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儿时趣事·玩乐篇(1)|孟繁强

(2023-07-02 22:26:12)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老北京儿时趣事·玩乐篇(1)|孟繁强

        蛐蛐
        擂鼓扬须斗志高,自家兄弟动枪刀。
        将军得胜归来日,却被雄鸡一口叼!
        秋天到了,晴朗的夜晚墙边草丛下不时传回来“嘟嘟!蛐蛐蛐!”几声蟋蟀的叫声,这叫声忽高忽低,或高亢,或低沉,或清脆,或悠扬;或是明朗的独唱,或是错落的和声。这小小灵秀的昆虫能如此歌唱,真乃大自然赋予它的特殊本领!
        由于蟋蟀的叫声“蛐蛐蛐”,所以北京人形象地管蟋蟀叫作“蛐蛐”。这小东西不但叫声悦耳,而且雄性喜欢角斗,死掐死拼,这就激起了无数玩家秋季饲养蛐蛐,令它养足精神,与同类决斗一赌输赢!
        蟋蟀古称“促织”。在动物学里它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触角比身躯长。人们喜欢饲养的只有会鸣叫能争斗的雄性蛐蛐;雌性的蛐蛐产卵管裸出,北京人俗称“三尾儿大扎枪”,不会叫也不会斗,是没人要的淘汰货。
        雄性蛐蛐以摩擦翅膀发出鸣音,品质优良的有“油葫芦”“棺材头”等品种。
        过去每到初秋,胡同里就有挑担叫卖瓷盆瓦罐的小贩,担子上还有灰陶蛐蛐罐子。买回家来在罐底砸实一层湿润的黄土,夜晚在草丛里逮一只蛐蛐,放进两粒毛豆,盖上盖子搁置墙角,到夜晚就能听到罐子里传出“蛐蛐!蛐蛐!”的叫声,真是赏心悦目的天然消遣活玩具!
        另外,蛐蛐还是一味中药材,干燥虫体入药,性温,有毒,利尿利水肿,临床治疗脾症肾病小便不通等病症。

老北京儿时趣事·玩乐篇(1)|孟繁强

        跳房子
        跳房子,在北京也叫作“跳间”。
        用粉笔或滑石在地上画好方格,一个人在第一格里放好一枚瓦片或沙包,抬起一只脚,用另外一只脚跳起把瓦片踢到第二格,再踢到第三格,这样直到踢到最后一格,把瓦片踢出去,就完成了整个游戏。在游戏当中,瓦片或脚如果压到画线就是败局,立刻换人角逐。
        此游戏深得男孩女孩的喜爱,是一个大众化的传统游戏。

老北京儿时趣事·玩乐篇(1)|孟繁强

        躲猫猫        
        “躲猫猫”一般叫“捉迷藏”,北京话叫“藏闷儿”。
        “藏闷儿”也是多人游戏,这种游戏尽管不用任何工具,但是非常刺激。
        “藏闷儿”有两种游戏形式。一种是,其中一人被手帕蒙住双眼,使他看不见任何东西也辨不出方向,其他的人散在四周,叫喊躲藏,被蒙起眼睛的人就在中间伸出双手转圈子,试图捉到其中一个人。他若正巧捉到一个人,就得到了胜利,胜利者再把手帕蒙住被捉人的眼,让他再去捉人,依此类推。
        另一种是,先把一个人的眼睛蒙住,然后大家四散躲藏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当被蒙眼睛的人摘下手帕时,小伙伴们一个也不见了,这个人就要想方设法检查每个角落,抓出躲藏的人。当然躲藏得越隐蔽越好,一旦有人被搜寻出来,就会爆发出一阵大笑或惊叫,被抓住的人再担当蒙眼睛的人,去搜寻别人。

老北京儿时趣事·玩乐篇(1)|孟繁强

        抓拐
        这是北京姑娘们的游戏——抓拐。玩的时候人数不限。道具是一副羊的膝关节骨四只,沙包一个。
        玩的方法是:一个人用一只手先把四只羊拐随手撒在桌上,扔起沙包,马上用这只手翻起羊拐的“耳”接住沙包。待四只羊拐的“耳”都向上立起了,再一次次翻过成“背”,再一次次翻成“坑”,最后全部翻成“鼓”,最后一次扔起沙包一次性把四只拐全部抓起接住沙包,就是胜利,可以接着再一次抓拐。胜利越多得分越多。整个游戏只能用一只手一次性结束,而另一只手绝对不可以帮忙!游戏当中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只能翻动一次。如果一次动作没有按照指定的翻过羊拐,或手没有接住落下的沙包都是失败,必须换人,这个游戏既是角逐比赛,又是锻炼手眼灵活疾飞快捷的上好休闲。
        “抓拐”游戏盛行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年的女孩子人人会抓拐,为了得到一副上好的羊拐,不惜用零用钱到牛羊肉铺里恳求掌柜一定留心,而且每一个女孩子都以拥有一副羊拐而自豪!

老北京儿时趣事·玩乐篇(1)|孟繁强

        打仗
        雄赳赳,气昂昂,一群孩子玩打仗。
        手里拿着木头枪,连躲带藏大声嚷!
        ……
        过去胡同里就怕男孩子玩“打仗”的游戏,孩子们玩起来很忘我,又藏又躲连喊带叫,吵得四邻不安,整个院子里的居民谁也别想安静。但是大家又没有什么理由制止孩子游戏,就任凭一群孩子闹得沸满盈天,直到孩子们自己玩累了,回家吃饭,成年人才得以静静地休息。
        男孩子都喜欢有自己的木枪,他们就自己想办法找来木板自己制造,尽管工艺很粗糙,但终归是一把自己的“武器”。
        ……
        这样的“实战”非常刺激,孩子们往往忘记了回家吃饭,甚至夜间做梦嘴里还在大喊:“投降不杀!”哈哈哈!

老北京儿时趣事·玩乐篇(1)|孟繁强
        
        拉线耗子
        娇妇脚跨大门槛,忽然鼠辈疾风窜。
        惊叫一声身瘫软,原来孩童拉线玩!
        这四句是说一只耗子忽然从地角跑出,只吓得年轻妇人心惊肉跳,定睛一看,原来就是老北京民间儿童玩具——拉线耗子!
        拉线耗子虽然只是一只纸壳做成的,可是纸壳上的颜色与真耗子实在很像,贼黑的眼睛,不单安装了耳朵和一条长长的尾巴,下边还安装了胶泥滚轮,透过耗子的脊背再穿过一条长长的细线,拉动起来尾巴一甩,就跑了起来,简直就是一只逼真的耗子!
        制作拉线耗子时,先用棉纸在模具上塑造一个耗子形状的纸壳,然后用废旧轮胎剪出两只耳朵和一条细长的尾巴,安装在“耗子”上,再染上耗子的灰颜色,就完成了第一步。
        下一步,用胶泥塑造一个比耗子身体稍窄一些的轮子(就像过去家里母亲做针线用的木线轴大小),在泥轮子的纵向打穿两个透孔,穿过一条橡皮筋。再把很长的细线绕到轮子上,把轮子固定在“耗子”的身体下边,细线的一头穿过“耗子”背上的小孔出来,就完成了“拉线耗子”的制作。
        通过拉动细线,“耗子”下边泥轮子的自身重量就使轮子转动起来,同时轮子上的橡皮筋也就“拧”在一起。等到松开细线,由于橡皮筋自身的弹性带动了轮子的转动,“耗子”也就“吱溜溜”一溜烟儿跑去!过去在老北京的庙会上不但可以买到“拉线耗子”,还有“拉线金鱼”“拉线乌龟”等多个品种,尽管外形各式各样,但是制作的原理和材料是完全一样的。

老北京儿时趣事·玩乐篇(1)|孟繁强     

        麻筋叫猫
        图中小姑娘手中拿的东西是老北京传统民间玩具——麻筋叫猫。
        猫头用胶泥塑成中空,在猫头的脑后留一小孔以备发音,外面彩绘点染小猫的眼睛花纹。下面的脖子部分蒙上牛皮纸,在牛皮纸的中央扎一小孔,穿进一根一尺多长的沾了很多松香粉的黄麻筋固定住。
        玩的时候一手捏住猫头,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麻筋的上部快速的往下一捋,利用手指和麻筋松香的“涩震”,与牛皮纸产生共鸣,就发出了一声“喵”的声音!这声音简直和家养小猫的叫声一模一样,因此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进展,这“麻筋叫猫”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老北京儿时趣事·玩乐篇(1)|孟繁强
        
        
       打弹弓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男孩子大多好动,想方设法寻求刺激,“弹弓”就是男孩子们自己动手做成的具有攻击性的“武器”。
        弹弓用粗铅丝或者一段树杈弯成Y字形,再加上废旧轮胎剪成的“猴皮筋”做成,而“子弹”不过是路上捡来的小石子。尽管家长们反对孩子玩这种危险的游戏,但是弹弓确实对男孩子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
        每每寒暑假来临,孩子们约几个好友到人烟稀少的地区或近郊野外去比试,去炫耀自己的“武器”多么精良。他们用弹弓对准选中的目标,看谁的弹弓更准确,打中者自然骄傲兴奋,没打中者也不气馁,下次一定更加努力。
        更多的时候,树上的小鸟便是孩子们攻击的牺牲品,孩子们把小鸟们吓得惊飞四散,也有的小鸟实在可怜,不幸被弹弓击中掉下来,成为孩子们的战利品。
        孩子们有时候玩得忘我,不小心用弹弓把邻家的窗户玻璃打破,或者把别家孩子的头击伤,隆起一个大包,如此一来邻居家的大妈大婶或爷爷奶奶就会站在自家门口大喊大叫,甚至咒骂那些抓不着逮不到逃之夭夭的“凶手”,如此一来惹祸孩子的家长就会狠狠“教育”自家孩子惹是生非,把自家孩子打骂过后,再拎住孩子去受害人家赔礼道歉。
        为保护大家的安全,如今“弹弓”这种危险的玩具应该被全社会禁止!

老北京儿时趣事·玩乐篇(1)|孟繁强

       拉哨圈
        这是一种家里自制的临时“哄孩子”的小把戏。找一枚四个眼儿的大纽扣,在对称的两个眼儿里穿进一根稍粗一些的线绳,打好结扣成圈就行了!
        玩的时候双手拉住绳圈的两端,使纽扣停在绳圈中间,然后摇动纽扣转圈,让线绳绞在一起,再慢慢轻轻地拉动线绳,一松一紧,一下一下,纽扣就会随着线绳的绞动一正一反飞快地旋转起来,扣子越大转速越快,而且还能听到旋转的纽扣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玩具”虽然简单,但是是利用了物体的“惯性”来达到娱乐的目的。今天的孩子已经不玩这样的东西,大人们也懒得再为孩子“制作”这样简陋的玩具。可是今天如果再次找出一枚纽扣让它旋转起来,也可以回忆一下儿时的乐趣!

老北京儿时趣事·玩乐篇(1)|孟繁强

        竹蜻蜓
        这是过去的玩具——竹蜻蜓。竹蜻蜓造型简单,简单的竹子,简单的制作,简单的结构——一横一竖。但是它的原理很复杂,尽管今天有了“电子蜻蜓”,可是能够自己动手制作一只竹蜻蜓,也是另一种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