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地名由来(6)|张卉妍

(2023-05-25 22:04:24)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老北京的地名由来(6)|张卉妍

        酒仙桥的由来
        打开北京公共汽车路线图,你会发现东北角上有一条郊区路线,它就是“东酒线”。东酒线共长十八里,起点是东直门,终点就是酒仙桥。酒仙桥的桥在哪儿呢?它就在酒仙桥路中端横跨东坝河的河面上。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路和桥都是现代修的,而古时候,这里有一座大石桥:石砌的桥墩,石板铺的桥面,两边还有雕花石板镶嵌的桥翅,是座名副其实的石头桥。可是它为什么叫“酒仙桥”呢?其实这里隐含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古时候,酒仙桥的所在地是一个小山村。小山村被一条河流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分别叫作河北和河南。河北的人通往河南必须过这条河,然而这条河水流非常急,过时非常危险,甚至有小孩在过河时掉进河里给淹死了。
        为了方便河南、河北两地人的来往,两侧的村民集资修建了一座石头桥。这座石头桥落成的那天,桥两边挤满了看热闹的村民,但谁都不敢先从桥上穿过。倒不是怕桥不结实,那可是石头垒成的啊,再敦实不过了,别说上去一个人,就是上满了人,桥也不会颤一颤的。主要是谁都觉得自己不够分量,怕冲了大桥落成大典的喜气。
        村民们就在那等着,看谁第一个穿过,就跟着过去。可是大半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人过。正当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焦急万分的时候,忽然看见大老远地走来一个老头儿,这老头儿约莫六十几岁,发须花白但精神矍铄,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两边一边装着个大酒篓,就直奔这桥来了。
        村民们见老头儿那精神抖擞的样子,都赞叹不止。只听一个村民说:“看着老人家劲儿不小哇,那么大年纪了推车子还健步如飞,你看这四篓酒少说也有四百斤。”
        “就是就是,兴许这老头有那个福气过桥。”另一个村民点头道。
        村民们正在那儿议论着,只见那老头儿已经推着车上了桥,不一会就走到桥中间。村民不禁齐声叫好,但话音还没落,就见那辆独轮车突然向右一歪,两篓酒就咚咚两声,滚过了桥翅儿,掉进了河中。村民都着急起来,喊着:“老人家您别急,我们帮您捞!”可是老头儿好像没听见似的,看也不看掉在河里的两篓子酒,继续飞快地推着独轮车往前走了,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
        看着这情景,村民们开始议论起来了:“这老头儿真是个怪人,两篓酒掉进河里,他连瞧都不瞧。”
        有细心的村民分析道:“一边二百多斤的酒篓空了,也不挪过一篓来,那边还是二百多斤,这得多大的气力才能接着走?”
        “可他推着还和原来似的。神啦!不会是神仙吧?”另一个村民应和道。
        忽然,一个小伙子大声喊起来:“大伙儿闻闻,河里竟然有酒香!”大伙一闻,可不是嘛!一股浓浓的酒香正从河里飘出来,真是上等的好酒!
        这时有村民说:“我猜这老头儿一定是个酒仙,正好咱们这桥还没有起名,不如就叫‘酒仙桥’如何?”大伙听了,齐声叫好,从此这座石头桥就被叫作酒仙桥了。

老北京的地名由来(6)|张卉妍

        燕落村的由来
        在北京密云县城的西部约三十余里处,有一个村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它就是燕落村。
        说起燕落村的历史,需要追溯到北魏太平真君初年(440年),那时候的燕落村还不叫燕落,而叫燕乐,原是一个县城。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隋帝在密云地区设置檀州,州治所就位于燕乐城内,管辖密云、燕乐两县;唐长寿二年(693年),檀州治所开始搬迁,后搬迁到今天的密云县城所在地。那个时候,燕乐县建制仍然存在,直到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才废燕乐改为燕落庄。
        说起燕落村的名字,还真丰富。因为它除了燕乐外,还有一个名字,叫作“烟络”。说起“烟络”这个名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相传在古代的某个朝代,当朝的皇帝生有两个女儿,其中姐姐在今天的金沟安营,妹妹在今天的燕落扎寨。
        自父皇去世后,姐妹俩互相依靠。她二人商定,今后其中的一方遭遇敌情,就燃狼烟为号,另一方见到这警号,就马上过来支援。
        住在燕落的妹妹非常调皮,一次她想逗逗姐姐,便在没有遭遇敌情的情况下燃起了狼烟。住在金沟的姐姐见了妹妹燃放的狼烟,赶紧派兵援助。但最后发现只是妹妹布的一场闹局。姐姐虽然略有生气,但对自己的妹妹却也无可奈何,只是告诉她切忌开这种玩笑。妹妹见姐姐这么紧张自己,非常感动,二人的感情更加好了。
        后世人听闻了这段佳话,便将妹妹扎寨的地方称为“烟络”。
        说起燕落村,还有一个事儿令人津津乐道。那就是燕落村不仅历史悠久,还是个长寿村。据统计,在整个燕落村,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60余人,而且该村的李敬书老人,还曾被北京电视台《京郊大地》栏目评为“北京十大寿星”之一,享年108岁。人们不禁诧异,燕落村为何是长寿之村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生活环境的优质。燕落村地处密云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区,植被丰富,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非常高;除了空气好外,其水质更是好,地下遍布麦饭石,而长期饮用麦饭石水则可以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有助于人体内的有害物质,延年益寿。
        由此看来,燕落村令人称奇的不仅是其悠久的古城遗址,还有令人流连忘返、延年益寿的美丽山水。

老北京的地名由来(6)|张卉妍

        模式口的由来
        在北京的石景山区,有一个叫“模式口”的村子。它位于石景山的北面、法海寺的南面,交通发达,历史悠久。在古时候,模式口曾是从塞上进入京城的门户,是商贾们进出京城的必经之地,在当时十分地热闹和繁华。“现在打城里来模式口,是得费点事。不过想当初这里可辉煌着呢,知道驼铃古道吗?就是打我们门口过的。”如今谈起模式口,这里的老住户还十分骄傲和自豪。
        如今的模式口虽然不复往日的繁华,但依然有很多的游人专门来这里游玩,感受一下驼铃古道厚重的历史痕迹。
        说起模式口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叫这个名呢?其实,它以前并不叫模式口,而叫作磨石口。说起来,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呢!
        在早先的时候,模式口村这个地方还是一片荒芜之地,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困苦,经常缺衣少食。可是大家的日子虽然苦,但对这里的感情很深,都不愿搬迁到别的地方去。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身着五六十岁的老头儿,一进村就大声吆喝:“墨墨好使,墨墨好使。”
        一开始,大家都没有听清楚老头儿嘴里吆喝的是什么,都好奇地围了过去,问他是干什么的。只见那老头儿从身上取下一个包袱,然后将它打开,只见包袱里露出一块专门用来写字的墨石。大家这才明白,老头儿刚才吆喝的原来是:“墨,墨好使。”这几个字。
        可是村子里的人都太穷了,有时候连饭都吃不起,哪还有那个能力供孩子读书识字呢!所以,老头儿的墨石一块也没有卖出去。
        然而第二天老头儿又来村里推销他的墨石,也是一块都没有卖出去。接连一段时间都是如此。最后搞得只要看见老头儿进村,村里的小孩儿还没等老头儿张口,就自己先学着老头儿的样子吆喝上了。
        就在大家伙都感到诧异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那老头儿突然不来了。可是村里的小孩子们虽然见不到卖墨的人,但那“墨墨好使!墨墨好使!”的话却没有忘记,每天都还在吆喝着。
        麦收的时间到了。一天,村里的一位姓刘的大嫂准备去自家地里割麦子,可是她发现家里的镰刀都太钝了,根本没法割麦子。这可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镰刀又光又快又锋利呢?刘大嫂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个办法来。就在她着急的时候,突然听到家门外有一群孩子在那吆喝:“墨(磨)墨(磨)好使!墨(磨)墨(磨)好使!……”刘大嫂一听,可不是嘛!镰刀钝了,找什么东西磨磨兴许会锋利很多。
        于是,刘大嫂赶紧出去找了一块石头,把镰刀磨了磨。果不其然,镰刀比以前锋利多了。村里的人听到刘大嫂的这个事儿,都仿照她的法子,去山上找来石头,用来磨镰刀、斧子、菜刀等。都无不称赞这法子好!
        刘大嫂用石头磨东西的法子很快便在整个石景山传来了,大家都去山上找那种能磨刀用的石头。后来,村里一个非常聪明的年轻人心想:“如今大家都去找石头来磨东西,我何不采集一些石头,把它们弄漂亮点来卖呢!这样不仅不用大家都去山上找石头,我还可以从中赚一些钱。”
        说做就做,年轻人开始实施了这一行动,他一连几天上山,采集了很多可用来磨东西的石头,然后把它们稍加装饰,并根据样式和功能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售卖,天长日久,竟从中赚取了很多钱。村里人见这位年轻人的法子很管用,便纷纷效仿起来。不久后,这个村便由穷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村。
        后来,为了推销村里的磨石生意,村里人开始叫这个村子为“磨石口”。再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磨石口”被写成了“模式口”三个字。

老北京的地名由来(6)|张卉妍

        刘娘府的由来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中部,距离区政府有四五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它东邻八大处高科技园区,南邻琅山村,西与礼王坟相望,北至永定河引水渠,它叫刘娘府。
        刘娘府这一地名非常奇怪,它有什么特别的来历吗?
        其实,刘娘府因埋葬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的生母孝纯太后刘氏而得名。对此事实,有史为证,据《明史》记载:“时庄烈帝(崇祯)居勖勤宫,问近侍曰:西山有申懿王乎?曰:有。旁有刘娘娘坟乎?曰:有。每密付金钱往祭。”
        在北京的西部地区,有一个民谚特别有名,它就是:“一溜边山府,七十二座坟。”说的就是京西带“府”的地名,均为明代皇家坟地。其实这里的“七十二座坟”并非说确切地有七十二座坟,而是指这里坟墓众多。在这众多带“府”字儿的地名中,“刘娘府”便为其中之一。据说,目前该村里的村民多为看坟守墓人的后裔。
        据《明史》记载:“孝纯刘太后,庄烈帝生母也,海州人,后籍宛平。初人宫为淑女。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庄烈帝。己,失光宗意,被谴,薨。光宗中悔,恐神宗知之,戒掖庭勿言,葬于西山。”从这段记载我们知道,刘娘娘是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人。她初入宫时,只是一名淑女。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她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朱由检,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刘娘娘本该因生下龙子而“母以子贵”,得到光宗的宠爱。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光宗对她反而十分冷淡。刘娘娘为此十分郁闷,最终积郁成疾,在崇祯五岁时去世。光宗心里非常惭愧,就秘密地将刘娘娘草草地葬于京西。
        光宗死后,其子朱由校继承帝位,为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熹宗追封刘娘娘为贤妃。同年九月,封皇弟朱由检为信王,居勖勤宫。
        一天,信王朱由检问身边的太监:“西山有申懿王坟乎?”
        太监回答:“有。”
        信王又问:“其旁有刘娘娘坟乎?”
        太监回答:“有。”
        于是信王秘密地命太监,在每年的春秋时节前往西山刘娘娘坟处进行拜祭。
        后来朱由检登上皇位,是为崇祯帝。崇祯帝继位后,就马上追封自己的生母刘氏为“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毗天毓圣皇太后”,简称“孝纯刘太后”,迁葬十三陵的庆陵,与光宗合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