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醉酒》(1914年首演)
在梅兰芳的演出剧目中,《贵妃醉酒》最具代表性。该剧目取材于中国唐朝历史人物杨贵妃的故事,经过梅兰芳的创作、表演而广为人知。在改编《贵妃醉酒》时,梅兰芳借鉴了中国地方戏曲的表演特色,在舞台设计和表演效果上也吸收了许多外国舞台艺术的元素。《贵妃醉酒》不仅是京剧史上的不朽经典,甚至也改变了中国民众对于杨贵妃的印象,多少年来常演不衰。
《嫦娥奔月》(1915年首演)
《嫦娥奔月》是梅兰芳与友人共同创编的中秋“应节戏”,也是梅兰芳创演的第一出古装新戏。梅兰芳饰演嫦娥,在扮相、舞蹈、曲牌等各方面均耗费了很大的心血,达到了情中寓美的意境,他对传统的旦角服饰进行改革,设计出古装头和古装衣,开古装新戏之先河,但在当时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与讥讽,以为梅兰芳破坏了规矩,但他却不以为意,此作也成为他的一大经典。
《天女散花》(1917年首演)
《天女散花》是梅兰芳经常演出的古装戏之一。梅兰芳参考了敦煌的各种“飞天”画像,把“飞天”的各种形象运用到剧中天女身上。演出时他创造的边唱边舞的“长绸舞”不但更好地烘托了天女御风而行的美妙形象,也为京剧艺术的表演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法。《天女散花》剧幅虽不长,编演却花费长达半年多的时间才排练完成。
《霸王别姬》(1922年首演)
在“梅党”人士齐如山等人的鼎助下,梅兰芳将杨小楼演出的一至四本《楚汉争》改编为单本《霸王别姬》。剧中虞姬本为花衫,而唱念取法于青衣,唱腔设计优美,重要唱段载歌载舞。其中有一段风格别致的“剑舞”,是全剧中最精彩的一折。剧中“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劝君王饮酒听虞歌”两段唱腔,情景交融,悲凉动听,为梅兰芳经典唱段。
《西施》(1923年首演)
罗瘿公为梅兰芳编剧的这出《西施》,取材于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改编自明代中叶梁辰鱼所作的《浣纱记》传奇。梅兰芳和琴师王少卿等设计出“西施女生长在苎罗村里”,“水殿风来秋气紧”,“想当年苎罗村春风吹遍”等大段悠扬、别致唱腔,而且与琴师徐兰沅、王少卿共同研究将二胡引进京剧,丰富了乐队。梅兰芳又从中国古典乐舞中寻找素材,脱胎出可与《别姬》“剑舞”、《散花》“绸舞”等并驾齐驱、称绝一时的“佾舞”。
《太真外传》(1926年首演)
《太真外传》取材于唐白居易《长恨歌》和洪昇的《长生殿》传奇及其相关文字,梅兰芳早年曾编演过几部著名的的大型歌舞剧,《太真外传》即是其一。该剧歌舞并重,尤以唱词具有较高的文学品位,且其旋律多有创新,是能从整体上体现梅派神韵和精髓的剧目,系梅兰芳创演古装新戏中的煌煌巨制,机关布景,流光溢彩,创制新腔,曲尽其妙。
《宇宙锋》(1928年首演)
《宇宙锋》在梅兰芳一生演出的所有剧目中,是众所周知的梅派高难度经典剧目。梅兰芳生前十分重视这出戏,一改再改。如其“修本”反二黄中的表演意境,独特的抽象写意手法,不但演员表演水平要高,观众欣赏理解也要有相当的水平才可呼应。梅大师讲:“我承认在我一生所唱的戏里边,《宇宙锋》是我功夫下得最深的一出”。
《凤还巢》(1929年首演)
《凤还巢》是梅兰芳根据清宫藏本《循环序》改编的一出新编戏,原名《阴阳树》,又名《丑配》。此剧与清代传奇剧本《风筝误》有异曲同工之妙。雪娥的几大段唱腔是梅派唱腔中广为流传的著名唱段。这是一出充满风趣的轻喜剧,被誉为京剧中的“吉祥戏”,情节诙谐,生旦净丑行当齐全,西皮慢板、西皮原板、南梆子等唱腔新颖,广为流传,令几代戏迷都对它念念不忘。
《生死恨》(1936年首演)
《生死恨》剧本初稿由齐如山根据明代董应翰《易鞋记》传奇改编,后由许姬传执笔整理并更名《生死恨》。此剧作为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品,大凡梅派传人都能演,至少都能唱其中的经典唱段。比如“夜织”一场里的那段成套唱腔,可以作为“梅派”唱腔基本教材。1948年,“华艺”公司斥巨资投拍了戏曲电影《生死恨》,这部影片作为中国彩色电影的试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穆桂英挂帅》(1959年首演)
《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于1959年根据同名豫剧移植而来,梅兰芳扮演穆桂英,将青衣和刀马旦的表演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塑造了穆桂英这位人过中年、率军杀敌的巾帼英雄形象,赞扬了杨家数代男女老少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不屈不挠的高尚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操。这是梅兰芳艺术人生中最后一个舞台形象。
(此文根据网络有关资料综合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