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文化故事(4)|李晓愚

(2023-11-04 21:34:06)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中华文化故事(4)|李晓愚
[清] 戴衢亨《蒲节称觞》

        端午节的华丽转身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可为什么这个节日要叫“端午”呢?其实“端午”的“午”原本写作数字“五”。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每月都有初五、十五、二十五三个带“五”的日子。初五是开头的一个“五”,所以叫“端五”,“端”就是“开端、初始”的意思。按照古代历法,五月恰好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午”,渐渐地“端五”就演变成如今的“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各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纪念屈原,屈原就是在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的。可苏州人不同意,他们说端午节是为了追忆伍子胥,吴王夫差将伍子胥赐死之后,命人将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那天投入大江。浙江上虞的百姓则认为端午节跟一个女孩有关,这个女孩名叫曹娥,她的父亲落水而亡,尸体也找不着,曹娥沿江哀号,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江殉父,于是当地百姓就以五月初五为节日,来纪念这个孝顺的女孩。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体现出中国百姓的善良,对于那些事业失败的历史人物或是悲情的小女子,我们不愿意他们白白死去,而是通过节日的方式让他们永远活在民族的记忆里。这样的初衷当然好,不过端午节的真正起源跟这些历史人物并无多少关系。端午的民俗在先秦的文献中就有记载,五月初五非但不是什么纪念日,相反还是个特别不吉利的日子。先秦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个恶日。到了五月初五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怎么办呢?《夏小正》中说:“蓄兰,为沐浴也。”采集兰花泡澡,这当然不是为了美容,而是要强身健体、抵抗病毒。古人甚至认为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会“坑爹害妈”。《史记》里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出生在五月初五,他父亲说:“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这天出生的孩子,一旦长到和门一样高时,便会妨害父母的安康。孟尝君的母亲瞒着他父亲,偷偷地把他拉扯大。宋徽宗赵佶也在五月初五出生,他的父母虽不舍得扔掉他,但一直把他寄养在宫外。
        五月初五为什么被视为“毒月恶日”呢?因为那时候是仲夏时节,各种蛇虫都出来活动,容易发生瘟疫,所以古人往往会在这一天展开卫生防疫工作。比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菖蒲的叶子像剑,可以斩邪魔、驱瘟疫;用彩纸剪成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的形状贴在家里,以驱五毒;给小孩的手臂上系上五彩丝线,这叫长命缕,是驱鬼用的。
        原来,端午节的前身就是古代的“卫生防疫节”,可是后来它慢慢地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傍”上了名人,有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做形象代言人,端午节实现了华丽转身,从驱瘟避疫的日子变成怀念先贤的神圣节日;二是嬉戏欢乐的成分越来越多,赛龙舟、吃粽子、斗百草等,成了良辰佳节。其实不止端午,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是这样,像春节放爆竹本来是为了驱鬼,后来变成欢乐的象征;元宵节点灯本来是为了祭祀天神,后来成了游艺观灯的全民娱乐活动;重阳节登高本来是为了避灾,后来演变成秋游赏菊。传统节日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愈加欢乐说明了一点:中国人是个有创意、有娱乐精神的民族,我们能在日月山川里玩出自己的精彩来!

中华文化故事(4)|李晓愚
[清] 黄钺《江渡招龙》

        端午节的美丽谎言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各种说法,但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恐怕要数纪念屈原一说了。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本来是官场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深受楚怀王的赏识。那他究竟有哪些引人注目之处呢?首先,屈原出身高贵,在《离骚》一开篇屈原就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氏颛顼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所以屈原就是帝王的后代;其次,屈原是个文学天才,他创立了“楚辞”这一文体,连大文豪苏东坡都说自己“不能及屈子之万一”;最后,屈原绝不只会吟风弄月,他的实干能力超强,《史记》中就说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于这样一个出身好、能力强的下属,楚怀王当然是另眼相看,所以屈原的职场生涯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片坦途,二十多岁就官拜副相。不过有一条职场法则是千古不变的,那就是光干得好不行,你得跟同事处好关系。屈原的才华太耀眼,性格又是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类型,这样自然会遭人嫉恨。一帮小人三天两头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时间一长,楚怀王就疏远了屈原,甚至将他流放。屈原离开之后,楚国的势力渐渐衰败,后来楚怀王被秦国囚禁,客死异乡,楚国的都城也被秦军攻破。流放中的屈原得知这一噩耗,万念俱灰,抱着石头自沉于波涛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投江绝对是“感动中国”的经典案例,千百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端午节就是为纪念屈原而设,因为屈原是在五月初五那天自杀的。甚至很多端午节习俗也和屈原扯上了关系。比如赛龙舟,传说屈原投江之后,百姓划着船要去打捞他的尸体,为什么船的前后要装上龙头、龙尾呢?那是为了把鱼虾吓跑,免得它们啄食屈原的尸骨。
        端午节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这种说法很浪漫,可惜并非事实。在我们能看到的历史文献里,纪念屈原说最早出自南朝时的《续齐谐记》,这是一本志怪小说,也就是魔幻故事集,只能娱乐,不能当真。再说了,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比如赛龙舟,《楚辞·九歌》中就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九歌》的作者是谁呢?就是屈原自己嘛,你总不能说屈原生前就知道自己将来要投江,然后百姓为了纪念他会发明一个叫作龙舟竞渡的体育项目吧!
        端午节并非起源于屈原,而是人们把屈原投江的故事附会在这个节日上。这样的附会既体现出中国百姓的善良和真诚,也丰富了端午节的内涵。闻一多先生在《端午的历史教育》这篇文章中说:“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

        端午话粽
        中国人热爱美食,吃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化。粽子便是一例。
        粽子,古时候又叫“角黍”,这名字听起来挺古雅,其实很形象:粽子不管是三角形的,还是四角形的,可不都带角?很早以前粽叶里包的并不是糯米,而是一种黏米,叫“黍”。所以“角黍”就是用叶子把黏米包成带角的形状。一直到明清以后,人们普遍以糯米取代黍米,“粽子”的名称才流行起来。
        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我觉得比较靠谱的是“包烹”之说。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以火烹制食物的方法,可有些食物直接搁火里烧,弄不好就焦了煳了,影响口感。于是一帮“吃货”就琢磨:为什么不用大的树叶把食物先包裹起来,然后再用火烹煮呢?他们就做了这个尝试,结果发现剥开树叶之后,里面的食物不仅口感更好,还渗进了树叶的清香,后来经过不断改良,就创造出“包烹”这一新的烹饪方式,而粽子的雏形也就出现了。”     
        粽子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不过一直到晋朝它才正式被定为端午食品。西晋的周处在《风土记》中写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就是说人们在端午节这天会专门烹制粽子食用。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我们常会想到一个人,他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虽然说早在屈原之前就有粽子了,但粽子只有跟屈原关联起来,文化内涵才得到了显著提升。南朝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首次把粽子和屈原挂钩,书里说屈原投江后,楚地的百姓每到五月初五这天就用竹筒装米,投到江里祭祀他,有一天屈原忽然神奇现身,请百姓以后把楝树叶塞在米上,再用五彩线捆绑,那么怕楝树叶和五彩线的蛟龙就不会跟他抢食了,后来人们改用楝树叶和五彩线包裹粽子,延续至今。
        《续齐谐记》是一部虚构的志怪小说,但是百姓喜欢这个故事,于是代代相传,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粽子是为了屈原才发明的。当然也有人质疑,宋代词人刘克庄在《贺新郎·端午》一词中就写道:“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意思就是:屈原是何等清高傲岸、不同流俗之人,他活着的时候佩兰草、饮芳酒,有谁会相信,他千载之后,会对粽子垂涎三尺?又怎么可能跑去跟蛟龙争吃呢?刘克庄甚至还说“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屈原先生倘若起死回生,看到世人这样祭祀他,肯定气死了,还不如当年醉死拉倒。
        民间传说和刘克庄的质疑各有各的道理。百姓用粽子纪念投江的屈原,是出于一片善良之心:用食物祭祀祖先和所崇敬的人,这是中国人最朴素的表达爱的方式。而刘克庄则提醒我们究竟怎样做才是真正地纪念屈原,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这些民俗活动之外,是不是也应该更多地去了解他的生平,去传扬他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