求官、求姻缘美满、求子孙发达、求万世昌盛。相当于扔个木瓜给神灵,恨不得神灵能“报之以琼琚”,这哪里是虔诚,根本是贪痴!“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财神爷爷很吃香,千家万户都来抢,所以要趁着夜色早早起身,赶在别人之前把财神接回自个儿家。“路头”指的是路头神,又称五路神,是清代苏州百姓供奉的财神。在中国传统的神仙体系里,财神出现得很晚,宋朝以后才有。论资历,他跟王母娘娘、嫦娥、寿星都没法比。为什么呢?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重农轻商,对于财富的追求比较淡泊。直到商业发达了,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了,人格化的财神才被创造出来。有趣的是,中国的财神不是一位,而是一串儿,百姓看谁顺眼就把谁拉来当财神。就拿这位五路神来说,所谓“五路”即东西南北中五条大路,也就是说,人家原来是负责道路交通出行安全的神仙,愣是被拉来兼职干财神了。所以有人写诗讽刺道:“人为利所昏,所见无非利。路头古行神,今作财神例。”
        五路神只能算偏财神,被认可的范围有限。还有几位财神名气大,美誉度也高,从他们的身上颇能看出中国人的财富观。第一位是文财神比干,他是商纣王的臣子,纣王荒淫无道,比干直言进谏,结果被剖心而死。比干之所以能当财神,一来因为忠贞,二来因为他没有心,没有心就不会偏心,能够公正地分配财富。第二位是武财神赵公明,他是太阳精的化身,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法力无边。据说赵公明双目失明,看不见就不会用势利眼看人,不会嫌贫爱富,很适合当财神。而正因为赵公明眼睛不好使,得听响声走,所以人们才使劲儿放爆竹,好把他吸引到自家来。第三位大名鼎鼎的财神就是关公了,照说关羽当个战神还勉强,他怎么会到财神的行当里来呢?一来关羽讲信用、重义气,这恰恰是经商之人最看重的品质;二来关羽爱学习,关公像有很多种造型,其中一个造型是:关公一只手捋着长胡子,另一只手拿着一本《左氏春秋传》。打仗之余不忘“充电”,这就告诉我们“财富不会从天降,知识才是真力量”。

中华文化故事(2)|李晓愚
[清] 钱慧安《钟馗》

        门神大盘点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建筑物的门很重要——它是人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起到屏障的作用。门如此重要,当然要请能镇宅驱魔的神仙好好地把守着,所以每逢春节,上到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门神,保佑家人平安吉祥。
        门神这个职业真是不容易,它有几个特点:一是办公条件差,就两块门板,风吹日晒都得扛着;二是工作时间长,从白天干到黑夜,全年无休;三是福利待遇低,香火、供品统统没有;四是责任无比重大,得驱鬼降魔、祈福迎祥。这是一份付出与回报极不相称的工作,必须是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神仙才愿意屈就。在此,我们不妨来盘点几位知名度比较高的门神。
        很多行当都有开山鼻祖,门神的祖师爷是兄弟俩,名叫神荼、郁垒。传说在遥远的大海之上有座山,山上有棵大桃树,树上有无数妖魔鬼怪,神荼、郁垒就负责在那儿维持治安,一旦遇到恶鬼就用绳子捆了送给老虎吃。这份工作十分光荣,但茫茫大海,人迹罕至,他们的光辉事迹得不到广泛传播。幸好他们遇到了识货的“伯乐”,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黄帝。黄帝把神荼、郁垒兄弟俩请来,并为他们量身定制了门神这一职位。
        做门神很辛苦,但这也是一项受万民敬仰的事业,职业成就感很高。所以从唐代开始,这个行当忽然变得很热门,其中还杀出了一匹“黑马”,那就是钟馗。别看钟馗长得凶神恶煞的,人家原本是个读书人,而且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钟馗到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笔试答得极好,到了殿试的时候,有个以貌取人的奸臣就向皇帝进谗言:长得丑不是他的错,长得丑还出来吓人就是他的不对了。钟馗是个性情刚烈的人,一听这话气得就往大殿的柱子上撞,当场身亡。钟馗死了之后倒是具备了一种超能力,就是捉鬼,于是百姓请他当上了门神。
        门神行当里还有两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就是秦琼和尉迟恭,两位都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名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灭了自家兄弟,夺得皇位继承权。传说从此之后他就落下神经衰弱的毛病,夜里噩梦连连。后来秦琼和尉迟恭就守在李世民的卧室门口,靠着威力和阳刚之气把妖魔吓退。离了他俩,唐太宗就失眠,可他俩毕竟不是神仙,天天值夜班也扛不住,后来唐太宗干脆把他们的画像挂在宫门口,一样能驱魔。于是百姓就把他们也尊为门神。
        门神这行当后来越来越兴旺,有文的、武的、驱邪的、纳福的、招财的、送子的,他们的身上都寄托着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当然,现在我们贴门神主要是为了喜庆,并非出于崇拜。对于现代人而言,负面情绪才是邪魔,要抵御它的侵扰,关键是要守好心门。心门上最给力的门神是谁呢?一个叫良知,一个叫心态。

中华文化故事(2)|李晓愚
[清] 蒋溥《岁朝图》

        “岁朝图”里的文化密码
        每逢春节,百姓都要放爆竹、贴门神、写对联,红红火火过大年,这是千百年来的习俗了。而在古代,文人雅士过年时喜欢做些有文化内涵的事儿,而最能全面体现文人风雅情趣的就是“岁朝图”了。所谓“岁朝”,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岁朝图”就是为迎接春节而绘制的吉祥画,它一般是以静物画的形式出现,通过画中物品名称的谐音、民俗寓意或者历史典故来寄托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通常,“岁朝图”上会有这么几样东西:柿子、百合、灵芝、玉兰、海棠、梅花、水仙、白菜、不倒翁,等等。它们的吉祥内涵是:柿子、百合、灵芝一起代表“百事如意”;玉兰和海棠象征“玉堂富贵”;梅花和水仙是正月里的当令花卉,而且都是高洁品格的象征;白菜跟“百财”谐音,寓意着财源广进,而且白菜的叶子是青色的,梗子是白色的,这就暗含着“清清白白”的意思;发财是美妙的,但咱得摸着良心挣干净的钱,这样才能跟画上的不倒翁一样,在人生路上永不跌倒;还有插花的花瓶,也表示“平平安安”。
        “岁朝图”始于宋代,到明清时期特别流行。不但文人喜欢绘制“岁朝图”,连皇帝有的时候也要风雅一把,比如明宪宗朱见深就画过一幅《岁朝佳兆图》。画面中央那个长相有点儿恐怖的人就是钟馗,传说他能够驱邪降魔,是著名的捉鬼大师,有镇宅的功能。钟大师正用他那犀利的目光紧盯着一只飞来的蝙蝠。“蝠”跟“福”谐音,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蝙蝠就是好运气的象征。钟馗的身边有个小鬼,双手捧着一只托盘,托盘里放着柏树枝和两个柿子。柏树枝、柿子,再加上钟馗手里拿着的那柄如意,三件东西凑在一块儿就构成了一句吉祥语:百事(柏柿)如意。
        历史上画“岁朝图”最多的一位皇帝大概就是乾隆了。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收藏有十几幅乾隆御笔“岁朝图”,是乾隆皇帝在四十岁到八十一岁之间所画。乾隆爱好书法,如果你在中华大地上旅游,就会发现很多地方都有乾隆题写的“到此一游”诗,还有无数的书画珍品上都有他题写的观后感,密密麻麻一大堆,比原本的作品占的位置还多。而乾隆之所以热衷于绘制“岁朝图”,并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而是出于政治需要。“岁朝图”是汉族文人喜爱的绘画题材,乾隆画“岁朝图”就是为了告诉臣民,自己对中原文化传统非常熟悉,也非常尊重。
        跟乾隆带有政治目的的“岁朝图”不同,一般文人笔下的“岁朝图”更多是为了表达个人的审美情趣。散文家汪曾祺老先生写过一篇短文,文中就提到他曾见过的一幅“岁朝图”:“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汪老先生随即感慨道,这份简单高洁之美才真是“岁朝清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