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连良《谈艺余录》(二篇)

(2023-07-19 22:03:14)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马连良《谈艺余录》(二篇)

        跑龙套

        如果是一个从小就开始学京戏的演员,那可以说很少有没跑过龙套的。因为在京戏里除去一小部分的文戏、武戏、或是玩笑戏里没有龙套以外,其他的戏里可以说是出出离不开“龙套”。
        “龙套”的名字不知始于何时,据我想可能由于他们总是穿件绣有团龙或条龙的行头在临上场以前,不管里面穿的是棉,是单,只要把这件行头向身上一套,不换鞋,也不抹彩(化装),如上一顶“小板巾”,拿起在这出戏里所应用的标旗(京戏术语叫标子)或是开门刀、马鞭等等就能上台,因此把他叫“龙套”。属于龙套的话儿有:车夫、轿夫、船夫、衙役(青袍)、太监、御林军、家丁等。有时候人不够用,也要扮演百姓和伞夫。龙套在南方叫“文堂”,在东北叫“跑大兵”,在西北叫“小板儿”,还有的叫“打旗儿的”。这些称呼都是根据他们的服装、用具和台上常扮演的角色行动所起的。
        一般人认为龙套在戏里没有唱,没有念,又没有动作表演,是最省事、最简单的角色,因此不大重视。其实龙套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么容易,十出戏里起码有七八出离不开他们。乍看上去龙套也不过是出来,进去;有时候站一排,有时候站两边,哪知道正是在这些地方才包含着很大的分别变化。而且龙套在必要的时候也有唱、也有念,也有动作表情。龙套要以先上场的两个人为最重要(京剧术语管他们叫“头二家儿”),所有舞台龙套走的式子都要看头二家怎么走,后面的才跟着怎么变。不管是代表千军万马或家丁随从,都必须记住什么戏,在哪一场该怎么上,怎么下;什么时候带马,抬轿。带马就不能忘了拿马鞭和拿什么颜色的马鞭。如果给花脸带马,拿一根粉的或绿的的就不对。反过来说,要是给旦角拿一根黑马鞭那也不行。抬轿就不能忘了给坐轿的掀轿帘,放轿帘。现在台上不用检场的,龙套还得记住什么时候搬椅子,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哪一场该拾枪,哪一场要扛刀,什么锣鼓,应该走什么速度的步伐等等,都是有一定规矩的。在台上所走的式子都叫什么名字也需要知道,像:“站门”、“一条边”、‘扎犄角”(又叫“斜一字”)、“骨牌对”、“二龙出水”“倒脱靴”“鸥儿头”“龙摆尾”“十字靠”、“斜胡同”、“一翻两翻”、“钻烟筒”、“正领”、“反领”、“挖门”等。观众在台下只看着走的整认为没什么了不起,其实这些也都得仔细排练才行。就连这样排练,碰上场子乱、人头儿多的戏,一不留神还会出错呢!再说到发兵行军和皇帝起驾的时候,要唱各种曲牌。常用的有:
         [泣额回][醉太平][五马江儿水][朝天子][普天乐][朱奴儿][一江风]、[六么令]、[粉孩儿]、[出队子]等。龙套虽然念白不多,可是不答话则已,一答话多半是起着节骨眼儿作用。例如:
        《碰碑》里老生唱完“眼见得我这老残生就难以还朝,我的儿啊!”后,如果老军(龙套扮)不答“饿啊!”“冷啊!”“雁来了!”这几句话,老生就不好唱下面的“饥饿了……”“身寒冷……”“宝雕弓……”几句词了。还有喊堂威与喝道,要合调门儿,例如:《南阳关》里老生在没上场之前,龙套先在幕里搭架子喝道(在幕后说话),老生上来打[引子]“威风飘荡”龙套要喊,喊完老生接唱“统雄师,镇守南阳。“[引子]打完由乐队起吹打,这时候龙套还要减。这几次喊的调门儿都要配合[引子]的声调。老生转身入座之前两边微微一看,这时龙套也稍微躬身低头,表示不敢正视而又很有礼貌、很尊敬的样子。这样,听着、看着才有“虎帐森严,军容壮大”的感觉。再有《朱痕记》里旦角低头战抖着进席棚答话的时候,龙套也喊,可是这个喊的调门儿就要配合得非常低沉。如果把这两出戏里喊堂威的声调换一下,听起来一定感觉与当时剧情非常不协调、不舒服、不舒服。喝道是文官武将出门行军时用来显示军威和哄赶闲人让路的。因此也很重要,并且也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喊出不同高低的调门儿来。例如:“一锤锣”上的龙套,在幕里面喝道的调门儿就低。“长锤”上的就稍微高一点儿,“急急风”上的就又高一点儿。另外在这里头还要分文官和武官。一般地说,同是“一锤锣”打上,可是给武官喝道的调门儿总要比文官高。再有就是武戏里两军对阵的时候,两边主将各传“众将官!押住阵角!”的命令以后,龙套要高举标旗,或是拿起应用器喊喝“杀呀”来助长军威,等主将得了胜要高举标旗做勇猛追赶的样子跑下去。遇到败阵收兵逃走的时候可就不同了,龙套必须弯着腰,低着头,垂手拿住标旗的当中间,作曳甲弃戈仓惶逃走的样子跑着下去。以上我所说的这些:有唱,有念,也有非常生动的动作表现,怎么能说龙套是最省事的角色呢?现在有一些演员扮龙套的时候不大注意这些地方的动作和表演,并且有的在应该唱牌子的地方也不唱了。我觉得这样不大好,这些好的表演手法还是有保留的必要,因为,我感觉这些都是有助剧情,帮助创造戏剧气氛的。

马连良《谈艺余录》(二篇)
    
        洒火彩

        洒火彩是戏曲舞台上一种传统特技,在有些戏里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加以运用,能起到制造戏剧气氛,增强演出效果的作用。
        “洒火彩”法,主要是被用来表现烈焰飞腾的火烧场面。像晋文公为寻找介之推而定计焚山的《焚绵山》,项羽采取恐怖手段泄愤,火烧纪信的《取荥阳》,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夏侯惇的《博望坡》,都要大洒火彩。最有代表性的是蜀吴联军协力破曹的《赤壁之战》。在孔明用计火烧战船那场戏里,满台一派通红的火彩洒得映天彻地,表现火趁风威,风助火势,创造出了“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在谈笑间使“樯橹灰飞烟灭”的战斗气氛。除了表现大规模的火场面外,火彩有时也象征其他火焰,像《盗宗卷》里,吕后把刘家的宗谱用火焚化的时候,就有一把火彩。最近看到中国舞剧院演出的《钟离剑》,当钟离老人从悬崖上踊身跳入铸剑炉中壮烈牺牲的时候,那把火是在演员走“台幔”落下的当儿,从炉中洒出来的,非常激动人心。洒火彩在舞台上也用在神仙或庆魔出现和变化的塌面,以它表现神采金光鬼火邪气。例如《泗州城》里观音变老妪《锯大缸》里土地变小炉匠、《问樵闹府》里土地变樵夫和煞神出现等时候使的火彩就是象征神采和金光。又如《五花洞》里的蜈蚣大仙、蛤蟆大仙变武大和潘金莲,《金钱豹》里的豹子变书生,《青石山》九尾狐出现和《狮子楼》里武大鬼魂出现等时候,使的火彩就是象征鬼火和妖气。至于像“跳判”和“堆鬼”等场面那更离不开火彩了。
        洒火彩在舞台上还有用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川剧《华容道》的曹操在赤壁鏖兵失败上岸北逃之际,有一场戏演阿瞒刚往正场椅子上一坐,从椅子背后洒出一把火彩来, 掠过他的面前,这把火彩表示一种幻像,描写曹操被烧以后惊魂未定的心理状态。这样高明的处理手法在京剧里还是未曾见过的。洒火彩在舞台上也用来表现所谓“福大命大”的人,“红光罩体”或“真形出现”。例如《龙虎斗》里赵匡胤和呼延赞会阵,到末一场,赵匡胤面冲里,一条腿登在椅子上,呼延赞举鞭唱“手持铜鞭朝下打”,对准赵匡胤头顶正要打下,这时突然从赵匡胤身后洒起一把火彩,接着出现一个张牙舞爪的龙形一闪而没,呼延赞达才知道赵玄郎是“真命天子”,于是就乖乖地下马降顺,情愿称臣效忠。又如《花园赠金》(《彩楼配》)里王宝钏看见后花园门外红光一闪(洒了一把火彩),仔细一瞧原来是花郎平贵倒在地上,于是她就知道薛郎将来一定大有出息,所以主动和他私定终身,约好抛球选婿。像这样一些情节的描写,宣扬了封建迷信的宿命论思想,应该考虑修改,至于这里所洒的火彩,是对这种含有毒素的思想内容起了强调的作用的。这样运用洒火彩是浪费松香粉,大可精简节约。
        (摘自《马连良文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