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素有四梁四柱之说,四梁者是老生、青衣、武生、花脸(净),四柱是花旦、小生、老旦、丑。谈到花脸这根梁,在舞台上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早享名菊圃的有净角三山(何桂山、
穆凤山、金秀山)和黄三(黄润甫)。
30年代的花脸三杰,亦称三鼎甲的是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50年代及60年代初的裘盛戎和袁世海统领梨坛风骚,还有名闻遐迩的铜锤三奎(王泉奎、娄振奎、赵文奎)以及裘盛戎的四大弟子方荣翔、夏韵龙、钳钧宏、王正屏等都可谓净行英豪。
花脸分铜锤花脸(大花脸、正净),特点是庄重沉稳,重唱工;架子花脸(二花脸、副净),以工架、表演、念白为主;武花脸(武二花、武净 ,
包括摔打花脸)以武打擅长。
作为净角一代宗匠的金少山,世称“金派”(其父金秀山为“老金派”),开创京剧“净行”一个崭新的时代,居郝寿臣、侯喜瑞三鼎甲之首,铜锤、架子花脸两门抱,铜锤是金秀山亲传,架子花私淑黄润甫(世称“黄派”)。金少山天赋一条好嗓子,音域极宽,黄钟大吕,洪亮高昂,声震屋瓦,气势磅礴,扮相伟岸威猛,功架大方而边式,能以花脸挑班唱头牌,斯人也。30年代末期在北平新新大戏院举办了一场花脸大会,开场戏是王泉奎的《白良关》,第二出是刘连荣的《取洛阳》,第三出是侯喜瑞的《丁甲山》,压轴戏是郝寿臣的《审李七》,大轴是金少山的《御果园》。梅兰芳大师曾与金少山合演《霸王别姬》,称绝一时,金少山也为此被誉称“金霸王”。金少山拿手戏甚多,如《大回朝》、《草桥关》、《锁五龙》、《断密涧》、《法门寺》、《打龙袍》、《刺王僚》、《取洛阳》、《下河东》等。“金派”花脸因嗓音要求甚高,吴松岩是其最得意的入室弟子,唱腔颇似乃师。娄振奎、王泉奎在领悟“金派”唱工方面亦有较高的造诣。
郝寿臣为“黄派”花脸,宗师祖何桂山(人称“何九”,有净行程长庚之称),受教于黄润甫,拜李连仲为师。郝寿臣前期以铜锤花脸为主,后专攻架子花脸,也是两门抱的名净,唱腔豪迈粗犷,厚重凝炼,韵味浓郁,念白创造性地使用颏音、搂音、遏音、炸音,做表细腻洒脱,活泼奔放,就是脸谱也极考究,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也称“郝派”。郝寿臣演曹操戏最擅长,以《捉放曹》、《徐母骂曹》、《长坂坡》、《冀州城》、《阳平关》、《华容道》、《逍遥津》、《青梅煮酒论英雄》著称,赢得“活孟德”之美誉,曾与金少山并称为“黑金白郝”。50年代前期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由郝寿臣(饰曹操)、小翠花(饰邹氏)、李盛藻(饰张绣)、李万春(饰典韦
)、叶盛章(饰胡车)合演的《战宛城》,堪称绝响。郝寿臣一生演出剧目有220多个,塑造的人物有168个,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有《审七长亭》、《野猪林》、《除三害》、《牛皋招亲》、《赠绨袍》、《火牛阵》、《连环套》、《红逼宫》、《荆轲传》、《桃花村》、《胭粉计》、《打龙棚》、《伐齐东》等。弟子有袁世海、樊效臣、王永昌、王玉让、周和桐、李幼春等。
侯喜瑞是黄润甫唯一开山门收的最后一位弟子,与郝寿臣并称瑜亮,专工架子花脸,深谙“黄派”神髓,在承继“黄派”的基础上自成流派,世称“侯派”。侯喜瑞工架凝重大方,造型隽美,身段矫健,表情准确精细,念白沙棱苍劲,喷口有力,别具风格,武功稳练干净。早在富连成科班排演三国志时即荣为首席花脸,博得了“活曹操”的称号。侯喜瑞一生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战宛城》的曹操,《盗御马》的窦尔墩,《法门寺》的刘瑾,堪称三绝,无与伦比。其在《牛皋下书》、《取洛阳》、《清风寨》、《穆柯寨》、《红拂传》、《失街亭》、《打严嵩》中所饰演的牛皋、马武、李逵、焦赞、虬髯公、马谡、严嵩等角色,都是脍炙人口,令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能传“侯派”艺术者寥寥,有李荣威、尚长荣、袁国林等。
裘盛戎是5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花脸表演艺术家,雄踞净行首席。他在吸收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及周信芳(“麒派”)各流派之长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唱、念、做、舞各方面都具有很深厚的造诣,尤其是“裘派”的声腔艺术,迂回婉转,含蓄细腻,刚柔相济,韵味醇厚,感染力强烈已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当今花脸大多宗裘。“十净九裘”之说,不无道理。裘盛戎不仅仅在唱腔方面极大地丰富了铜锤和架子花的表现力,他的念白甜润沉劲,工架俏美大方,脆帅洒脱,优美传神,其所塑造的铫期、包拯、廉颇、魏绛、黄盖、窦尔墩、单雄信、徐阶等艺术形象有口皆碑。裘盛戎桃李满天下,知名传人及再传弟子除前面提到的四大弟子外,尚长荣、李长春、张韵斌、孟俊泉、吴钰璋、李欣、孟广禄、康万生、邓沐玮以及台弯的王海波等都是“裘派”出色的花脸演员,其子少戎在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中,颇有乃父神韵,惜英年早逝。
袁世海是现今健在的最有声望的京剧花脸表演艺术家,最具改革创新精神,在“郝派”的基础上又吸取“麒派”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内行和戏迷心目中已成为“袁派”。袁世海的念白刚劲爽朗,扮相魁伟,表演泼辣,气派雄浑,工架漂亮,善于刻画人物,创造了众多生动真实的舞台艺术形象,精品有《李逵探母》的李逵、《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曹操、《九江口》的张定边、《野猪林》的鲁智深、《牛皋招亲》的牛皋、《芦花荡》的张飞、《将相和》的廉颇、《响马传》的程咬金以及现代戏《红灯记》中的鸠山等,尤其是50年代初与李少春(饰黄天霸)、叶盛章(饰朱光祖)合演的《连环套》(袁饰窦尔墩),精彩绝伦,旷世杰作。在1994年国庆戏曲晚会上,袁世海以77岁高龄演唱《将相和》片断,气势非凡,宝刀不老,叹为观止,国之瑰宝也。当今花脸新秀,第二届“中国京剧之星”杨赤,学裘宗袁,以“袁派”为主,无论在念白、台步、工架、神情均甚规范,是袁世海最得意的门生。
王泉奎、娄振奎、赵文奎均系铜锤花脸,曾名噪大江南北。王泉奎有“金嗓子铜锤”之称,拿手戏《空城计》(饰司马懿)、《刺王僚》(饰姬僚)堪称双绝。娄振奎不是金少山的入门弟子,却是金派传人,《敬德装疯》为其代表作。
……
再说丑(小花脸)。丑在行当中排名最后,但在后台却有崇高的特殊地位,蹲坐站靠,百无禁忌。丑角先开脸是个规矩。梨园行的祖师爷唐明皇还亲自串演丑角。在戏曲百花艺苑中,有些地方剧种是无丑不成戏,小丑与小旦、小生并称为“三小”,其所饰演的人物为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京剧丑行分为文丑、武丑、老丑、婆子、彩旦。而在文丑中又细分为方巾丑、袍带丑、褶子丑、茶衣丑。文丑要求念白爽利,吐字清晰,表演洗练,诙谐风趣,插科打诨,随机应变。其中方巾丑特重书卷气。武丑(包括开口跳),嗓音要响亮,念白“嘎崩脆”,语言幽默,性格机警,翻打扑跌,干净利落,走矮子步要矫健、轻巧、帅美,翻跟斗要轻、高、稳、准、漂。
在近代丑行中承前启后,最有造诣者,当属德艺双馨的“一代宗匠”文丑萧长华和“武丑大王”叶盛章。
萧长华的开蒙老师为裕五(裕云鹏),后师从宋万泰,艺术上广博精湛,无戏不学,学无不精,通晓所有丑角戏,嗓音高宽圆亮,念白讲究字韵,口甜味厚,爽利流畅,做工炉火纯青,简练准确,表演格调高雅,不俗不谑,刻画人物入骨而不露骨,细腻而不琐碎,一人千面,面面各异,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形成“萧派”的艺术风格:冷隽、醇厚、幽默、机敏。几十年来,名丑辈出,大多出自萧氏门下,是中国京剧史上一位重要人物。
萧长华戏路宽,能戏多,把蒋干、汤勤演活了!“盗柬争疑真蒋干,审头都说活汤勤。”田汉老的诗评恰如其分。1957年拍摄的彩色影片《群英会》,萧长华与马连良(饰孔明)、谭富英(饰鲁肃)、叶盛兰(饰周瑜)、裘盛戎(饰黄盖)、袁世海(饰曹操)合作演出,成为传世之作。萧长华以丑为主的拿手戏有《连升店》、《选元戎》、《荷花配》、《一匹布》、《老黄请医》等。此外如《法门寺》的贾桂、《乌龙院》的张文远、《贵妃醉酒》的高力士、《女起解》的崇公道、《凤还巢》的朱焕然、《失印救火》的金祥瑞、《钓金龟》的张义等,演来极有特色和光彩。30年代末,在北平新新大戏院演出的丑角大会,第三出是马富禄的《涿州判》,压轴是叶盛章、贾世珍的《跑驴子》,大轴戏是萧长华的《荡湖船》(饰李君甫)。
萧老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中最负盛名的有茹富慧、马富禄、叶盛章、孙盛武、贯盛吉、李盛佐、艾世菊、詹世辅、钮骠、张启洪等。尤其是茹富慧、孙盛武尽得“萧派”神韵。詹世辅在40年代初与李世芳、毛世来并称童伶三杰,与毛世来合演的《小放牛》、《小上坟》堪称双绝。
江南第一名丑刘斌昆先后向京剧名丑克秀山、徐凌云、萧长华学艺,并正式拜郭春山为师,戏路宽广,多才多艺,功底深厚,表演活灵活现,幽默滑稽。1928年在上海伶界联合会举办的十三班大会串,十个丑角合演《拾黄金》,他演大轴。30年代末与小翠花合演《大劈棺》,创造了“二百五”(纸扎人)的艺术形象,轰动一时。
叶盛章开创了京剧界以武丑挑大梁的第一人,他文戏宗萧长华、郭春山,武戏宗王长林,后拜王福山为师。叶盛章的嗓音响亮,念白爽脆,武功娴熟,身手矫健,灵巧剽悍,开打利落快捷。演文戏,文而不瘟,演武戏,武而不躁,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叶派”。武丑应工戏“三盗一偷”(《三盗九龙杯》、《时迁盗甲》、《连环套·盗钩》和《战宛城》(饰胡车,盗戟))演来精美绝伦,每贴必满,观众击堂雷动。此外其演出的《三岔口》、《刺巴杰》(饰胡理)、《打瓜园》(饰陶洪)、《徐良出世》(饰徐良),均极有特色,《酒丐》(饰范大杯)更是轰动大江南北的杰作。弟子张春华、谷春章、侯正仁、范正濂、刘习中等皆有成就。
特别是武丑表演艺术家张春华,40年代初只有16岁,就已是广大戏迷喜爱的童伶,他主演的从美帼影片《侠盗罗宾汉》改编的京剧轰动津门,和他同台演出的有武生蔡宝华、徐俊华,花脸贺永华,事隔半个多世纪,仍令人难忘。张春华深得叶氏真传,身轻如燕,落地如毛,矮子功称绝,念白爽脆,响如爆豆,快似连珠,翻打火爆惊险,表演风趣幽默,能戏甚多,除乃师“叶派”戏外,其拿手戏还有《三打祝家庄》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