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列“瑞安民国十才子”,常为梅兰芳操琴,著京剧曲谱开山之作

(2023-05-15 21:28:32)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名列“瑞安民国十才子”,常为梅兰芳操琴,著京剧曲谱开山之作
郑剑西小影

        郑剑西(1901—1958),名闳达,瑞安民国十才子之一。书画诗琴样样精通,人称“四绝才人”。尤其擅长京胡演奏,常为梅兰芳操琴。作品《二黄寻声谱》被称为我国京剧曲谱开山之作。

        陈小鲁老宅的隔壁,就住着郑剑西。
        这两位“京胡才子”,都拿下了中国京剧曲谱的“第一”。前者是用简谱记录京剧唱腔的第一人。后者是用工尺谱记录京剧唱腔的第一人。
        某种程度上来说,郑剑西也是个天才,是名闻遐迩的文化界巨擘。
        瑞安著名学者俞大文的《瑞安近百年的文人简介》对他是这样描写的:“少时聪颖,风度潇洒,有才气,对于古典文学造诣深邃。擅长琴棋书画,是著名的琴师,是围棋能手,是书画家,又是诗人,时人称他为才子。”
        “新中国建立前后曾为梅兰芳操琴,又闻剧坛;曾为荀慧生编导过《丹青行》《鱼藻宫》《香罗带》等剧,声望卓著。”
        身为天才肯吃苦,一件长袍见韧劲
        郑剑西出生名门望族,父亲郑小谷是清朝贡生,可惜早逝,家道清贫。即便如此,他从小就喜欢书画诗词,还特别爱拉胡琴。
        1915年12月,郑剑西在旧制瑞安中学毕业后,在瑞安当了一名教师。
        可好男儿志在四方,过了几年,郑剑西“北漂”去了——上京城拜师陈彦衡学习胡琴技艺。
        陈彦衡是谁?这人可有着“胡琴圣手”之称,清翰林出身,是著名的京剧乐师,京胡伴奏造诣深厚,京剧大师梅兰芳等人都曾受他指点。
        这师是说拜就拜的?显然,郑剑西有两把刷子,打动了陈彦衡,成功拜其门下。
        这两把刷子哪里来,想必一个是天赋,一个是韧劲。
        天赋是天注定的,但韧劲却是后天养成。这在郑剑西学生的一篇回忆文里可探究竟。
        文章《忆郑剑西先生》中写道:在郑剑西的老家,“师母拿出一件丝棉长袍,叫我们看看袍子右襟上的纽瓣、纽扣。当看到这些破破烂烂、零零落落的扣子,我们为之粲然。”
        袍子上的纽瓣和纽扣都破烂、零落了,这是什么意思?
        郑剑西告诉他们,这是他当年学琴时那种勤学苦练的见证。
        “我当年作小京官,忙得要死,哪有工夫练琴?就在上下班时,一边哼琴谱,一边用手指在袍子的纽扣上弹拔,都破碎了。”
        天才不可怕,就怕天才肯吃苦。
        正因如此,郑剑西弹得一手高超好琴,甚至有“胜蓝”之誉。
        与梅兰芳因琴结缘,“迎梅专使”促成义演
        郑剑西琴艺出众,无需多言。
        有一次,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有演出,恰恰他的私房琴师因故不能登台,就求助于陈彦衡。陈彦衡便推荐郑剑西为梅兰芳操琴,郑剑西一鸣惊人,深得梅兰芳的赏识。
        渐渐的,梅兰芳、程砚秋、陈素真、姜妙香、俞振飞、周信芳等当时的戏曲名流都成了郑剑西朋友圈里的一份子,和他有着很深的友谊。
        梅兰芳的两次赈灾义演,其中一次促成者就是郑剑西。
        1934年,河南发生重大灾情,时任河南省政府秘书郑剑西应命前往上海,邀梅兰芳等人到河南义演。梅兰芳没有推辞,当即决定来开封演出。他们在开封连演3场,后又追演8场,反响热烈。因为这事,郑剑西还被称为“迎梅专使”。
        著名学者、瑞安人孙崇涛曾现场聆听郑剑西给京剧名角演出伴奏,深深感叹“这是家乡戏院给的恩赐”。
        上世纪50年代初,曹畹秋应邀来瑞安搭班“五星”京剧团演出,临别的最后一晚演《御碑亭》,特邀郑剑西给她操琴。曹畹秋是安徽省京剧团的文武花旦,其“跷功”绝技曾震惊舞台。

名列“瑞安民国十才子”,常为梅兰芳操琴,著京剧曲谱开山之作
曹畹秋在中国大戏院演出的戏单

        孙崇涛在《戏缘》中写道:“只见戏院里观众坐得满满的,外头还站着一些没有戏票的戏迷,他们是专为听郑剑西的琴而来。建筑、设施简陋的瑞安戏院,既透光也透声,正好提供戏迷‘窃听’琴声的机会。
        那晚,乐队坐在右首台边,郑剑西坐在最靠近观众一方的首席座位,身穿蓝布长衫,戴副宽度黑框眼镜,大家对他一目了然。那时我才十来岁,不懂琴艺,可是我感觉郑剑西奏的琴声格外清脆、嘹亮。剧场没有任何扩音设备,戏院鸦雀无声,郑剑西的琴声清晰地送进每一个观众耳朵。戏迷们在捕捉每个音符,深深陶醉在郑剑西的琴声之中。曹畹秋演剧中主角孟月华,应工青衣,重在唱功,自然十分出色。她跟郑剑西合作,珠联璧合,堪称家乡戏院有史以来水平登峰造极的一回京剧演出。”
        用工尺谱记录唱腔,著曲谱“开山之作”
        京剧作为国粹,地位之高,但发展历史相较于秦腔、昆腔来说,是非常短的。
        中国第一京剧科班“富连成”于1904年诞生于北京,中国第二个京剧科班“尚武台”1909年诞生于温州。那时的京剧还很稚嫩,因为是由西皮与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就有了“皮黄剧”的称法。记谱方法,基本是靠口传心授。
        怎么样才能把京剧唱腔记下来呢?郑剑西想到了工尺谱。
        工尺谱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近代以来应用于戏曲界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的基本符号,相当于sol、Ia、 si、 do、 re、mi、fa,再配以板眼符号,就可以把唱腔记录下来。

名列“瑞安民国十才子”,常为梅兰芳操琴,著京剧曲谱开山之作
工尺谱

        于是乎,郑剑西于1929年编订了《二黄寻声谱》,由上海大东书局印行。书中不仅用工尺谱为京剧名段谱曲,还对京剧角色及演员身段、胡琴演奏等均作了系统论述,是我国京剧曲谱的开山之作。
        本书封面为当时大名鼎鼎的漫画家丁悚所作,丁悚有个更出名的儿子——漫画家丁聪。书内有郑剑西小影,后页有近代戏剧理论家刘豁公题词:“手理丝桐寻板眼,舌翻珠玉辨团尖;分明不是人间曲,一字何辞报一缣。”
        1931年,《二黄寻声谱续集》出版,对二簧概略、十三辙口、韵味、四声阴阳、五音四呼、吐字尖团及调嗓、气口、衬字等一一作了阐述,颇有独到见解。
        如今,郑剑西的《二黄寻声谱》依旧能买得到。

名列“瑞安民国十才子”,常为梅兰芳操琴,著京剧曲谱开山之作
郑剑西著的《二黄寻声谱》

        一条弦伴奏?可能只是个传说
        有关郑剑西,流传最广的故事莫过于“一弦伴戏”。
        上世纪40年代初期,温州五马街中央大戏院从上海聘来一位青衣女角,嗓音极好。当时,郑剑西从外地回乡路过温州,为戏院老板所悉,便请他为该演员压轴大戏《玉堂春》操琴。凭借郑剑西高超琴艺的托腔,演员把如泣如诉的唱腔发挥到了极致。
        正在这最紧凑的时候,突听“嘣”的一声,琴弦断了,只剩一根。台上、台下全都愣住了。只见郑剑西稳如泰山,示意演员继续唱下去。就这样,他用仅有的一根弦弹完大段唱腔,博得掌声阵阵。
        其实,这个“一弦伴戏”还有多个版本:
        有说上世纪30年代,在温州大戏院给高百岁伴奏《击鼓骂曹》时,断的。
        1943年,在温给海碧霞伴奏《凤还巢》时,断的。
        上世纪50年代,在瑞安人民戏院给曹畹秋伴奏《御碑亭》,断的。
        ……
        总之,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孙崇涛对此也进行了核实,在他看来,这更多的只是一个传说。
        “有点京剧音乐知识的人都知道,京胡定弦十分规矩,西皮(lami)、二簧(solle)、反二簧(doso)等各有定则,很难只凭单弦‘跳弦’完成演奏。京剧院琴师还告知:伴奏中间断了弦,应对一两唱句也许不难,若要伴奏大段唱腔而不走调,几乎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琴师在正规伴奏演出场合,一般都会带有备用琴,没带备用琴的,也会现场应变挂弦。郑剑西先生不需用也不可能卖弄这种并不讨好的‘技巧’”。
        (转自体制百晓吴聊先生·百度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