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即地梨或地栗,南方称马蹄,是冬春盛行的时令果品。老北京海淀镇一带多种植此物。常将个大紫黑发亮无破损者售于干果店;一些小贩专门售卖小个的,这类荸荠又称“小菜毛”,故吆喝:“小菜毛来!”除夕日叫卖荸荠,家家闻声必买,因荸荠谐音“毕齐”,恰合一家团聚的心愿。煮熟的荸荠称为荸荠果,专有卖荸荠果的小贩,担着浅沿木盆沿街叫卖,不时吆喝着:“荸荠果来,又好吃又好剥。”
老北京小贩卖的西瓜,是从果子市的瓜市趸来或者从乡下瓜地直接贩运来的。瓜都是经过挑选,讲究薄皮沙瓤,八九分熟,放个一两天也坏不了。卖时挑一两个好的,切开,摆在桌上,口中吆喝着:“好大块的西瓜,赛了糖咧!”手中拿个芭蕉扇,驱赶蚊蝇。西瓜论个不论斤,亦为其特色之一。
香瓜在北京也称为甜瓜,种类很多。香瓜的个比较整齐,一般都是论个不论斤卖。摊贩把香瓜码好,供客人挑选。客人买好了以后,用刀划开皮,生的管换。吆喝声是:“苹果青咧脆香瓜咧!”
卖香瓜的挑儿多是城里人,背篓子的则是从乡下直接进城来卖的。
老北京主要有两大果子市经营干鲜果买卖。一是德胜门果子市,在德胜门内丁字街,称为北市;一是前门外果子市,在今前门外果子巷,称为南市。果子市专有果行,将果子批发给果子铺或行商小贩销售。
每年阴历十月到来年五月是果子市经营的淡季,以经营干果为主。
老北京的干果以枣、栗、柿、核桃、山楂为多。一些大干果店铺如通三益、聚顺和等还自己制作果铺,前店后厂经营。
据《析津日记》记载:“苏秦谓燕民虽不耕作而足以枣栗,唐时范阳为土贡,今燕京市肆及秋则以炀拌杂石子爆之,栗比南中差小,而味颇甘,以御栗名。”由此可见,糖炒栗子的历史久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每逢秋后,北京的干果店都要专门出售糖炒栗子,以北京燕山出产的板栗、油栗为原料,在大铁锅中拌上饴糖、粗砂粒翻炒,炒出来的栗子油亮,外壳自然开裂,味道甘甜。
北京干果铺经营糖果、干果、果脯。旧历年底,照例清仓,将各种存货混在一起售卖的形式称作“杂拌儿”,或谓之“杂抓”,庙会也有此摊。粗杂拌儿有炒栗子、小花生、倭瓜子、糖豌豆、柿饼条、桃脯干、苹果干、海棠干等物。细杂拌儿以蜜饯为主,有桃脯、杏脯、苹果脯、糖藕、瓜条、金丝枣、核桃蘸、花生蘸、什锦南糖等。杂拌儿价贱,最受儿童喜爱,为过年的主要零食。商贩吆喝:“买的买,捎的捎,三个大钱闹一包……有青梅,有瓜条,还有深州大蜜桃,来到庙上你不买,到了家里你也摸不着。”
干透的酸枣去核,碾为细面,凝成大块,称“酸枣面”。这类小贩常吆喝着:“酸枣面儿!”孩子尤其喜食,便闻声而来;通常干食,也可加些白糖以水调之,酸甜可口。也有卖酸枣汤的兼卖“酸枣面”。
卖菜的小贩,推着架子车或挑担子,大清早到各大菜市场,如天桥、日坛、月坛,趸些时令蔬菜运到城里走街串巷叫卖。卖菜的讲究吆喝,细数菜品,声音清脆。卖菜的利薄,特别注重技巧,比如常走哪几条胡同,哪几家是常主顾,都喜欢什么菜,全记在心里。市面有什么菜,立刻送上门,不单能有个好价钱,也省却跑好多路、干吆喝。
五月下旬茄子冬瓜相继上市,小贩趸来,走街串巷吆喝着:“大海茄子,卖架冬瓜呀!”用“海”炫耀茄子个儿大;以“架”来炫耀冬瓜清洁干净。
秋季卖菜的小贩从菜农那里趸来芥菜、水疙瘩等,再运进城串街售卖。推小车卖菜的小贩声音清脆地吆喝着:“疙瘩头咧!”、“雪里蕻咧!”、“腌芥菜呀!”等等。因秋季很多家庭都腌制咸菜,所以芥菜、水疙瘩等菜销售极快。
心里美萝卜也就是水萝卜,一般在冬天售卖。商贩们把萝卜洗净了,然后挑又大又好的用刀子刻成花,红心绿皮,挂在车上以吸引顾客。
卖心里美萝卜的吆喝着:“萝卜赛梨哎———辣来换!”
空竹是一种用竹子和木头制作的玩具。在木制圆柱的两端装上两个木制圆盘,圆盘是中空的,盘边镶上竹条,圆盘上有几个小孔,以发声用。用两个竹竿绑上一根线后绕在空竹的圆柱上,通过技巧性的抖动,空竹会发出声响,洪亮动听,并且可以抖出各种花样来。还有一种小孩子玩的“抽绳转”的小空竹,在小空竹中插上一个竹扦,玩法有点像抽陀螺,自竹扦上卷上线绳,然后抽出来,让它自己旋转。每逢春节,繁华的地方都有出售空竹的,小贩为了吸引客人,也会边抖边卖。
画书就是每页插图的节本小说,专为儿童和文化层次低的人做的,类似于今天的连环画。每页上面的图画差不多占全页,图画上方印着四五十个字的本文,以《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封神榜》、《隋唐演义》等居多。相对于原著,画书上的文字受篇幅限制,删节之处很多,往往改动原文。这些画书也是民间社会接受文化熏陶,特别是历史知识、伦理道德观念的一个重要管道。
老北京天桥和各晓市等地有摆摊卖旧书的商贩。旧书一般为各类经书、启蒙读物和小说。启蒙读物主要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小说则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荡寇志》、《红楼梦》、《七侠五义》、《包公案》、《封神榜》等。
老北京卖唱本的多是老人,一般在街头摆摊。唱本分小唱本和戏出唱本。小唱本仅有三四页,内容是由当时发生的实事改编而成的小调唱腔,有《探清水河》、《莲英托梦》等。戏出唱本封面常印有名伶照片,有《斩黄袍》、《天女散花》、《七擒孟获》等。
行头,是金、元时起对戏具的统称。《扬州画舫录》称“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为衣、盔、杂、把四箱”。“衣”就是指演员身上的衣服、鞋以及身上的零碎东西等,“盔”指盔、帽、冠、巾这几种东西。还包括了发髯和髯口等头上用的东西。“杂”是指彩匣子、水锅和梳头桌。“把”是指旗、刀、枪等带把的道具。
图中所卖的行头,一般是赶庙会时卖给京剧爱好者或小孩们的。
响器泛指锣鼓家伙,也特指行商(即游商)用来发声以代替吆喝、招徕顾客的器具,也叫“市乐”。行业不同,响器及其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人们一听便知什么行当的商贩来了,既方便也极具广告效应,更是旧时大街小巷特有的悠扬乐章。
击响器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商俗,老北京比较典型的有:游方郎中摇串铃,又叫虎撑子;算命盲人使“报君知”;剃头匠使的响器叫“唤头”;磨剪子、抢菜刀的使“铁镰”,又名“惊闺叶”,吵得很,名却很雅;卖元宵的敲梆子,修脚的敲“乍板”;收旧物的打小鼓;卖布小贩使“手摇鼓”;卖小百货的摇的是“货郎鼓”,等等。各行游商用的响器共有四十余种。
老北京的笛、箫多来自南方。卖笛箫的一般肩搭着两个口袋,一个在胸前,一个在背后,分别装上笛箫,走街串巷售卖,边走边吹,招徕买主。
卖京胡的多是外乡人,他们走街串巷,肩上背着竹木制作的京胡,边走边拉二黄原板过门,吸引路人注意。这种京胡虽然不如专业戏班的质地精良,但也能满足人们娱乐所用。卖京琴商贩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京剧风靡京城的情况。
老北京在二十年代盛行吹铁口琴。铁口琴类似妇女的发卡,大的长四寸,宽一寸;小的长二寸,宽半寸。两边铁条稍粗,中嵌一根极细扁形铁丝,一端连在铁条上,一端则不连,且有弯钩。吹奏的时候,口含铁口琴,用右手食指弹拨铁钩,可以发出极微弱的声音。后来国外的口琴传入,就无人吹奏了。
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圆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纸做的,鼓边上配几个红色绒球,鼓柄下端拴几个闪亮的小铁环。耍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咚咚”的鼓声和“哗哗”的金属声清脆悦耳。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记载有“童子挝鼓傍夕向晓”一说,可见明代已有儿童玩耍太平鼓。
击打太平鼓象征着“太平安乐”,后渐以京西门头沟一带最为盛行。旧历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二,民间男女请鼓匠将太平鼓修饰一番,就在农家的庭院街巷嬉逗玩耍起来。正如清人何其作《燕山竹板词》中所描绘的:“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