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曾祺的味道(9)|王国平

(2023-06-16 01:41:02)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汪曾祺的味道(9)|王国平
汪曾祺和沈从文

        岂有此理

        汪曾祺对“岂有此理”很有感情。
        《岁朝清供》:“在安徽黟县参观古民居,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丛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
        《初识楠溪江·传家耕读古村庄》:“芙蓉是灌木,永嘉的芙蓉却长成了大树,真是岂有此理!”
        《天泉洞》:“泉来天外,天在地底。千奇百怪,岂有此理。”
        有点耍性子、闹脾气了。
        不过,有一次却是严肃的。
        《悬空的人》,汪曾祺写的是他在美时跟两位黑人学者交流的点点滴滴。最终的感想是:“一个人有祖国,有自己的民族,有文化传统,不觉得这有什么。一旦没有这些,你才会觉得这有多么重要,多么珍贵。”
        文末,提及在美期间,听说有一个留学生叫嚣自己宁愿在美帼做狗,也不愿意做中国人。
        “岂有此理!”
        汪曾祺怒了。
        他有篇文章,题为《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是一个中国人,说你千遍也不厌倦。
        2005年8月中旬,我还在读着研究生,到京城的一本国际时政杂志兼职实习。偶然看见一条消息,说中日大学生要在北京搞一次交流活动。经杂志社同意,我前往跟踪采访。
        最大的感觉是,两个国家的年轻人在办事的认真程度上有不小差距。
        前期筹备阶段,双方约定就中日关系开展问卷调查,会上公布结果。日方学生拿出的调查报告很精致,内容丰富、饱满,只有两张A4纸,双面打印,安插了不少图表,还是彩色的,一目了然。而中方学生的调查报告没有图表,字体斗大的四号,很生猛,还是单面打印,没有干货,但一份报告耗费了四张A4纸。
        跟参会的一位中国大学生私下聊天,他说日笨学生很细心,一看就是有备而来。虽然活动是在中国举行,但整个局面基本上由日方学生掌控,包括说什么、做什么。按照约定,双方要进行民俗展示,日方学生给每个中国学生准备了一套和服,而且数量刚刚好,然后带领大家逛庙会似的一个接一个地玩日笨传统游戏。而中方学生除了耍几下武术套路,就剩下包饺子了。
        离开时,跟一位在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同路。他是随团翻译,准备跟在北京生活的家人见面。他说这还是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探亲时间,经过日笨学生集体举手表决,而且只有两个小时。
        我问他留学期满有何打算,他说争取移民日笨吧,拿到了日笨国籍在两边跑更方便些,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我愣了,苦涩地笑了笑,说:跟你不一样,与骆驼相比,我更喜欢马!
        他一愣。
        岂有此理!

        北京!北京!

        《晚饭后的故事》,写学唱戏的郭庆春跟许大娘家相熟,特别是和她女儿招弟,年幼时玩游戏,“谁输了,就让赢家弹一下脑绷,或是拧一下耳朵,刮一下鼻子,或是亲一下”。大了一些,不再这么玩了,“有时眼对眼看着,看半天,不说话”。后来,他倒仓没有倒过来,形势也变了,只好拉菜车、卖西瓜、卖柿子。许大娘也搬家了,搬到哪里,他也没打听。
        “北京城那样大,人一分开,就像树上落下两片叶子,风一吹,各自西东了。”汪曾祺写道。
        陆游有诗:“水流云散各西东。”
        曾经耳闻,有外地的中途来北京工作。过了一阵子,有人问感受如何,答:“地面大,人情薄。”这么一个城市“巨无霸”,都是陌生人,人来人往,擦肩而过,留不下印痕。
        又耳闻,一位福建籍的文化人客居京城,生命垂危,梦回老家,呢喃自语:福建人,亲!
        人生终点,老人家流连于彼此相熟的那份浓郁的烟火气。
        出差,到县上,进小超市购物,跟店主闲聊,冷不丁就送上一句:你是外地的。
        是肯定句,不是疑问句。
        开始很惊讶:你怎么知道?答:一看就是外地的,不认得。
        ——汪曾祺的《皮凤三楦房子》,写了一个修鞋手艺人高大头,戴着一副黑框窄片花镜,在大街上干活,连头也不大抬,“但是这个小县城里来了什么生人,他是立刻就会发现的,不会放过”。
        在北京街上与熟人不期而遇是奇迹。记得一回,坐地铁在北京西站下车,从地下转到地面,去赴一场小型聚会。路过一个落地玻璃快餐厅,听见“磅磅”的敲玻璃声音,急切,沉闷,欢快,五味杂陈。
        讶异地抬头一望,一张熟悉的脸。大学同窗周枫,来自河南焦作的一个无法无天的胖子,拉二胡的,睡在上铺的兄弟。七八年未见,脸蛋又胖了一圈,轮廓依然在。他在兰州任教,领着学生到天津参加比赛,在北京中转,也就一个多小时的富余时间,居然遇上了。
        两个男人,喊着对方的名字,一个大大的拥抱,眼神里有异样的情绪在流动、在升腾。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有几人知晓,两片叶子,风一吹,各自西东,再一吹,又落在同一棵树根下。
        话说,这也是北京的迷人之处。
        后来的日子,郭庆春不仅偶遇了招弟,还偶遇了她的女儿。“北京城并不大”,汪曾祺写道。

        钢蓝色的蜻蜓

        《故乡人》,汪曾祺写了个钓鱼的医生,唤名王淡人。家里挨着河,医生欢喜垂钓,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炭炉子,一口小锅,还有葱姜作料,一瓶酒。鱼上钩了,就刮刮鳞洗净了,顺手放在锅里。鱼熟了,于是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来。
        女儿在家门口喊:“爸——”父女有约,这是有人来看病了。王淡人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走。
        按说,事儿已经安排妥当、交待完毕,没啥可说的了。
        但汪曾祺“没事找事”,续上一句:“不一会儿,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就厉害了。
        好作家总是周到、妥帖的。把鱼竿撂下,起身走人,太生硬,太决绝了。如果续上“半途,他回头望了一望”,一是太普通了,没味儿,二是心思都用在人上了,没有顾及到鱼竿的“感受”,差评。
        续上的这句,富有画面感,原本眼看着就要陷入寂寥的鱼竿,天上降下一个活物玩伴;而且“不一会儿”就来了,不说曹操曹操就到了,补位及时,衔接顺畅;还是钢蓝色的,纯粹、辽阔的色泽,温暖舒心,给刹那间被冷落的鱼竿以新的慰藉与拥抱。有了这一切,鱼竿就圆满了,夫复何求!
        心爱的鱼竿得到悉心照料,王淡人的心里也就有了着落,给人家看病也安稳多了吧,何必要多此一举,“回头望上一望”?
        这部小说是1981年写的。在小说处女作《钓》中,汪曾琪早就给钓竿配上了一只蜻蜓:
        远林漏出落照的红,像藏在卷发里的被吻后的樱唇,丝丝炊烟在招手唤我回去了。咦,怎么钓竿上竟栖歇了一只蜻蜓,好吧,我把这只绿竹插在土里承载你的年青的梦吧。
        也就是说,钓竿上的这只蜻蜓,在汪曾祺的笔下存活了41年。
        为何要让蜻蜓跟钓竿形影不离?汪曾祺在另一个场合进行了解答:
        《葡萄月令》,写人是怎么伺候葡萄的,从一月写到十二月。八月葡萄下架上市了。九月干吗呢?还要给葡萄喷一次波尔多液,杀菌。
        “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汪曾祺写道。

        黑夜的思量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汪曾祺写道:豆腐店是发不了财的,但是干了这一行也只有一直干下去。常言说:“黑夜思量千条路,清早起来依旧磨豆腐。”
        这话有意思。
        “黑夜”限定了环境。白天那么忙乱那么火热那么麻辣。脑袋都是短路的。只好乖顺地跟着螺旋转。哪有时间与心思去盘算沉重一点的话题。黑夜就不一样了。黑夜有多黑,就像永远有多远,静谧、安妥、辽阔、曼妙。
        老人常说,白天做不到的事,夜里能做到。
        夜里,是一个可以任性铺张的空间,也是一段沉潜着暗力量的时间。
        白天哪懂夜的黑?黑夜有撩人的妖娆,有呼吸的自由,有思绪的远眺,有梦境的迷离。
        于是,郑板桥惯于在黑夜向内用力,思量绘画的义理: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李白画风大变,挂念在黑夜里怎么个玩耍: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李清照则是“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闺怨一整天了,还在为“酒意诗情谁与共”而神伤,空对孤灯,剪弄灯花。百无聊赖。
        可惜,卖苦力的哪来这般兴致。黑黑明明讨生活,为柴米油盐酱醋冲锋陷阵,茶都顾不及喝一口,直至夜深才得以喘口气,捋一捋漫长人生的子丑寅卯。
        再说“千条路”。当然是夸张,道出的却是思量的广度,思维的臂长延伸的宽度。到底干点啥把剩下的日子对付过去呢?
        孔子说:“叩其两端而竭焉。”哪两端?上下、左右、前后、正反、表里、始终,一个接着一个地在脑海中“过电影”,又不得不一个连着一个地自我否定。这个似乎有点眉目,兴奋被点燃,但旋即发现纯属异想天开,自己都要笑话自己,微茫的希望熄灭得干脆利索。一声叹息。继续辗转反侧,眼睁着把出口寻。上半夜为自己想,下半夜替别人想,想来想去一锅粥。
        月无华,星已坠,彻夜无话。天蒙蒙亮,东方现鱼肚白,一脸倦容愁绪,顶两个熊猫眼圈,“清早起来”,涛声依旧:
        我之生活,概也这般,“黑夜思量千条路,清早起来依旧写稿子。”
        其他人呢?想来也差不离:
        “黑夜思量千条路,清早起来依旧把街扫。”
        “黑夜思量千条路,清早起来依旧上学去。”
        “黑夜思量千条路,清早起来依旧开出租。”
        “黑夜思量千条路,清早起来依旧送快递。”
        “黑夜思量千条路,清早起来依旧是科级。”

        命运之手

        《故里三陈》,打头的是“陈小手”,男性产科医生。汪曾祺写道,这人手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柔软细嫩,专治难产。
        有年来了联军,驻扎在一个寺庙里。团长的太太要临盆,怎么也生不下来,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陈小手进了寺庙,团长正在团团转,直愣愣地喊话:“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陈小手真有一手,虽然“筋疲力尽”,还是一举拿下。团长添了个“男伢子”,摆了一桌酒席,并掏出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一边说“太重了,太重了”,一边还是揣上告辞,“得罪!得罪!”出了寺庙,跨上白马,绝尘而去,想必路上在想:只有经历过急难险重考验的人生才是真的人生。哪知团长掏出枪来,“当当当……”了却了他的性命。说:
        “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
        分段,另起一行,汪曾祺续上一句,“团长觉得怪委屈”。结束了。
        陈小手不明不白。
        再说,明白了又如何?
        所谓命运,不过是指缝间一粒沙。
        见过一种零食,叫“树上干杏”。这杏熟了也不掉落,直接在树上风干,产自新疆伊犁霍城县,元代这里是阿力玛里古城。
        说是一二一八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至阿拉山口,部队染上了不明疾病。随军医生没法子,贴出悬赏布告,向民间征集方子,允诺能治病的赏牛羊各百只。
        阿力玛里部落的一位商人恰好在阿拉山口跑生意,揭下布告,说有一种野杏,不仅能冶好这怪病,常年食用还可长寿。获悉这么好的消息,成吉思汗来了精神,一举把阿力玛里部落攻下,强迫百姓交出杏干,供将士治病。这些当兵的每天每人食用十枚千杏,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确有疗效,强身健体,士气大振。从此,杏干姓了皇家,百姓不得吃食。
        商家很直白:你瞅瞅,“树上干杏”有历史,有故事,营养还出奇地好,更重要的,曾经的贡品,天上之物,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买买买!
        我想的是,汪曾祺笔下的故事与“树上干杏”的传说,一呼一应,说着什么道理。比如,权势的脾性不可捉摸。比如,命运之手对人的调控与戏弄。
        那个商人,或许为了“牛羊各百只”(想起团长拿出的二十块大洋),或许纯粹一片菩萨心肠,送上“锦囊妙计”。结果呢,自己的部落被“一锅端”,人亡家破,世代受辱。
        劫难降临之际,他的父母呢?妻儿呢?
        他是在混乱现场目瞪口呆亲眼见证,还是生意归来满目疮痍不知缘由?
        真令人操心。
        这个商人,生不如死,还不如陈小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