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猴
“哐——!哐哐!哐——!”胡同里一传来响亮高亢的敲锣声音,四合院里的人就知道“耍猴儿”的来了!尤其孩子们,此时争先恐后地跑出家门,去观看那调皮的猴子表演。
农村里的穷苦人在农闲时候,便挑了一副担子两只木箱,带了一只秃毛老猴儿来到城里,试图挣一些辛苦小钱。一只木箱装了猴子的表演道具,无非是一些红衣小帽、脸谱面具;另一只木箱则是刀枪靶子,指挥猴子耍弄表演。
大汉挑了担子,猴子则拴在担子上跟随主人沿街行走,大汉边走边猛敲铜锣,唤来看客围观。待人群渐渐多了,大汉打开木箱,放开猴子开始表演。表演的内容也就是“猴子戴胡须”“猴子扮丑官”“猴子戴面具”以及“拿大顶”“翻跟头”之类的简单动作。
假如猴子不耐烦不听吩咐,大汉则举起皮鞭狠狠地抽打地面,发出“啪!啪!”的声响来恫吓猴子,那猴子就吓得浑身哆嗦,乖乖地任凭指挥。
表演一段以后,大汉就扔给猴子一小块白薯或半个烂梨算是奖赏,然后拿起小笸箩开始收费。看客在笸箩里或多或少放了钱,大汉也就收拾家伙,带了猴子去别处表演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耍猴儿”这一行当渐渐消失。我想,“耍猴儿”大概是中国最原始的民间驯兽表演,也应当是现代马戏团驯兽表演的“鼻祖”吧!
童子摔跤
老北京俚语说道:“西单东四鼓楼前。”意思是说以前的北京城,西单往北地区、东四牌楼地区和钟鼓楼前面的一带商气十足,从早到晚人群川流不息,络绎不绝,是集中了商业、娱乐、餐饮的所在。也可以说这些热闹的地区表现了老北京的人文市井生活。
东四附近有一条“隆福寺街”,街中间有一座大型的道教寺院“隆福寺”。夏日的夜晚,隆福寺的庙会已经偃旗息鼓。这时寺外的街道却异常喧闹起来,各种小摊贩五花八门,各色吆喝声彼此起伏,虽然不是“灯红酒绿”,却也“姹紫嫣红”。
在一处偏暗的树影下,人们围成一圈,好像在观看什么新奇的稀罕。挤进人群才看清一个中年老妇,穿戴干净利索,双腿盘坐,右手插在腰间用衣襟盖住,面前的地上铺了蓝色大布,正在演示一种老北京民间儿童玩具——“童子摔跤”。令人称奇的是,地上的两个摔跤的“童子”身高不过二寸,二人缠在一起,踢腿,使绊,掰臂,忽而直立对持,忽而倒地反转,简直天昏地暗不分胜负!看客们有的愣怔,有的凝目;有的嘻嘻,有的哈哈!
地上的“童子”战过几个回合,便有人掏钱购买,一问价钱才知便宜至极!买者欣喜之中,拿过老妇递来细线捆在一起的“童子”,这才看明白,原来“童子”就是高粱秆连接而成的人形而已,上面涂了衣服颜色,画上面目眉眼,再用黑丝线穿在一起,线的一头固定一处,线的另一头用手牵住,轻轻一抖,两个“童子”便不分死活地摔跤起来(从插图可以看出,老妇的右手藏在衣襟之下,就是掩人耳目,在那里偷偷抖线)。
卖“童子摔跤”小生意的老妇尽是满族“旗人”。这些人家里的男人大都缺技少艺,手不能缚鸡,肩不能挑担。自从清朝灭亡后,她们的家庭失去了“皇家俸禄”而变得生活拮据,日渐艰难,一开始为了全家生活,不得不变卖家中珠宝珍玩,后来再变卖家具摆设,再后来只好变卖细软穿戴。待尽其所有变卖一空,只好对天长叹!
实在无法之时,男人只好抛头露面外出找辙,女人在家为人加工外做或想方设法做些雕虫小技养家糊口。这“童子摔跤”便是旗女们按照自己的祖先惯于摔跤、彪悍善勇的性格而亲手生产的杰作。
若问:买一个“童子摔跤”钱需几何?呵呵!就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物价来说,当时芝麻烧饼每个五分钱,大闸蟹每斤五毛四分钱,看一场电影两毛钱,去全聚德吃一餐烤鸭八元钱,茅台酒每瓶八元钱,一件真正的羊皮夹克四十元钱,一件定做的进口呢大衣八十元钱,欣赏一出梅兰芳主演的京剧《宇宙锋》三块五毛钱,……而买一个“童子摔跤”只需区区三分钱!因为它是用高粱秆做成的(那时候的工资:学徒每月十八元,老工人三十五到五十五元)。
小金鱼
老北京过去每到夏天,就有走街串巷挑担卖小金鱼的。小贩一边走一边吆喝:“哎!大小——小金鱼来——!”卖金鱼的担子是一前一后两个大号扁木盆,木盆里红色、花色的金鱼在清水里安静地游来游去,招致很多孩子围住担子嬉笑观看。不时有街坊买上几条欢快的金鱼,回家养在院子中间的荷花缸里令人观赏,形成了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一道温馨恬静的风景:天棚石榴金鱼缸,先生肥狗胖丫头!
可是您一定奇怪,金鱼担子旁边的孩子手拿小碗在喝什么东西?这和金鱼又有什么关系?
原来,有的卖金鱼的小贩还捎带卖一种“蛤蟆骨朵”,老北京土语里管青蛙就叫蛤蟆,“骨朵”就是蝌蚪!日常一般人有个概念上的错误:如果看见小河中一种体型大且相貌丑陋难看的灰色蝌蚪,便误认为是“癞蛤蟆(蟾蜍)”的蝌蚪,其实这种硕大难看的蝌蚪才是青蛙的蝌蚪;而另一种黑色小巧干净漂亮的蝌蚪才真正是蟾蜍的蝌蚪。成年蟾蜍遇到危险时身上会分泌出一种非常难闻的有毒的黄白色液体——蟾酥。蟾酥是一味名贵的中药,具有除瘟解毒、去燥除烦、顺气平喘、安神醒脑的作用。既然蟾酥有这样神奇的治疗效果,想必它的蝌蚪身体里也有微少的含量,所以买小金鱼的小贩就把癞蛤蟆的蝌蚪挑来城里沿街叫卖,以备行家购买。
北京的盛夏酷暑难当,在炎热之中孩子们免不了会生燥热痱毒,或被蚊叮虫咬,有药品治疗再好不过,但是老人们深信“是药三分毒”的古训,尽量把药疗改成各种食疗,也就选中了这种纯活药剂——“蛤蟆骨朵”!
只要听见街上卖金鱼的吆喝:“哎!大小——小金鱼来——!蛤蟆骨朵!”家里的爷爷奶奶们就手拿小碗,带领孩子买来活泼的蝌蚪五六只,盛在碗中命孩子把蝌蚪随清水一起灌下肚内,这就是图画中的情景。假如真遇到孩子身体不幸生长毒痈疔疖,还真的有一些临床治疗效果。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逐渐摒弃了夏天喝“蛤蟆骨朵”的习俗,以至于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种鲜活的蟾蜍蝌蚪直接喝下肚内,可以防治暑热疾病的民间偏方。
噗噗噔
图中的人在干什么?是吹喇叭还是在吹葫芦丝?哈哈!他吹的既不是喇叭,更不是葫芦丝,而是一种消失了的老北京儿童玩具——“噗噗噔”。
大概六十岁以上的人才会记得,那时候每当庙会上或过年的时候,都能见到这种黑色的玻璃玩具,吹动起来发出“噗噔!噗噔!”的美妙音响。
“噗噗噔”用极薄的黑色玻璃制成,大约一尺多长,形似葫芦,说是“吹”,其实它是不通气的,可是它的声响又是怎样发出来的?
玩这种玩具要有技巧。首先嘴里含住一口空气,舌头向前就把空气“推”到玻璃管中就发出“噗”的声音;舌头缩回,空气回到口里又发出“噔”的声音。利用舌头的前后运动使空气一出一进,利用空气的压缩来推动“噗噗噔”底部的薄玻璃一鼓一瘪,也就发出了“噗噔噗噔”声音,人们就把它叫作“噗噗噔”。
“噗噗噔”虽然是儿童玩具,但由于是用极薄的玻璃制作,所以它的危险性很大!曾经发生过小孩子把噗噗噔“吹”爆,弄得满嘴碎玻璃的惨剧,所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政府就明令禁止“噗噗噔”的生产和销售,“噗噗噔”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跳皮筋儿
跳皮筋儿是女孩子的专利,男孩子从来不参加跳皮筋儿。所谓“皮筋儿”,是用橡胶圈或者把废旧自行车轮胎,用剪刀剪成一个个小圈,然后再把一个个小圈套在一起,成为一条很长的具有弹性的橡胶链绳。
跳皮筋儿最少三人,属于技巧竞技游戏,这个游戏锻炼女孩子轻巧灵活、身轻如燕的反应能力,是一种全身心的健康游戏。
玩跳皮筋儿的时候,由两个人各拿橡皮筋儿的一头站在两边,使皮筋儿成为一条横直的栏线,第三个人在中间用脚勾住皮筋儿进行复杂的跳跃,同时口里还要唱专门跳皮筋儿的歌谣,当年的歌谣唱道:“猴皮筋儿,我会跳,三反运动我知道,反贪污,反浪费,官僚主义也反对!”随着歌谣的节奏,她的脚和腿翻转跳跃花样繁多。她要用脚跳起来勾住皮筋儿,还要同时做出点、跳、转等动作而绝对不许用手帮忙。
跳皮筋儿在游戏中要分等级,一级通过才能升为二级,级别越高困难越大,如果跳坏了通不过,就要换另外的人来跳。全套游戏通常有八级,一级比一级的位置高,所谓级别高低,不过是指猴皮筋儿在两边拉绳人的身体部位,如:一级放在腿腕子处,二级放在大腿外侧髋骨处,三级放在腰际,四级放在腋窝处,五级放在肩膀头,六级靠近耳朵,七级置于头顶,而八级就要举起胳膊,把猴皮筋儿尽量举高。可想而知级别高了跳猴皮筋儿的人就要高抬腿脚勾住皮筋儿,既要跳还要唱该有多么困难,所以这个游戏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
那时候的女孩子差不多人人都会跳猴皮筋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当年跳皮筋儿的小姑娘今天都已经变成老奶奶,如果今天在北京与任何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奶奶谈起当年跳皮筋儿的游戏,她们一定充满回忆津津乐道,兴趣盎然,不减当年的快乐!
“屁帘儿”风筝
老北京冬天很冷,为了给穿“开裆裤子”的婴幼儿保暖,就用棉布和棉花做一个小棉帘子,从后面围系在孩子腰上,这就是“屁帘儿”。北京的孩子在自己家里制作的方形小风筝,便也被形象地叫作“屁帘儿”。
“屁帘儿”风筝只用简单的用具制作,放飞起来同样飞得又高又远,是启迪孩子动手动脑的极好娱乐形式。
用具:一张轻薄的长方形纸(长宽5︰4),三根轻细的高粱秆皮,细线若干,糨糊。
制作方法:
1.在纸上交叉粘好两根高粱秆皮,四角和中间用小纸条粘牢。
2.在纸的上部两厘米处粘好一根高粱秆皮,两头露出大约半厘米。
3.用细线把上部两边露出的高粱秆皮拉紧成弧形。
4.风筝的下边两角各粘上一条长于风筝两倍长的纸条,用于稳定风筝的飞翔。
5.用两根细线拴好上边,两角留出长度,再在高粱秆皮交叉的中间穿过一根细线,三根线找好角度后结在一起,成为风筝的拉线(拴线是风筝能否飞翔的关键步骤,一定反复试验找好角度),再在结好的线上拴上长长的引线,就可以放飞了!这样的“屁帘儿”做得越大飞得越高,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极好玩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