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2023-06-22 22:54:58)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老北京的交通极不方便,一般只有城里才有人力车或有轨电车等交通工具。自郊区进城,或从城到郊区,就要骑着小毛驴了。在各个城门都有驴市口或赶驴市。拉着毛驴让人们骑坐,北京人俗称“赶脚的”。一般是顾客坐在驴上,而脚夫在地上赶着驴走。
        除了作为进城的交通工具以外,人们也骑着毛驴逛庙会。到了旧历年,京城庙会开了以后,各大庙会都会有人雇来一头小毛驴骑着逛庙会,这也算得上是旧时庙会的一景。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搬运工是牙行的一种。专门靠出卖力气来帮人扛运货物为生,一般都有固定的组织,由工头出面招揽生意。工头则只是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窝脖”是老北京特有的搬运工,他们不用车也不用挑和抬。只是用脖子和肩膀扛着物品运输。他们工作的时候,好像被人强按着脖子一样,所以称为“窝脖”。这类人多是从小练的硬功夫,搬运东西不会晃荡,非常平稳。他们都是为大户人家搬运一些体积不大,但是怕磕怕碰的东西。在老北京曾流行一种风俗,就是婚嫁的时候,嫁妆要由“窝脖”来运送,因为结婚时候不能有“破”这个事情,而稳当的“窝脖”成为了首选。“窝脖”多是谈好了价格后,自己扛着活去到目的地,点货交钱,很讲诚信。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送水工又称倒水的、水夫。二十世纪初,北京已经提倡使用自来水,但将水龙头直接安装到家,费用很高,只有上层人家才能享受这种便捷、卫生的供水方式。普通人家则由倒水的送水。操此业者,多为身强力壮、吃苦耐劳的山东人,老北京人都面称倒水的为“二哥”或“三哥”,但不能叫“大哥”。
        倒水的推着独轮小车,两边放有水箱,箱上竖着扁担,箱后横放水桶。他们每天挨门挨户送水,用户可买水牌子,也可包月计算水费,一挑一个铜板。倒水的各有自己的水道,他人不能占据;水则由水屋子(又叫井窝子)的老板供给。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旧时没有电气制冷,京城夏日用冰来自各处“冰窖”。每年冬至到四九、五九之一个月内,冰窖在城内水面人工取冰,藏入地下,夏天出售,门市称为“冰局子”,专雇有打冰运冰的工人。
        上冻前各冰窖为保证水域丰足,质性清纯,同向水闸衙门贿送元宝,求其及时放水。打冰时于冰面钻孔,割下三尺长、一尺宽、一尺厚的冰块(谓之“一方”),用绳拖上岸,藏入地下两丈深的冰窖。冰块间填铺稻草,防止冻结,存满后以土封堵窖口。宅门、饭庄、菜市、鱼行、肉铺均在冰局子预定用冰,每日由骡车送冰上门。顾客也可赴冰窖零购。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运棉花的是车脚行的一种,车脚行主要是帮人家运送各种货物。一般使用较有耐力的牲口作为运输工具,如骡子和驴等。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北京风物志》一书说道:“京西门头沟一带的煤,从金末元初以来,百年间向城里供应。除车子外,主要靠骆驼运输。其它笨重货物的运输,也多用骆驼。兴修铁路运煤后,骆驼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书中提到拉骆驼送煤这个行业。骆驼身高体大,还非常有耐性,用它们驮重物是最理想的。拉骆驼送煤的牵着骆驼去京西门头沟、三家店一带去买煤,然后运到城中来卖。
        杨米人的《清代北京竹枝词》中有诗写道:“煤鬼颜如灶底锅,西山往来送煤多。细鼻穿绳铃悬颈,缓步拦街怕骆驼。”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铡药材是制作中药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工人用铡药刀将药材原料切成小块,以备分量售出。也有的药铺将铡刀放在铺面的中堂中,在抓药的时候才铡,以给主顾看药品的成色。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老北京公厕极少,且都是男厕所,所以家家户户需备厕所以供使用,积存的粪便就由掏粪工来清除。
        掏粪工又叫掏大粪的,或掏茅房的,俗称为粪夫。不管春夏秋冬,他们都身背粪勺和粪桶,挨家挨户去掏大粪,将所掏来的大粪卖到城外的粪场,价格非常低。所以粪夫多是生活艰苦,挣的钱也就勉强糊口。而粪场老板则将粪晒干后运到郊区去当肥料高价卖出。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旧时专门有人把各种破纸、废纸等收集起来,将其泡水后贴在墙上晾干,然后经过几道工序制成质量较次的纸。这种纸当时叫豆纸,一般是穷苦人家用作卫生纸,实际很不卫生。
        在木樨地和茂林居一带曾有制作豆纸的作坊。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柿子晒干,压成圆饼形,并经上霜等,称为“柿饼”。柿饼按个头儿,有大的盖柿的柿饼,小的高桩柿的柿饼。入冬后,街头巷尾便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柿饼来——糖饽饽”。至于吃法,既能直接就吃,也可同杏干、藕片等做成“果子干”食用。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黄酱色浓、味鲜,是北京人喜食的一种调料,北京的名食炸酱面更是离不开黄酱。其主要原料是黄豆、面粉。做酱一般分煮豆、拌粉、闷酱黄、晒酱粞、下酱粞、晒酱瓣、抽油等几道工序。因此做酱需在三伏天才好,那时气温高,好晒酱粞。酱粞晒得好与否是做酱关键,所以做酱忌讳下雨。做酱的一般是前店后厂。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小磨香油用水代法加工制成,利用油料中非油物质对水的亲和力不同,以及油与水的比重不同,经轧、压、捶、荡等一系列工艺过程,将油脂与蛋白质分离。整套工序中以兑浆搅油最为关键,也是区分是否是小磨香油的主要依据。小磨香油色泽棕红,口感滑利,香味浓郁。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包子是“又解饱来又解馋”。现蒸现卖的卖包子摊设点在街头巷尾,或是庙会集市上,包子摊有一个灶火、一个摞屉,做包子的发面、擀包子皮的擀面杖、包子的馅料,及食客吃包子时的用具等。小贩边包边吆喝“刚出的热包子啦”以吸引食客。包子的馅料不仅有荤素之分,还有回汉之分。
        汉民卖包子的兼卖炒肝,那时的食客吃的时候一般是“两个包子一碗炒肝”。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过去卖烫面饺的多在胡同或公寓门口设点,卖烫面饺的一般是白案上的老师傅,边擀边包,连蒸带卖。做这个行当的全部家当是一辆两轮小车,车上一侧装有小火炉、蒸锅、笼屉,还有面案,案上有面盆、馅盆、擀面棍、小碟、筷子、醋等物。
        卖烫面饺的吆喝为“好热呀!烫面饺儿来!”或“烫面的饺儿热呀!”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旧时卖馄饨的,多是挑着高形挑子,一边是炉子和铁锅;另一边上面是两个抽屉,装有馅、面和各种配料等,下面放个盛满水的水桶,在煮馄饨的过程中,不时需要添加凉水。他们的吆喝声为“馄饨,开锅!”
        那时有不少赌场,通宵达旦,赌徒常以馄饨作为夜宵充饥。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元宵,是北方人的说法,在南方普遍称为“汤圆”,是用江米面加上各种芯子抟制或摇制的小吃。每到旧历年和上元节(即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前后,北京街头多有回民卖元宵的。
        元宵的品种很多,有白糖山楂的、桂花白糖的、豆沙的,有的还掺入青梅、核桃仁、芝麻、青红丝等。其做法是,先将馅切成小方块,用笊篱将馅沾上水,然后倒在盛有江米面的笸箩内来回摇动,让馅上沾上江米面,再沾水、放入江米面摇动,如此反复。待面团有核桃大小时,元宵就算制成了。
        有关元宵节吃元宵这一风俗的记载,最早见于宋朝。元宵寓团圆之意,兼之绵软香甜、滑爽润喉,因而几乎人人喜食,渐渐地也就不限于元宵节食用了。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粽子,古时又称“角黍”,用芦苇叶裹江米和枣子包成三角状,煮熟即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人们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发起的。
        除端午节吃粽子外,平时也有行街的小贩卖卖粽子。小贩挑着木桶,里面放着蒸熟的粽子,走街串巷叫卖。遇有买主,打开木桶,替主顾剥开粽叶,放在小碟里,加糖食用。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6)
        年糕是北京春节的传统小吃。每到正月初一,家家都要吃年糕,取意“年年高”的吉祥话。年糕有黄、白两色。黄色象征黄金,多是方形的。白色象征白银,多是长条状的。北方的年糕一般是用黄米或江米面加各种辅料蒸做而成。分为很多的类别,如豆年糕、枣年糕等,均有香甜粘糯的特点。
        旧时赶庙会卖年糕出名的有“年糕张”、“年糕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