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拆字的有趣故事

(2023-08-18 00:23:16)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古人拆字的有趣故事
        
        呆和尚吃杏
        佛印和尚常到苏东坡家里做客,一来二去,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和他熟了。
        苏东坡的院子里有颗杏树,佛印和尚觉得口干舌燥,就把杏摘下来吃了。
        这时候苏小妹见了说:“久闻大师才华横溢,小女子就出一对联考考大师。”于是随口说出:“呆和尚吃杏,左一口,右一口,上一口,下一口,中间一口,口口回味无穷。”
        佛印和尚一听,好对联,不仅把自己吃杏的情景说出来了,还连用五个口字,上下左右中间各占一“口”字,而且“中间一口”的“中间”也占口。
        佛印和尚看了看苏小妹美丽的容颜,立马有了下联,就说:“俏夫人侍佛,西一人,东一人,北一人,南一人,单独一人,人人从容美丽”。
        苏小妹还未出阁,听到这样的对联,立马羞红了脸。
        
        借“点”
        一个人姓卜,名字叫不详;另一个姓冢,名字叫不消。他俩交了朋友,结拜为把兄弟。
        一天,把兄对把弟说:“咱俩的姓氏都很出奇。你看‘冢’字很像‘家’,只是少一‘点’,好像官员没有纱帽一样。今日特和兄弟你商量,如果你能将你的‘卜’字腰那一‘点’,押在我的‘冢’字头上,使我成了‘家’,不是很好吗?”
        把弟听了回答说:“借给你一‘点’,使你成了‘家’,也无不可,但是你成了‘家’,我就只好耍光棍了!”
        
        心田不正
        从前,有个大财主叫胡心田,心术很坏,专门刻薄穷人。一天遇到文三说:“文三,都说你会讲古,今天讲个听听。”
        文三答应,就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姓十的和姓喻的结亲家。
        姓十的嫌自己的笔划太少,再说《百家姓》上也没有这个姓,就对姓喻的说:“你的嘴巴吊在旁边,是多余的,把那个口字让给我姓古,在《百家姓》上也可归宗。”
        姓喻的想,把我旁边的口字送给他,我改姓俞,音还是不变,就答应了。
        可是,姓十的还不知足,不久又对姓俞的说:“亲家,我这古字的笔划还是太少,你把那个月字也给我,让我姓胡吧!”
        对方一听,火了:“想把我的下面掏空吗?你这人真是心田不正!”
        胡心田挨了骂,自讨没趣。
        
        彼此
        自古有一句俗话说:“秀才认字,念半边。”
        认字念半边,很容易出错,这句俗话是用来讽刺“白字先生”的。
        有一个周姓秀才,就是一个认字念半边的。有一次与一个姓陈的互递名帖。
        周秀才看了一下对方的名帖说:“东兄,久仰,久仰。”
        姓陈的也看了一下手中名帖,拱手说道:“吉兄,久仰,久仰。”
        周秀才听了不高兴,说道:“我明明姓周,你怎么扒了我的皮?”
        姓陈的回应道:“我明明姓陈,只许你割我耳朵,就不许我扒你的皮?”
        
        个个草包
        权臣和珅新修了一所府第,请纪晓岚题一匾额。
        纪晓岚提笔给他题了“竹苞”二字,说是“竹苞松茂”之意。
        和珅高兴地把它悬在正厅,乾隆皇帝见了,对和珅说:“你被纪晓岚捉弄了!把‘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是‘个个草包’四个字吗?”
        和珅顿时哭笑不得。
        
        张弓李木
        明末,南京有一个习武的后生,名叫张弓,射得一手好箭,但他有个毛病,好自吹自擂。
        有一次,他正在练习射箭,不少围观的人连连叫好,张弓十分得意,当即挥毫写了一上联: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众人都对不上来。恰好这时,走过来一个卖弓人,看过上联之后,拿出自己的弓来,请张弓试一试。
        张弓连试了几张都拉不开。卖弓人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木料做的吗?”张弓摇头说:“不知道。”
        卖弓人说:“我这弓是李木(李子树木)做的。”张弓非常奇怪:“李木并非良材,怎么能做这么硬的弓?”
        卖弓人笑道:“这就是木匠的本事了。”说罢,提笔出写下联: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众人不解,请教是什么意思。卖弓人解释道:
        “他姓‘弓长张’,我姓‘木子李’;他叫张弓,我叫李木;人称他‘张弓手’,却唤我‘李木匠’;他善张弓射箭,我却会用‘李木雕弓’;他射箭是‘箭箭皆中’,可惜拉我这李木弓却是‘弓弓难开’。”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张弓羞得无地自容,忙收拾起弓箭,灰溜溜地走了。
        
        字同命不同
        两位读书人一起去占卜。其中一位先写了一个“串”字给算命的拆字先生看。
        拆字先生认为“串”可以分解为两个“中”字,这一年他一定能够高“中”两次(科举考试分为不同的层次和阶段,有时一年内可以有不止一次的等级考试)。
        这时另一位读书人也想得到几句恭维,也写了同样一个“串”字。
        不料拆字先生板起面孔说:“阁下不但不能高中,而且即将灾祸临头。”
        那人询问原因,拆字先生回答道:
        “刚才那位先生是无意中写的‘串’字,阁下则是故意书写的。故意,就是‘有心’。‘串’下有‘心’,成了‘患’字,就是将有祸患了。”
        后来,前一位读书人果然连中双元,而后一位读书人则因考试作弊,犯了欺君大罪,被下狱。
        
        您是皇上呀
        纪晓岚装疯,装作不认识乾隆与和珅,和珅便献计让他测字儿,试探他是否真疯了。乾隆大笔一挥写下个“因”字,纪晓岚看后大惊:“原来您是皇上呀,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下,乾隆与和珅都疑惑不解了。
        乾隆问道:“怎么朕写个‘因’字,就是朕呢?”纪晓岚神秘一笑:“‘因’字,国字框,里面的‘大’字拆开就是‘一人’,国中一人,那不就是皇上吗!”
        乾隆听完哈哈大笑,不得不佩服纪晓岚的文采和临场解释能力。
        
       秦”头太重
        相传两宋时期,因为秦桧权倾朝野、残害忠良,人人敢怒不敢言。
        偶然一天,宋高宗出宫微服私访,遇见一个叫谢石的人在那摆摊拆字。宋高宗就写了个“春”字令他拆来看看,谢石看后摇头:“‘秦’头太重,压日无光啊!”
        宋高宗心知对方有所暗示,默默无言,直接走了。
        
        济公对秦桧
        相传有一天,济公和尚去见秦桧。秦桧就出了一个上联来让济公来对:
        酉卒是个醉,目垂是个睡,济公僧怀抱酒坛古庙躺,不知是醉是睡?
        正好秦桧的妻子正在院子里散步,济公用看了看肚大腰肥的秦夫人,说出下联:
        月长是个胀,月半是个胖,秦夫人怀抱大肚满院逛,不知是胀是胖?
        秦桧当下气得直哆嗦,济公摇着蒲扇,乐悠悠地走了。
        
        小姓,二十九
        杨书生进京赶考,途中住到一家旅店。老板娘见有客至,迎了上来:“先生可是要住店?”
        杨书生答道:“正是。”
        老板娘道:“为了见面时好招呼,请问先生贵姓?”
        杨书生答:“免贵,木易。”并随口问了一句:“老板娘贵姓?”
        这老板娘一听给她玩拆字,心里有点恼,答道:“原来是杨公子。小姓二十九。”
        杨书生听了道:“原来是……”说下不去了。
        先生为了想这二十九到底是什么姓,从进房间起,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想起来,可怜把百家姓都背诵了好几遍。
        天亮后,杨先生结账要走。结好账后,忍不住问老板娘:“你到底姓什么呀?”
        老板娘一听:“还没想出来?我提示你一下。”拿了个木块往地下一摔:“我就姓这个。”
        书生还是不解:“还是不明白。”
        老板娘听了说道“木块是木,地是土,木和土放在一起是什么呀?”
        杨书生明白了:“你姓杜就姓杜,说姓二十九做什么?”
        老板娘答曰:“杨公子不是喜欢拆字玩?我就给你拆得彻底一点,木字拆开就是十八,土字拆开就是十一,十八加十一,不是二十九?”
        
        江鸟为鸿
        江淹年轻时家贫而才思敏捷。一次,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一蚕妇,当时有一颇负盛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一时难倒众多才子。
        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将“鸿”拆为“江”和“鸟”,与将“蚕”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反应奇快,而且贴切工巧,众人自然为之叹服。
        
        人短木长
        北宋文坛巨匠苏东坡与诗人佛印和尚是至交好友。一次,苏东坡去找佛印和尚,看到他正在与三个木匠为庙顶上设计雕刻一个木头的小狗。只见他们四人围在一起,对着木头狗品头论足。
        苏东坡灵机一动,想起一个拆字上联来。他上前对佛印说:“我有一上联在此,佛兄可对否?”随即出口吟道:“四口围犬终成器,口多犬少。”
        佛印一听,心想这是一个拆字联,四口人围住一只犬,正是一个“器”字,四口对一犬,可不是口多犬少吗!
        佛印正皱眉挠头时,忽然看见两个人抬着一根木料走了过来。他眼前一亮,联从口出:“二人抬木迈步来,人短木长。”
        苏东坡听罢,连声称妙。
        原来,“来”的繁体字是“木”字腰窝两个小“人”,木头挺长,人却极短,佛印同样用拆字法对出了下联,可谓天衣无缝。
        
        无处逃生
        宋朝仁宗时期的宰相吕蒙正,幼时家境贫寒,缺衣少吃,但他学习刻苦,天赋颇深。
        一日,私塾先生带领几个学童上山游览,吕蒙正因未吃早饭,肚中饥饿,看到有一山泉,忙跑过去伏下身子饮水充饥。
        先生见此情景,知其必是饥饿所致,便即景出联问曰:
        “欠食饮泉,白水岂能度日?”
        吕蒙正人称“神童”,知道这是一副拆字联,“欠”、“食”是一个“饮”字,“白”与“水”是一个“泉”字。此联触到了他的痛处,勾起起他无限愁情。于是他当即对出了下联:
        “才门闭卡,上下无处逃生。”
        吕蒙正将“才”与“门”组成“闭”字,“卡”拆为“上”“下”二字,既说出了自己的家境,又与上联相对甚妙。
        
        切瓜对句
        明人蒋焘,少时即能诗善对,一天家中来了客人。此时窗外正下着小雨,客人想考考他,便出联云: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冻”字拆开是“东两点”,“洒”字拆开是“西三点”,对起来有一定难度。
        这时只见蒋焘从屋里抱出个大西瓜,切成两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对客人说道:“请各位指教,我的下联对出来了。”
        蒋焘见客人纳闷,于是说,我刚才对的是: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客人赞不绝口。“切”字拆开正好是“七”、“刀”,而“分”字拆开是“八”、“刀”。
        
        四大才子拆字取乐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周文宾,在平常聚会时就常常吟拆字诗联取乐。
        一天,祝、文、周、三人应邀到唐府作客。一进门,看到唐伯虎和家人正在影壁墙前种桂树,便一齐上前打招呼。
        祝枝山开口道:“闲种门中木。”
        唐伯虎听完暗思:门中有木是个“闲”字,随即开口答道:“思耕心上田。”
        文徵明不甘落后,连忙说:“秋点禾边火。”
        周文宾曰:““甜生舌后甘。”
        刚一落音,祝枝山击掌称妙,说道:“我们四人的拆字联连起来正好是一首诗呀!”
        
        亡国之兆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眼看大明天下已是日薄西山、朝不保夕,于是忧心如焚,寝食不安,遂遣一宦官出宫打探民情。
        宦官来到一个测字摊前,想拆个字,预卜一下国运。
        宦官先写个“友”字,测字先生说是“反”贼出了头。
        宦官暗惊,再测“有”字。
        测字先生说“有”字也不吉,乃“大”字掉了一半,“明”字去了半边,“大明”岌岌可危。
        宦官听得满身是汗,忙说前面两字写错,我实际欲测的是“酉”字。
        测字先生说,此字更为不祥,“尊”字去头去尾,皇帝至尊快完了。
        三个同音字测下来,皆是明大王朝亡国之兆。是年,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尽。
        
        乾隆对联戏人
        乾隆皇帝擅长对对联,且常常借此戏人。有一次,他乔装改扮,与张玉书在酒楼上饮酒。席间,乾隆乘着酒兴指着一姓倪的歌姬出了上联:“妙人儿倪氏少女”,要张玉书接对。
        这上联是“妙”、“倪”二字的拆字联,张玉书一时苦思莫对。
        这时,歌姬在一旁随口答道:“大言者诸葛一人”,将“大”和“诸”二字拆开。
        乾隆大为赞赏,命张玉书赐酒三杯。
        不巧,酒已喝完,倾壶只滴出几点。歌姬见此,笑着对乾隆说:“‘水凉酒一点两点三点’,下联请先生赐教”。
        上联既暗含前三个字的偏旁,又冠以数字,窘得乾隆面红耳赤。
        幸好此时楼下走过一个卖花人,张玉书灵机一动,代言道:“‘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才算为他解了围。
        据说,自从那次受窘以后,乾隆皇帝再也不轻易用对联戏弄人了。
        (据网络资料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