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墉撰书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大臣,著名书法家。刘统勋之子。乾隆间进士。由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工书法,初学董其昌,继学苏轼,晚年学钟繇、颜真卿。又钻研阁帖,功力很深,用墨厚重,笔法外柔内刚,貌丰骨劲。与翁方纲、王文治、梁山舟并称四大家。有《清爱堂帖》石刻传世。诗集有《学书偶成》七绝30首。
公乐亭,独乐寺,公乐不如独乐乐
四方台,十方院,四方不如十方方
一次,乾隆从盘山回到蓟州城内,住在独乐寺东院的精舍里。他在刘墉等大臣的陪同下,游览了城西名胜公乐亭,拜谒了城东四方台上的古刹十方院。
这天用过早膳,乾隆和众大臣在独乐寺内的观音阁下漫步。他心有所感,颔首吟道:“公乐亭,独乐寺,公乐不如独乐乐”。被人称为“清代包公”的刘墉,心头一震。这独乐寺原是因安禄山叛唐时节,曾在此誓师,他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才取此名,不想当今皇上也想独乐。他思忖片刻,不无讥讽地诵道:“四方台,十方院,四方不如十方方。”意思是为人君者,不能只思独乐,而当兼济天下,体恤万民。
冰凉酒,一点两点三点水
丁香花,百字千字万字头
有一年春天,乾隆皇帝从蓟州城去易盘山,行至西门外,见遍地蒲公英,黄金点点,便信口吟道:“郊外黄花亚似金钉钉地。”随驾的刘墉心知是要他对出下联,便勒马回头,见城内矗立的白塔,高插入云,马上和道:“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乾隆听了,心上老大的不快,因为皇帝是天子,“玉钻钻天”犯了忌讳。刘墉自知失言,后悔莫及。
到了天成寺,乾隆皇帝做过佛事,登上江山一览阁,凭栏远眺,见山峦起伏,苍松葱郁,山花万点,路上的不快顿时烟消云散。住持备下酒席,乾隆和刘墉对饮起来。乾隆手擎酒杯,兴致勃勃地吟道:“冰凉酒,一点两点三点水。”刘墉心里一愣,这上联出得蹊跷,后边的联语点出了前三个字的偏旁,脑门不禁渗出了汗珠,一怕对不出下联,二怕再触犯龙颜。这时,和煦的春风,吹进一股浓郁的香味,他往外一看,一览阁下丁香盛开,顿时触动了灵感,马上和道:“丁香花,百字千字万字头。”乾隆听了,笑逐颜开,因为当今皇帝,正好是万(萬)字当头。
八方桥桥八方站在八方桥上观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
万岁爷爷万岁跪倒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有一年,乾隆轻车简从去游览有“京东第一山”美誉的盘山。刘墉、纪昀等伴驾。一行人由中路进山。当乾隆走得气喘吁吁时,刘墉凑过来说:“我主上山,前步高后步。”乾隆听了自然高兴,马上反问道:“我要下山呢?”刘墉急忙说“我主下山,后步高前步。”乾隆微微摇了摇头。刘墉灵机一动,“我主下山,后背倒比前胸高。”乾隆一琢磨,“后背”谐音“后辈”,“前胸”谐音“前雄”。从先祖努尔哈赤起,到现在的“康乾盛世”,可以说是前雄伟业,而后辈还要超过前雄,说明大清一统越来越兴旺。
来到偏桥前,乾隆见这里风景很好,降旨休息。太监在桥上铺了黄绫软垫,乾隆靠北面南,几位大臣靠南面北坐下来。乾隆随口说出一个上联:“游盘山走盘道盘桓数日。”刘墉抢先对出了下联:“逛热河饮热酒热闹几天。”乾隆一听“热河”两个字,立刻把脸拉沉下来。原来,在这之前,乾隆曾到热河离宫去避暑。当时那里流传着民谚:“皇帝之庄真避暑,百姓却在热河中。”这句话传进内大臣博尔奔察耳朵里。一天,乾隆正在烟雨楼上登高望远,凉风习习,他感到身清气爽,说道:“此地气候极清淑,大胜京师。”在一旁的博尔奔察却答道:“皇上就宫内言之耳,若外间城市狭隘,房屋低小,民人皆蜗居其中,兼之炉灶相接,炎热实甚,故民间有谚曰:‘皇帝之庄真避暑,百姓却在热河中。’”乾隆听了,大为恼火,把博尔奔察狠狠训斥一通。此刻经刘墉一提,就像刺了他的心肝。刘墉见这情形,急忙把话岔开说:“万岁,这儿的景致多美呀,您应该再出个上联,让大伙儿对对。”乾隆情绪又好了起来,手指座下的大石桥,说了个上联:“八方桥桥八方站在八方桥上观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这个上联,难住了几个大臣,连刘墉也噤若寒蝉不吱声,只有纪晓岚低头微笑着。乾隆说:“晓岚,你是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由你来对这个下联。”纪晓岚稍加思索,对出下联:“万岁爷爷万岁跪倒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纪昀撰书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北省)人。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清乾隆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这部浩大的巨著做出过杰出贡献。能诗及骈文,有《纪文达公遗集》《阅微草堂笔记》等著作。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纪晓岚才华出众,深得乾隆皇帝赏识。乾隆不仅任命他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而且每每出游或巡视,常将纪晓岚带在身边。那年恰逢中秋时节,纪晓岚自上次离家后,已有五个中秋未能与家人团聚了,他多想回家对着一轮明月,与老母、妻、儿共度良宵啊!然而,今年的中秋还不能如愿。因为皇帝至今尚无意思让他回家探亲。想到这里,纪晓岚不免愁容满面。乾隆爷见他满腹心事的神情,便试探道:“朕见卿似有难言之隐,莫非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纪晓岚当即破译出这个问话中包含了一个对子的上联,即“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这上联出得十分巧妙,一般人很难发现,更难明了乾隆要他侍对的心理,即使知道,这个对子的下联也不易对上。因为它是运用拆字的修辞方法,顺势凑成一副对子的上联,以问话的形式出现。故要对上这一对子的下联,一要运用拆字法,二要符合对仗原则,三要在下联内容中体现出对皇帝的恭谨。这显然是相当困难的事,是非常人所能办到的。机警睿智的纪晓岚却未假思索地回答:“臣因久居朝中,颇念堂上老母,若蒙圣上恩准省亲,可谓——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这实际上是为乾隆皇帝对了个下联,而且顺势牵羊,乘机请假。乾隆听罢,满面含春。纪晓岚也因而得以归家欢度中秋。
这副对联极为绝妙,而所对下联尤为出色。从对仗要求来看,“言”、“身”、“寸”,对“口”、“十”、“心”,是偏旁字对偏旁字;“谢”对“思”,是动词对动词;“谢天”、“谢地”、“谢君王”对“思妻”、“思子”、“思父母”,是三个动宾结构相对。而其中的“天”对“妻”、“地”对“子”、“君王”对“父母”,又对句大于出句,语义形象宏大,很有气派。从修辞方法来看,乾隆的出句运用了一个拆字方法,把“思”拆成“口”、“十”、“心”三个字,然后再组词成句,成为一个巧妙的上联兼问句。纪晓岚的对句则投桃报李式地随之而出,也把“谢”字拆成“言”、“身”、“寸”三个字,然后再组成句,构成一个巧妙的下联兼答句。再从内容上看,乾隆的上联是个问句,委婉地试探了纪晓岚思家的心理,然显得含蓄,表示了对臣下的关心;而纪的下联是个陈述句,巧妙地向皇帝请了探亲假。虽字面上一点儿没提,但却以乾隆准假的假设为前提,预先谢了皇帝,拍了乾隆的马屁。乾隆此时不准假也不可能了。因为他喜欢纪的聪颖,更喜欢别人恭维他,将他比作天、比作地,于是纪晓岚终于可以回家过节了。
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
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
乾隆皇帝要编定一部集天下之大成的《四库全书》,需要一位博闻强记的通儒任总纂。东阁大学士刘统勋向他提起了纪晓岚。乾隆这才想起被他以“坐泄机密”罪充军新疆的这位大才子。
纪晓岚被召到京城。乾隆决定先考他一下,又拿出“出对联句”这一招,若纪晓岚对出下句便予授职,否则便作罢。群臣进宫后,乾隆叫来纪晓岚说:“朕想和你戏对一联,不知你这几年在新疆有无长进?”对着这位自以为是的主子,纪晓岚无可奈何,只能说:“臣奉旨!”
乾隆先出上联:朕说‘两碟豆’。”纪晓岚马上对曰:“我说‘一瓯油’。”乾隆又说:“林间两蝶斗。”纪晓岚如法炮制,对曰:“我说‘水上一鸥游’。”
乾隆见纪晓岚不假思索地接他的上联,又转了话题,抛出另一上联:“人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纪晓岚一听,略一思索,微微一笑。乾隆以为他答不上来,企图以笑来敷衍呢。正在得意时,纪晓岚朗声对道:“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
乾隆一听,呵呵大笑,立即授职。纪晓岚这才当上了 《四库全书》总纂。
纪晓岚此次对对子又一次展现出他那随机应变的才智。乾隆考纪晓岚所出的第一句上联“两碟豆”,在未出之前就预伏了“两蝶斗”这种谐音变体。当纪晓岚按照续对成例对以“一瓯油”时,乾隆马上唤出“伏兵”,以“林间两蝶斗”这种谐音变体巧妙地偷换概念。不料,善于随机应变的纪晓岚见乾隆以谐音变体为手段,把原先的“两碟豆”替换成“两蝶斗”后,立刻依据同样的谐音变体的替换规则,把自己前一联的对句“一瓯油”变换成为“一鸥游”。如此一来,他第二次的对句“水上一鸥游”与乾隆的出句“林间两蝶斗”构成了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妙联。乾隆于是转移话题,又出一上联:“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纪晓岚顺着乾隆刮起的风,一语双意地说出了“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的对句,既对仗工整地对了乾隆的上联,又巧妙地歌颂乾隆是北国一统江山的圣人,拍了皇帝的马屁,躲过了皇帝的刁难。
浮沉宦海如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虫
嘉庆十年(1805年),纪晓岚老死于京城,享年82岁。这是他生前自撰的挽联。
在民间传说中,纪晓岚的形象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在电视荧屏上,基本上由张国立“垄断”的纪晓岚形象,也颇过得去。真实的情况则完全不是这样。据史书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所谓“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另外,纪晓岚还有口吃的毛病。这些生理特点都成为纪晓岚一辈子与乾隆貌合神离,不被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有的电视剧还将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描写得形同水火,势不两立。其实,这种事情也根本不可能发生。纪晓岚虽然官职不低,却也时刻小心处事,左右逢源,他是不会把自己树立成和珅的对立面的。晚年的纪晓岚,常以弈道为喻,言其心态,超然世外。他生前这副自撰挽联,正是他这位“世故老人”的写照,似乎也流露出一种苦涩和无奈。
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
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当盘
一个风和日丽的夏天,乾隆皇帝在宫内设宴,群臣毕至。正当大家开怀畅饮之际,突然宫外风吼雷鸣,大雨倾盆而下。乾隆见此情景,一时来了兴头,起身说道:“诸位爱卿,朕有一联,叫做: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出句极有气派,而且切合当时情景,众臣一片叫好。
待阿谀奉承完毕,乾隆突然开言问道:“众爱卿,哪位有下联续对朕的上联?”众大臣皆无言以对,方才活跃的气氛一扫而光。
过了一会儿,乾隆突然发现神态悠闲的纪晓岚,便让纪晓岚对。纪晓岚见皇帝点到自己头上,谦恭地回答:“圣上!臣倒是有一下联,不知对得上对不上?”
“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当盘。”
话音刚落,群臣一片惊叹。孰料乾隆却面无喜色,沉吟无语。纪晓岚看看乾隆,又瞧瞧群臣,解释道:“圣上为天子,故风雨之雷任从驱遣,威震天下;臣乃酒囊饭袋,故视日月山海都在筵席之中。可见,圣上好大神威,为臣不过好大肚皮耳!”经纪晓岚这么一说,乾隆喜逐颜开,说:“纪爱卿饭量虽好,如无胸藏万卷,也不会有如此之大肚皮。”于是,席上气氛又活跃起来。
晓岚确是神行太保
云楣不过圣手书生
纪晓岚走路很快,每次入朝,同僚都落在后面。彭元瑞(号云楣,谥文勤)对边上人打趣道:“晓岚确是神行太保。”纪当即回敬一句:“云楣不过圣手书生。”给彭的一句戏言对上了下联。“神行太保”和“圣手书生”分别是《水浒传》中戴宗和萧让的绰号,纪以绰号对绰号,十分工整,闻者为之倾倒。
太极两仪生四象
春宵一刻值千金
一日,朱筠约士大夫宴集于家,酒酣耳热之际,有人出一对子,上句为“太极两仪生四象”,请大家对下句。满座客人正苦苦思索,忽报纪晓岚到。纪到后则连连要酒要菜。大家将刚才所出对子告诉纪说:“对出方可入座,否则将下逐客令。”纪应声说:“春宵一刻值千金,我可饿坏了,没工夫与诸君子争夺文名。”座客闻之,无不叫绝。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相传浙江有父子二人同为戊子科举人,浙音父、戊相同,于是有“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之句,多年来一直无人能对下联。后来纪晓岚到了京师,一次前去拜见于敏中(金坛人,曾官文华殿大学士)。座客中有人出此句让纪作对。当时于正任户部尚书,其门人金士松(谥文简)也在座。金则为户部侍郎。纪说:“这不难,本地所引为荣耀者,亦有可作对的。”当即道出下联:“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人皆称绝。
绣阁团圆同望月
香闺静好对弹琴
纪晓岚有一表亲叫牛稔文,他的儿子牛坤娶媳妇。纪晓岚赠送一联:“绣阁团圆同望月,香闺静好对弹琴。”牛稔文非常高兴,认为很清雅。举行婚礼那天,纪晓岚来祝贺,指着这副对联问:“我用尊府典故用得贴切吗?”原来纪晓岚在此联中用了“吴牛喘月”和“对牛弹琴”两个典故,开了一次玩笑。宾客们会过意来后,无不捧腹大笑。
苇子织席席盖苇
牛皮拧鞭鞭打牛
纪晓岚尚在年幼时,他的哥哥被老师留在学校罚站,父亲要纪晓岚去看看。纪晓岚赶到学校才知道,哥哥是因为对不上老师出的对联才被罚站的。纪晓岚问道:“上联是什么?”哥哥告诉他:“苇子织席席盖苇。”纪晓岚便问老师:“可否代答?”老师见纪晓岚小小年纪,根本不可能答出,便说道:“弟弟如能答出,哥哥免罚。”纪晓岚扬扬手中的鞭子,说道:“牛皮拧鞭鞭打牛。”老师听罢,连声惊呼:“奇才,奇才,小子大有作为!”
惊天动地门户
数一数二人家
纪晓岚回家省亲,春节时为四邻写了不少春联。邻居中有这样一户人家,全家兄弟三人,没有一个人识字,便请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以光耀家门。纪晓岚问明情况,欣然写就这样一副对联,并加横批为“先斩后奏”。兄弟三人高高兴兴地将对联贴在门框上。这一年,他家生意红火,方圆百里都知道纪晓岚为他家写了一副好对联。
可是时隔不久,纪晓岚却被御林军抓了起来。乾隆皇帝亲自在宫中审问纪晓岚。乾隆说道:“朕待你不薄,为何要写对联谋反?”纪晓岚被问得晕头转向。乾隆命令取出有人告的状子。纪晓岚一看,原来告的是他给兄弟三人写的对联,大声说道:“皇帝要微臣的命并不难,不过先要把这个黑头状子剖析明白,免得做了屈死鬼。”乾隆也吃了一惊,忙问道:“你有何委屈?”纪晓岚说:“这兄弟三人,老大是做爆竹生意的,微臣写它是‘惊天动地门户’,何错之有?老二是在集市上做买卖的,专管过斗称秤,说它是‘数一数二人家’,错在哪里?老三是宰鸡杀鹅的,讲它‘先斩后奏’,无非用谐音‘先宰后做’而已。微臣确有委屈,请皇上明鉴。”乾隆一听,知道有人暗中陷害纪晓岚,微微一笑,说道:“朕想让你早日回京,开个玩笑而已。”接着顺手将状子撕掉。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一天,百官上朝。乾隆心血来潮,突然问道:“听说京城有一家酒楼叫‘天然居’,朕已为它想好了一副对联,现在说出来,请众卿听听。听过了,再还朕一副对联,如何?”大家面面相觑,心里直打鼓。乾隆见百官不说,便开口出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是一个回文联,下联文字必须与上联正好颠倒,正读反读,文句顺畅,意思相当。大臣们纷纷琢磨起来,“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这可真是一个绝难的回文对,一时间根本无处下手呀!再回敬这样一副对联可真不容易。正当大臣们愁眉苦脸、冥思苦想时,纪晓岚递上一张字条,乾隆接过来一看,上面写了一副对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乾隆暗自读过几遍,上下联的文字正好颠倒,意思贯通,确实是副绝好的回文联。
加载中,请稍候......