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趣的汉字故事(2)

(2023-10-28 21:38:35)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有趣的汉字故事(2)

       
        家是宀+豕。“宀”,房屋的象形字;“豕”,猪的象形字。“家”字的本义是: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房屋,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甲骨文中的“家”字:
        有趣的汉字故事(2)
        古时中国以男子耕田为主的农业社会,社会整个生产力低下,农业很重要,同时又必须有饲养业做补充,人们才能够生活得好一些。即使是有钱的人,比较富裕的人,养殖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家畜对于家庭的经济影响很大,是家里的重要财产之一。因此,家家户户都会饲养牲畜,特别是猪(豕)。那么怎样饲养呢?就是养在家里,一来猪等家畜不会被人偷走。二来可以防止猛兽吃掉家畜,遇到猛兽来,人们可以立即拿起武器驱逐猛兽,使家畜免遭损害。三来,房子下层饲养家畜,虽然猪屎马尿等味道臭点,但是对家庭卫生无根本性大碍。这种房屋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做法,即使在当代,在中国一些贫穷山村里依然或多或少能看见。
        在古代,养猪成为家庭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养猪的家庭是令人惊讶的。家以是否养猪,而不是以是否养羊来标识。
        这也表明中国中原地方已经摆脱了以往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彻底地进入了农耕社会。
        “家”字《说文》:“家,居也。”《新华字典》:“1.家庭的住所。2.学术流派。”

        國(国)
        甲骨文中的“國”(国)字由“戈+口”组成,其含义是“军队、人口”。可以理解为:由人口组成军队,由军队来保卫人口,这就是國家。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国”字多了一个四周的“囗”,表示国家有边境四周;隶书、楷书中的“国”字还多了“一”,表示“土地”。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國家。
        在古汉字中,“國”字的组成中有外面一个大囗和里面一个小口,这两个口,意思是不一样的。外面的大口,表示的是国家有四方疆域;里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则表示土地;此外,还要执有“戈”矛的军队来保卫國家的土地、人口和边疆。上述的大“囗”、小“口”、“一”还有“戈”等因素,构成为國家的“國”字。这是任何一个國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可以说,古汉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解释了國家的几个基本特征,或者说构成國家的几个基本要素——边境、疆域、土地、人口、军队等。

        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构成世界万物,中医用五行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推算人的命运。
        非常有意思的是,金、木、水、火、土的品字结构都是存在的。
        鑫,财富兴盛。多用于商店牌号或人名。“金”本来就是财富,三个“金”字磊成金字塔形状,当然是财富兴盛了。“鑫”字大家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现在还有很多商店、公司的名号中有这个字的。所以,也有字典对“鑫”的解释为:商店字号及人名常用字,取金多兴盛的意思。“鑫”应该是最富有的汉字。
        森,树木众多;繁密。独木不成林,三个木指木(树木)很多,就是森林了。好象有不少公司喜欢“木林森”这个名字,好像有牌子叫“木林森”的皮鞋。“木林森”体现了汉字的神奇。“森”是最环保的汉字。
        淼,又作“渺”。本义是水大的样子。水面辽阔;微小、藐小。“淼”应该是最滋润的汉字。
        焱,火花、火焰。值得一提的是,“火”比“木”更有意思,“木”有木、林、森,“火”则有:
        火【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本义是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炎【本义是火苗升腾,炎热、酷热】; 
        焱【火花、火焰】;
        燚【燚(yì)火燃烧的样子,多用于人名】。“燚”应该是最火的汉字。
        垚,高。这个字不常见(所以使用智能拼音输入法打不出这个字)。偶尔见到的不是作为商店字号就是用于人名。“土”也有土、圭、垚。第一次看到“垚”,一般人望文生义猜想“垚”字应该是土多的意思(因为鑫、森、淼、焱基本上都有金多、木多、水多、火多的意思,所以以为鑫、森、淼、焱应该属于会意字),你查字典才发现意思是“高”,大概古人觉得很多土堆起来就很高了吧。“垚”应该是最土的汉字。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其它的、譬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风月无边
        “风”在甲骨文中看上去像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此字实为凤凰的凤的本字,象形。而“风”这种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既难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又难以描画出具体的形状,因而将“凤”字借用为“风”。如甲骨文中的“大风”就是“大凤”,“小凤”就是“小风”,“不凤”就是今天不刮风。
        到了小篆时代,人们将“凤”字还给了“凤凰”,而造了一个“风”字,“风”为“风”的繁体字。《说文解字·风部》:“风,八风也。……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六书故·动物四》:“天地八方之气吹嘘鼓动者命之曰风。”可见“风”的本义就是指自然界空气流动的现象。古人认为“风”动而虫生,因此用“虫”作“风”字的意符,“凡”字作声符,新造“风”字。《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其意思是大地发出来的气叫做风。
        由于“风”与“空气”关系密切,因而引申出“风气”、“风俗”的意思。如《吕氏春秋·音初》:“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高诱注:“风,风俗。”其意思是:因此听到那个地方的音乐就可以了解那里的风俗,考察那个地方的风俗,就可知道那里人的志趣。由于“风”指“风俗”,因此引申指“民间歌谣”。如《诗经》中的诗分为“风”、“雅”、“颂”三类。自《周南》至《豳风》合称为十五国风,收诗一百六十篇。宋朱熹《诗集传·国风一》:“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风”指民歌、民谣。
        历史上关于“风”字的故事也不少。宋代大散文家范仲淹在浙江做地方官时,在富春山上的钩台上造了一座严子陵的祠堂。祠堂落成后,范仲淹为之写了《严先生祠堂记》一文。记中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文章写好后,将此文送给友人李泰伯看,李看后赞不绝口,随后对范仲淹说:“如果诗中改动一个字,那就更完美了。”范仲淹连忙请教。李泰伯说:“诗中写云山江水的话,意境很大,后面用一‘德’字来承接,便觉得有些局小,而且太呆板。把‘德’字改成‘风’字,你看如何?”范仲淹听了,连声说好,马上就把“德”字改成了“风”字,并且尊称李泰伯为一字之师。
        清代著名画家李方膺有一次到朋友家里做客。席间话题突然转到绘画上来,有人说:“世上什么东西都好画,就是有一种东西画不了!”另一个人问他是什么东西难画,那个人只回答了一个字:“风!”
        在场的人听后都默不做声,心里都承认风确确实实是一种难画的东西。
        这时李方膺站起来说:“能!风也能画。”
        在座的人愕然。李方膺当场挥笔作画,一会儿,他果然把“风”画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见到的《风竹图》。看了李方膺的《风竹图》,有人评价说:“李方膺不仅把风画出来了,而且把风声也画出来了。”
        游泰山的享受,除了自然风景之外,便是登泰山途中的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石刻。20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笨学者到中国来访问。一天,他们登临泰山时,见盘山路一侧的石壁上刻着“虫二”两个字,这两个字引起了这些日笨客人的极大兴趣,却不解其中的意思。于是便询问陪同的中国学者。不料,陪同的人也被这两个古怪的字难住了,他们只好答应客人回去查询。游山归来,日笨学者追问“虫二”的读法和意义,于是陪同者翻遍典籍,多处走访专家学者,都没有解开此谜。
        不久,此事传到北京。有人带着临写的这两个字到中国科学院去请教郭沫若。郭老看了这两个字,沉思了一会儿,提笔在“二”两个字的外边各添上两笔,于是便成了“风月”二字。然后郭老笑着说:“这两个怪字的意思是‘风月无边’。这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而已。”
        后来,当代书法家谢逢松以“虫二”二字为上联,并题写了下联。他的下联是“年华”,并在“年”和“华”两个字上各加了一个方框,其意思是“有限年华”。这种文字游戏确实玩得很有水平。

        例证
        肉说:“瞧见没?我是内字加个人字,就是内人的意思。有方言为证,有的地方,男人会管自己的妻子亲昵的称做‘肉肉儿’。”
        婆说:“如此说来,我是女字上边一个波字,就是说我是个波霸女子,身材超正点。有典雅词汇为证,人们常说婆娑,就是夸我曲线玲珑曼妙呢。”
        我们要想为自己找到一个自己并不具备的优点,那真是太容易了,而且,通常我们会找到许多有力证据来予以证明。

        百家争鸣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即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当今混乱的局面,和人民过于聪慧、创造有关,采取的对策为应当“愚民”。但这是未曾看到事件本质,用堵非疏的想法。
        春秋时期人类生活富足,对自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产生了更深层次的需要,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旧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满足人民,急需新的体制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在无序中产生历史的混乱。正如老子所言,混乱的局面和人类的发展有关。
        那我们应当选择“愚民”吗?事实上,历史的先人选择了这种方式,而“愚民”政策的结果,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人民的需求如河流,宜疏不宜堵。处理的方法应当是什么呢?供需问题不可避免,是历史进程中的客观部分,不能为了避免冲突而去压抑需求。解决供需问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虽然会因为未知、不稳定等等在探索的过程中,产生错误和混乱,但也会在尝试和摸索中进步,诞生满足需求的新的供需体制,此时的社会也会在新体制的运作下趋于稳定,如同宇宙秩序。而在此过程中,人民发展开拓,学习总结积累,不断演化进步,创造丰富而强盛的世界。正如物种进化、人类文明、个人成长,都是不断与环境斗争适应开拓学习发展的结果。
        百家争鸣,在于供需中探索新的体制,是对新体制的构建,在发展中、探索中、历史的进程中必不可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